APP下载

师范大学因地制宜反哺乡镇教育

2017-06-05雷海东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1期

雷海东

摘要:尽管国家对乡镇教育的投入日益加大,但城乡教育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教育配套设施与师资问题成为乡镇教育两大顽疾。本文以潮州市为例,分析造成乡镇小学教育问题的原因,从政府、乡镇小学、师范学院的角度提出对乡镇小学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乡镇教育教育财政;潮州教育;师资问题;生均经费

一、潮州市乡镇小学教育现状

1.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通过对比国家教育部发表的关于2012-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广东省在小学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在近几年独占鳌头。然而,广东是人口流入的大省,学生基数大,全国普通小学教育经费投入排名第一,但人均教育经费却排名靠后。广东省乡镇小学人均教育经费,约占普通小学96%左右,比普通小学的少,可见广东省虽贵为第一经济大省,其乡镇小学教育投入捉襟见肘,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的真实写照。

2.财政拨款短缺,资金使用效率低。教育经费的获得途径有若干,除了来自财政方面的拨款与财政补贴,还有社会捐助等。两部分资金大部分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用于师资方面。为赢得评比,大量的设备虽然开始完善,但利用率低,许多教师并不擅长或不愿意花時间学习多媒体的运用,这导致投入的新设备资源浪费。根据潮州市“创办教育强镇”中参选乡镇的自评报告数据得知,该批乡镇的小学人均教育经费低于广东省小学乡镇教育水平。

3.影响教育问题的其他因素。从教师层面看,薪酬、生活质量、交通、婚姻等问题都制约其投入乡镇教育。薪酬方面,国家出台多项法律及规范性文件来保障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并逐步健全了福利补贴方面的待遇。交通方面,由于潮州市面积不大,交通便利,交通并不是主要问题,这也使得婚姻问题并不突出。

4.问题根源在超编缺员。不管乡镇小学班级人数多少,都按照班级数编配教师。这导致某些小学班数少,每班学生少,却分配到与班多人多的小学一样的教师数量,这使教育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究其原因,是教育财政拨款与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

二、政府与校方师资短缺问题的成因

政府方面,教师编制分配制度造成的师资浪费问题需要得到改善。国务院早在2001年就颁布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力图规范教师编制问题。其中明确提出城市小学学生与教职工比为19:1,乡镇小学学生与教职工比则为21~23:1。尽管如此,颁布后师资浪费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不可否认这其中存在客观原因,即区位交通问题。2014年教育部再次颁发“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再次强调教师编制比例遵循问题。但在其中也提出“坚持从严从紧,严格控制编制总量”。要求由省级政府负责确保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不突破现有编制总量。文中也提到按照实际情况积极摸索教职工编制管理与认识管理相结合,提倡教师交流轮岗实现均衡优化配置。这意味着,在本身师资缺乏的条件下,需从优化教师编制结构,增减平衡上做文章。针对许多小学班级人数很少,但依然按照编制配置一名教师的情况,将该班级移至附近小学,该校教师编入该转移到的小学中。针对交通问题提供住宿,由于学生人数不多,住宿问题费用不大。另外,应改变“重评比,轻质量”的制度作风。“创强”项目的推进是为了提高教育水平质量,因此,应成立专项基金拨款于审办的候选学校。其评比结果,更应该先以普遍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为重点进行建设,并非一味强调教育现代化的方式去提高教育质量。

校方应提高资金利用率,集中解决师资问题。为了迎合评比,许多评比项目在学校利益方面变味。就潮州市而言,近几年屡屡发生因为评比检查等而发生的尴尬事件。例如,某知名小学为了让班级人数不超标,学生冒雨外出“参观”;又或者紧急调整课表,装饰校园。专项资金、政府教育拨款与社会捐赠用于教育实施现代化资源配备才迎合评选标准,却淡化教学质量与师资问题。

事实上,只要涉及资金问题,在当前情况下并不能寄望于政府与学校短时间内的转变,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关于乡镇乡村教育师资问题,师范大学的支援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师范大学支援乡镇教育

1.本地大学反哺当地教育符合政策方针与大学发展潮流。潮州市委书记在2015年提出的韩东新城建设中明确提出“拓东先拓中,重点在南部,北部自然成”的总体战略思路。而后更加细化地提出“拓东先拓中、拓中靠韩师、关键看配套”思路。当地师范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拥有大量的科研设备,培养了大批先进人才,有能力也有责任帮助整个韩东新城,为整个潮州市提供高质量的科教、文化、信息与创业服务。顺应发展战略规划,韩山师范学院与湘桥区人民政府共创“优质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韩山师范学院实验中学;成立韩山师范实验小学,积极与当地小学中学开展教育合作,资源共享,实行教育教学改革。顺应发展潮流,韩山师范学院反哺更多当地乡镇小学教育,可使战略定位良性发展。

2.反哺乡镇教育意义。19世纪中期,教师教育一体化开始了探索的道路。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更突显出培养高等院校教师的重要性,高等院校在教育方面的地位也更加举足轻重。此后,更多师范院校都开始了对教师教育一体化进行探索,其中以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教育”尤为突出。“顶岗教育”,意在实现“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高校职能,组织师范专业学生支教实习与中学教师的置换培训。具体而言,学校实习生到实习的学校顶替在职教师,进行全职岗位的教学与锻炼,并接受学校的管理与考核,为毕业后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被顶替下来的农村教师则需到师范院校进修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接触大学教育管理氛围的熏陶,达到“双向培训,双向受益”的双赢结果。潮州乡镇教育可借鉴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特别是在目前“拓中发展”与“教育强镇”政策的氛围下开展教育支援项目,根据乡镇教育的需求和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支持。

3.反哺思路。借鉴“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结合潮州乡镇教育财政拨款情况以及乡镇教育师资问题。考虑到主要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乡镇小学师资教育短缺与教学质量的问题,当前不适合也不需要开展顶岗项目,应将重点放在实习生支援教育与乡镇教师技能再培训上面。例如:韩山师范学院反哺当地乡镇小学教学的思路,具体如下。

(1)实习内容。实习生的工作包括: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实习期间需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完成相关课题论文的撰写。完成实习后回校完成学习,提交论文,完成答辩。

(2)成立顶岗支教办公室与村镇小学实习基地。学校着力成立两个管理机构:一为教务处领导成立的顶岗支教办公室,主要职责在于联合拟定顶岗实习生支援计划,合作协议书,实习内容,合作宣传计划,实习指导、人员选拔方法与相关考核制度。二为设立机构作为乡镇小学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设立需要高校与当地教育机构协商一致,接受高校的指导,与高校协商实习生数量与参与再培训的教师数量,实习基地为高校提供实习岗位。

(3)顶岗实习生专业多元化搭配。同一所乡镇小学输送的实习隊伍,不该只来自同一个专业的师范生,原则为不同专业的师范生之间的搭配。这样做有利于实习生队伍多元化,也有利于选择各专业中优秀的人才,体现公平性,保证实习中教学工作质量,给予乡镇小学生优质的教学。不仅如此,实习生置身于小学管理体制进行学习,不同专业的实习生搭配,发现问题,方便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学校管理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对教育课题的研究和理解会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

(4)专项经费的成立。鉴于政府在教育财政方面的局限,顶岗实习项目并不能寄希望于政府下拨财政资金。项目初期,实习项目意在帮助乡镇小学走出困境,财政经费涉及必需的开支:人身保险、来回车程补助等。

(5)教师培训。培训的目的有两面。首先解决的是乡镇小学师资问题,其次是提高乡镇教师的教学质量。培训可以通过网络等现代科技培训、到校辅修课程、讲座或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地点可以选择在乡镇小学基地或者高校。

(6)多媒体远程教学发挥作用。顺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战略发展思路,以多媒体远程教学的方式探索对乡村教育的补充有很强的必要性与可塑性。大部分的潮州市乡镇小学通过“创强”项目的建设完善了多媒体设备,具备多媒体远程教学的条件。此方法不但能节省如交通等费用,也可使设施资源浪费的问题得到解决。高校与乡镇小学之间可以在较小的成本下进行自由合作,达到资源共享。但此种方案要注意小学生知识吸收能力等特点,由于小学生智力发展并未完善,自学能力不足,需要及时进行指导与互动,所以远程教学方式,原则上应以即时远程教学或教师在场辅助教学为主。

①成立乡镇小学远程教育小组。由教务处领导、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提供技术支持,各师范专业教师带领专业下优秀师范生组成。视频教学留作样本,可选取优秀教学视频制成精品课程视频。制作的视频留档,参与评分,作为此部分学分的参照。

②远程教育的方式。远程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即时远程教育,即通过网络,师范生在高校多媒体教室即时为小镇小学学生进行授课;另外一种为微课教学,根据乡镇小学授课内容与学生特点,将网络教学与教师辅助教学结合起来。

四、结论

乡镇小学教育一直是困扰中国教育的一个顽疾,不断改进的政策与投入改变不了城乡的教育水平差距。就像上文提到的,每一个乡镇小学教育都面临不同的难题,这不仅需要从根本上加大教育财政的投入,需要深入教育管理制度提高效率(如教职工分配制度,评优制度等),更需要高校不搞面子工程,重视教育普及率与教育质量。但起到立竿见影作用的还是高校的支援,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乡镇小学的师资教育问题,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永颜.顶岗实习支教在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以河北师范学大学“顶岗实习支教”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2]丁增富,刘芳.顶岗实习支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南大学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3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