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叶草

2017-06-03庄生小乔刘云蔚顾临涧杨青素

阳光 2017年6期
关键词:月亮女儿

庄生小乔 刘云蔚 顾临涧 杨青素

岗山的自在

庄生小乔

这些年,和矿上一帮热爱翻山越岭的朋友爬的大小山头多了,我便有了一点自己的爬山心得——那就是随性地去拜望一座山,沿着一条寻常或不寻常的路,走走停停,看登山路上沿途的风景,体会那些风景所激发出的情愫种种;并且,爬山不求一定登顶,到哪儿算哪儿,从未有过“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的豪言或感慨。倒是通常在下到山底回望山峰的时候,心底每每有这样未说出口的话:嗨,我来过,我走了,打扰了,谢谢了。

下井之余,我到岗山,去过多次,沿着山西或山中的路拾阶而上,到三元行宫向西或者向东下山,总能看到岗山四时不同的风景。之所以去爬岗山,一则因为它就在城北,爬起来方便;二则因为知道山中有著名的石刻,想去寻那石上的文字,体味大字的艺术。

其实一直没有寻到那些石头上的凿痕。倒并不急着刻意去寻,反正山就在那里,石就在那里,凿痕就在那里。而我就在这里,岗山之南,戈河之北。我到或不到岗山,心里都能想到那些刻在石上的字,栉风沐雨,静默无言,自在,安然。

榴火初燃的时节,因为“寻石刻不见想见”的念想,我还是打定主意去了。约了矿上的三个文友,带上我的“小尾巴”——女儿,奔着岗山,或者说奔着岗山上的石刻去了。那些石刻不是隐者,它们不会像隐者那样,为躲避尘俗的造访而去采药。

这千百年来,它们一直都在那里。

我总不去,失敬的就是我了。

爬岗山,观石刻,云蔚兄是极好的向导。他曾带妻儿和朋友,多次登山观字。

那一天的早晨,他带着我们,沿着山中的路,缓步上行,仰观山间满眼的绿树,俯瞰山下满目的红尘。

到“回望闽粤”石刻稍驻足后,我们继续攀登直到三元行宫。

这次春末的岗山之行,因为在三元行宫小憩的时候结识了一块镶嵌在行宫围墙上的石碑,可以说是一趟带来意外惊喜的发现之旅。你知道的,我们的意外之喜,就是在石碑上读到了那篇求雨的文章《冈山祷雨五章》,写得相当棒!你还知道的,这篇祈雨的文章是济南一个叫张鸣远的人刻在石碑上的,刻得相当美!你一定还知道的,《冈山祷雨五章》的作者,就是那个“知邹县事”叫王尔鉴的,干得相当好!

文章相当棒、石刻相当美,都是我们亲眼所见,不信你可以自己去验证;说王县长干得相当好,是我们猜测的——因为那祷雨的文字里说,有什么不对就责罚我一个吧,该下雨了求老天下点儿雨吧。如此有担当的一个人,应当是一个好县长;再加上我们还听说,有一年,王县长动员县里的百姓到峄山上用弹弓往山间打桃核儿,使得数年后峄山桃花名满天下,游人络绎不绝。

据此两点:有担当和重旅游,我们粗略推定:王尔鉴是个好县长。

爬岗山,观石刻,云蔚兄真的是极好的向导。尽管在我们细品祷雨碑文后去岗山之阴品读刻经的时候走过了路,他依然只用了三两步就把我们带到了求读真经的正途上。

很快,我们在山阴蓊郁的林间就看到了大仙人石,看到了“二种无我”,看到了散落在山间各处石制的佛经散页,三三两两,无法无章。

岗山忽然就不一样起来。

岗山之阳是郁郁葱葱的树,是热热闹闹的城,是城里熙熙攘攘的市民——树、城、市民,一如往昔。

岗山之阴是蓊蓊郁郁的树,是鸡犬相闻的乡,是乡下淳朴厚道的农人——树、乡、农人,亦如往昔。

岗山怎么突然就不一樣了呢?

另一个约好的朋友告诉我们,他已经过了三元行宫,正往我们这个方向赶来。

云蔚兄去山南接应他。我和女儿在山北,于那突然给人不一样感觉的岗山中,继续着在佛经间的轻行慢读。入眼的,有神元、神通之力、法自性识……

转身就是另一重天。眼前豁然开朗,一块硕大平整的石,兀自立在岗山之阴一片开阔的地带。因为开阔,这里是适合聚会的。石面的中心,刻着“他方佛土俱来集会是诸菩萨具足无量自在”的文字。

原来,各路佛陀和诸位菩萨也是喜欢聚会的。无论是觉而不迷的佛,还是觉而有情的菩萨,无量自在的他们,于这凡尘俗世的千山万壑中,单单选了邹鲁之地寂寂无名的岗山,选中了岗山之阴这一片开阔之地,作了他们的仙集之所。

岗山让我们忽然感到不一样的,原来是诸佛和菩萨的“无量自在”。那些静默的山中朴石,那些寻常的人间草木,以及人世间庸逸的我们——因了刊刻上佛家的文字,因了聆听过佛家仙集时的非诳语,因了登临岗山之阴感受到了佛家的气息,便仿佛突然有了禅心,灵肉通佛,知天地并生,觉万物为一,也变得无量自在起来。

那些无形的思想和智慧,勒于岗山这些有形的山石上,你我去或不去,观或不观,了然与否,它们都在那里,并将自在下去。

它们自在那里。比我们自在。

秋天的童话

庄生小乔

月亮上的女神

从矿上下班后到学校里接了孩子,走在这个城市最早的一座小小天桥上,女儿突然停了下来。

她表情很严肃地抬起右手,指了指秋日晴朗的夜空。

我抬头看了一下,不明白她指向夜空让我看什么。怔了一下,然后又低下头去看女儿。

“你妈妈。”女儿认真地跟我说道,“你怎么又忘了?你妈妈在月亮上。”

“哦。不好意思,你看,我又忘记了。”我像犯了错误的小学生一样跟已经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女儿说道。

然后,再重新抬起头,看秋日雨后淡蓝而明澈的夜空——远处,天际苍茫;近处,月朗星稀。

而后,像女儿认真地告诉我那样告诉女儿:“我看到我的妈妈了,她就在月亮上呢。”

我一直是这样告诉女儿的:我的妈妈——她从未见过面的奶奶——一个很慈祥的老人,她老了,就长出了翅膀,飞到月亮上去了。

怀抱中的精灵

女儿出生的那一年,我写了一篇文章,记录她诞生和成长的细节,回忆我幼年断乳的往事,缅怀逝去经年的母亲。

我在文中称女儿是飘落到凡尘我怀抱中的精灵。她的诞生,让我体会到初为人父的欢喜;陪着她慢慢成长的过程,又让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小时候,不断重温童年那些天真无邪、花样烂漫的童真故事。

那一篇因女儿诞生而写成的小文,我拿去参加了《人民文学》和人民网组织的一个征文活动。承蒙《人民文学》杂志社的商震、朱零两位老师不弃,选上了我的小文,出了本集子,贵州茅台酒厂办公室给寄来了一瓶袁仁国董事长签名的五十三度茅台酒。我和云蔚兄及建设兄一起,约请了文学圈里的几位文朋诗友在岗山前的酒店雅集,小酌了一番。

那一次,我喝醉了。

回到书房,趴在沙发上,想吐吐不出来。

父亲进到书房,对我说,明天一早还要下矿,你喝这么多酒干嘛。

我说,我没事,你睡觉去吧,不用管我。

父亲就出了书房,去休息了。

父亲轻轻关上书房门的那一瞬间,我即刻想到已然离去的母亲,又油然想到在隔壁卧室里熟睡的妻子和女儿。刚才在父亲面前硬撑的坚强,顷刻间土崩瓦解。

书房窗外朗月下的蛙鸣,在耳畔、在眼前,刹那间汪洋成海……

我们的月亮

早春,给女儿买了四只毛茸茸的小鸡。

女儿按大小依次给它们起名大大、中中和小小。排行老三的让我来起,我给它起名杉杉。妻让女儿张罗着给小鸡泡小米,喂它们。女儿和小鸡玩得不亦乐乎。

第二天早上,女儿从床上爬起来就奔到四只小鸡的泡沫盒窝边去看。因为天气太冷,其中两只小鸡伸直了脚躺在那里,另外两只蜷缩在那里唧唧地叫着。

女儿把手指放在唇边,做了个“嘘”的动作,悄声跟我说:它俩睡着了,不要吵醒它们。

中午,妻打电话告诉我,另外两只小鸡也都伸直腿了。我跟妻说,赶紧处理了吧,别再让闺女看见了。

下午下班回到家,我跟放学回家的女儿讲:鸡妈妈把那四只小鸡接到月亮上去了,我妈妈——你奶奶,会好好喂那些小鸡的。它们在月亮上下了蛋,我妈妈就可以炒鸡蛋吃了……

女儿一直很羡慕长出翅膀、飞到了月亮上并常住月亮的奶奶。

她多次跟我说她也要到月亮上去,问我她自己什么时候才能长出翅膀。

我跟她说,年纪大的人,老了的人,才能长出翅膀,才能飞到月亮上去。你还是小孩呢。

女儿问:那我什么时候老?

我说,等我到八十三岁的时候,我就长出翅膀,先飞到月亮上,去见我的妈妈;等你到了八十三岁,也会长出翅膀,你就可以飞到月亮上见到你的奶奶和我了。

女儿说:不行,我要跟你一起去。

我说,可是,要到你老了,你才会长出翅膀,才能飞到月亮上去啊。小孩是长不出翅膀的,只有等你老了才行。

女儿说:不会我骑在你身上,你带着我飞到月亮上啊?

我说,不行,所有人都是要自己长了翅膀才能飞到月亮上去的。

女儿说:那好吧。

在女儿眼中,我的妈妈是住在月亮上的女神,她和嫦娥以及那只小白兔都很熟。他们还有桂花酒喝。将来小鸡长大下了蛋,他们几个可以炒鸡蛋佐酒。

母亲是月亮上的女神。女儿是可爱的小精灵。我是谁?

不管我是谁,我们都共有一个月亮,共有一个和月亮有关、代代相传的美丽童话。

邹鲁琴想

刘云蔚

一、峄阳孤桐

应该是那个洪荒的时代,女娲用五色石把天补好以后,大地又现出了一派祥和。女娲觉得意犹未尽,将余下的五色石写意地堆了堆,峄山便耸立在了邹鲁这片土地上。

凤凰在澄净的天宇遨游,阅山无数。它打峄山飞过,看到怪石万迭、络绎如丝的景致不免呀的一声,嘴里衔着的一枚青桐种子掉落在峄山南坡的罅隙里。

这枚幸运的种子从梦中醒来,舒展开自己的拳脚,向上向下不断地拉伸,脚踩在山岩菲薄的泥土里,芽儿拱出,峄山的阳光雨露洒满一身。它做了个深呼吸,像是在唱一支清远的歌。

青桐不断拔高,它观照山间的清风、脚下的流泉、树头的明月以及自在的白云,一圈圈记忆在它的年轮上;它着一袭青色的裙裾,披一头秀色的流苏,亭亭在南坡,站成了一道迷离的风景。那时还没有人懂得欣赏,只有凤凰常来这里栖息、悠游。

一天,伏羲从这里经过,他听到了清脆嘹亮的鹤唳凤鸣般的声音,以为是峄山千洞万孔传出的天籁。他停下了脚步,他错了,那是风摩挲青桐的枝桠和树叶发出的聲响,他听得入了迷。伏羲还要赶路,顺手带走一块青桐木,用手模拟风,用心还原回忆,制成了第一把琴。

大禹刚完成治水的宏愿,他接受四方的朝拜,倾听四方的民声。伏羲琴作为贡物进献给了大禹。月之华,云之悠,风之轻,水之秀,石之灵——都在伏羲的五弦琴声里了,大禹听得入了神。

峄山南坡特生的青桐树作为上好的琴材记载在《尚书·禹贡》里,峄阳孤桐的流响从上古迤逦而来。

四川成都的雷氏为制琴世家,雷琴自古就为历代琴家所贵。唐代制琴名家雷威在忘味琴上题写铭文“峄阳孙枝,匠成雅器”,正是表达了琴材与琴家天人合一的愿景。

一千多年前,峄山天火,峄阳孤桐惨遭劫难,近乎绝迹,想想大概是宋金对峙时期的兵燹吧。火苗噬舔着青桐,仿佛浴火的凤凰,火光直射斗牛,噼啪的爆裂声是青桐的绝响,散在凄迷的风中。谁人得似蔡邕救桐于火中,而当年蔡邕用火余的桐木裁制的焦尾琴,现在也没有了下落,月白风清的夜晚那只归来的凤凰又如何栖止?

清代邹县县令王尔鉴倾慕峄山,曾组织人员在峄山用弹弓弹射泥巴包裹的桃核造林,却没听说他种植青桐恢复峄阳孤桐的旧观。也许是时代久远的缘故,峄阳孤桐湮没在传说中,大音希声,峄阳孤桐连同它制成的琴,都消歇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二、天风海涛琴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唐代“大圣遗音”琴,为现存世最早的古琴,唐至德元年(756年)制,上有隶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和方印“包含”。“孤桐飒裂”的铭文“包含”着对峄阳孤桐的敬意。

邹城九龙山,逶迤如龙,向阳近水,藏风聚气,林木葳蕤,碧色参天,历历如画,真是风水绝佳的所在。

明鲁王朱檀的荒王陵就在这里。

天风海涛琴在荒王陵里沉寂了六百余年,还是当年的音色,就像窖藏的美酒历久弥香;犹如天空的长风,大海的波涛——这也许正是琴名的由来吧。其声沉以雄,其韵和以冲,仿佛一声声龙啸。

现在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玻璃罩下,有空气振动,琴弦也会嗡嗡相和,这微弱的鸣响可能只与我们敏感的心灵相通。

琴身两行墨书分明写着“圣宋隆兴甲申(1164年)重修,大唐雷威亲斫。”我脑海里盘旋着天风海涛琴身世的疑问,没有人回答我。我浮出了一种感觉,觉得天风海涛琴就是峄阳孤桐的遗脉,跨越了那么久远的时光,辗转了那么多人的手泽,又回到了邹鲁这片土地上。这也许是我的执拗吧,但古琴的命运谁又能把握得清?纸上的历史谁又能梳理得清?一如这曾经茂盛而又绝迹的峄阳孤桐。

隔着一层玻璃,我透过漆面直视桐木的自然纹理,目光似乎拨动了琴弦:一株材质清奇的青桐树立于峄山之阳,空气里浮动着风摩挲枝桠和树叶发出的声响……

三、弦歌里

古代崇尚礼乐治国,礼和乐作为一种政治的教化,就像车的两轮、鸟的双翼。孔子在六艺教育中就有礼乐两科。相传他制作了仲尼式古琴,演奏的琴曲流传至今。

孔子在登峄山小鲁的山路上,肯定注视过那些在南坡石缝间倔强生长的青桐树,孔子可能也说了一些什么,只是他的弟子没有记下来罢了,但青桐树和五弦琴记得。他会不会取些琴材制作他的琴呢?这个疑问和那些琴曲一样杳渺。

《论语》上说孔子来到武城,听到了弦歌之声——弹琴唱歌正可以移风易俗、教化人心,这个地方后来称之为弦歌里。有几处地方据说就是孔子到过的武城,而弦歌里已不可考。

明代潘榛有诗:“圣世工师求木久,峄阳犹自有孤桐。”在造化钟神秀的邹鲁之地,天空的明月白云都曾识见峄阳孤桐,也曾被它天风海涛般的琴声陶醉,邹鲁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很有资格称作弦歌里的,我以为。

秋天,遂想起

刘云蔚

秋的脚步姗姗而来。正是天凉好个秋的季节,思绪一如无涯涘的海。

深秋的芦苇荡是什么样子?我只是在图片里见到过,或者去想象它那一蓬的白华,感受它随萧瑟的秋风摇曳起伏的样子,意境真的很美,尽管风也会吹乱我的头发。

我也曾一个人走在泗河的岸上,秋水瘦弱,似一条轻轻便被剪断的绳子,脚下是茂密的衰草,无目的地闲逛,没有看到芦苇丛,或许是错过了吧。待了好久,泗河很沉静地想听我表达些什么,然而没有,一同享受这静谧的时刻就够了。秋风起了,夕阳西下,红霞漫天,我告别了泗河。

那时我正用文学疗伤。有人说热恋出诗人,失恋出散文家。也不尽然。一位同事在收到女友退回的金项链后,用快餐杯大口喝酒,很快就醉了,然后痛哭,人颓废成一个霜打的茄子,好不堪回首呢。我在接完霞的电话以后,怔怔地等忙音响起,泪止不住地掉落下来,没有委屈,更多的咽在了心里。

我斤斤于散文的散,近乎一个人的絮叨,便沉溺在诗词里,觉得这里面的意境才能让我忘记现在。三年的时光,忘却的救世主渐渐地来临了,我有了想写的冲动。

一首没有格律没有意境的打油词,词牌借用了渔家傲:

白露为霜苍蒹葭,

伊人宛在水之涯。

望尽鱼雁已三载,

长咨嗟,

临风伫立眺海峡。

潮起潮落逐浪花,

三千音书何处达?

叠就纸船昕潮发。

沐朝霞,

船儿泊在伊足下。

淡然写下这首她不会读到的词,与她挥手告别。这真是一颗青涩的苹果,深秋的季节还没有成熟,咚的一声在寂然的夜里掉落了。

与林相熟相知也是在秋天。

我们第一次相约进城,在铁山公园半山腰的凉亭里坐了好长时间,那是初秋,知了还在拖着长音叫着,草木葱茏,铁山上飘着些微的风,我们聊了一些文学和自考的事,不着边际,没有主题,感觉特别投缘。

临下车的时候,我草草地在一张纸条上写下了一句诗,送给了她,类似于现在的短信,那时还没有手机。也许是那句诗打动了林,总之我们热恋了。

热恋果然出诗人呢,但我是蹩脚的。林第一次跟我回老家,回来后我写了一首诗,题目叫《霖》:

云兴霞蔚,像在诉说什么

终于有了甘霖的消息

润着责任田干燥的呼吸

父母满心里欢喜

秋雨淅沥,直溅落脑际

秋水伊人清扬婉兮

脸庞有一种幸福掠过

父母满心里欢喜

你的和善美丽为谁

我的眉飞色舞不尽

正如你低头的温柔

父母满心里欢喜

在婚宴上,同事给我出了一个用一句诗赞美新娘的题目,众目睽睽,我徜徉在幸福里,下意识磕磕绊绊地念出《诗经》的几句: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后来想起这正是我写在纸条上的那句诗。现在想想当时若是念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句更好了,是婚姻的誓言,又是坚定的承诺。

第二年深秋,我们爱情的天使诞生了。

今年重阳节恰逢霜降,我在日历牌上早早就关注了。

菊花是秋天的花,更是重阳节的花。不论是盆栽的还是散在田间地头的,都在蓬勃地开着。我喜欢朴素一些的,比如山坡上盛开的野菊花,万头攒动,白黄相间,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香气,蜜蜂欢快地忙碌着,时有蝴蝶翩翩,展示着大自然繁复的一面。

重阳节那天中午我回老家的路上,看到有人车子上驮着一捆刚收割的益母草,我们这里有九月九收益母草的习俗,说這一天的药效最好,大概她家快要添丁了吧。

已经过了霜降的时刻,我着意看看路边的麦地,麦苗还很柔弱,大概是昨晚的秋雨吧,麦苗上面挂着银白的露珠,显得青翠极了。

晚上想着去铁山登高。林正好刚吃完同事的喜面回家,她正想散步,也正好完成女儿交代的任务,她明天上美术课,要用到一些树叶。

没有闻到菊花的清香,倒是铁山门口一群老人和着音乐的节拍跳着健身操,他们一直在坚持,在重阳节也没有停歇。

铁山不高,重阳登高的习俗有些附庸风雅,聊胜于无吧。我们从摩崖石刻围栏右侧的台阶向上,环山道的路灯有些朦胧,月光也有些暗淡,山里的环境还算幽静。不多会儿就到了山顶,山顶人不多,大概四五个人的样子,有一些凉风。灯光隐在树丛里,山下树影黑黢黢的。山半腰的凉亭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座位上大概起了露水了吧?远望一片万家灯火,人们都在各自忙碌着,秋思以及怀人都是很淡的,一如这山间的凉风。在山顶立了片刻,就慢慢地从左侧顺着台阶下山了,铁围栏有些凉意,围栏内的摩崖石刻,一些字的笔画还能看到,一千五百多年的字迹,亿万年前的月光慵懒地照着,不知今晚有没有寒霜飞下,大概与这淡白的月光合一了。

枯黄的叶子落了一地,但树上的更多。回家的路上,我们忙碌着摘一些绿色的树叶,女贞、松树、柏树、木槿、冬青、桃树、桂树的叶片,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树叶,摘了一小兜,可以圆满完成任务了。

郭沫若从山野回来将一枝山茶花插在壶里,第二天清香溢满了一室,他赞叹道“清秋活在我壶里了”。女儿要用树叶做一幅粘贴画,如果要我题词的话,我想说清秋活在画上了。

十月二十六日是女儿的生日。庄生打电话告知我的一篇小文发在《济宁日报·文化周末》上了,我且惊且喜。觉得发得恰是时候,正好当作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

拎着蛋糕回家,林正在忙碌。在吹蜡烛的时候,我宣布给她的生日礼物,挥了挥手中的报纸,八岁的女儿她更关心蛋糕,但还是礼貌地看了看小文的题目和爸爸的名字。看着长大的孩子以及辛勤劳动变成的铅字,心底有一种感恩和幸福在。

我问林,给孩子看报纸,是不是有些显摆,孩子明白我的用心吗?林只是笑。

秋天这无涯涘的海,是多么繁复的起兴啊,我拉杂想起的写下的,正如我从树上摘下的几片树叶,那也许就是我的品味秋天的味道吧。

刘云蔚

几年前,妻子刚放暑假,去金乡参加为期三天的新课标培训。我觉得必要的充电不仅对学生有益,即便只是思想上的触动,如果能有理念上的革新,则善莫大焉。天气很热,加上妻子有孕活动不便,我能体味她的辛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当然希望这两地的暂别,能有秋意减却暑期的燥热以及漫衍的牵念,而蝉声摇曳,心绪纠结。怕打扰她听课,只好发首短信聊表我的心情:百年大计真要图,满院蝉声度暑初。奎星湖动微风起,久旱甘霖是醍醐。

女儿在秋夜出生。在产室门外来回徘徊的我终于听到了一种亲切的微弱的啼声,我知道我的天使降生了。把她从产室抱出来,她睁着眼睛用好奇的目光打量这个美好的世界,我记得我的眼里洋溢着幸福的泪水,甚至看女儿最初的样子都有些模糊了。后来记起庄生让我以诗记女儿出生的嘱咐,便用手机涂鸦一首且算是给好友报喜:目送产妇入产室,走廊踱步月栖迟。涂鸦拙诗不堪读,娇女啼哭绝妙词。

二○一二年庄生和我约定每周写一篇同题,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庄生发邮箱一封信,其中写着:

“转眼就是秋天了。摇晃一下我们的脑袋,呵呵,还是有几颗青涩的果子结出来了的。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有人应该已经开始收获了。我们的果子虽然青涩,但总会慢慢成熟的。幸好现在还是初秋,我们也还算勤劳,继续播种并管理好我们已经结出的果子,就如理财的最初阶段,点滴积累,终会有惊喜,在不远的正前方,等着我们。

兄弟,秋天,我们继续埋下头,勤勤恳恳地种地呗?”

这样率性的文字读着便有一种感动和温暖在。想想我们最初的约定,回头看看彼此坚持走过的路程,虽然连小年也算不上,我们坚信“汗水落到田里总会长出庄稼”。

年末我给一位朋友敲了一封信,主要是祝贺新年,却一开篇就信马由缰起来:

“二○一二年很快就过去了,又是一年。昨晚下了一夜的雪,早晨上班出门,白茫茫一片,纯净清冷,冬的味道有声有色,很写意。那些睡懒觉的人们与这样的风景错过了,虽然现在雪仍然没有化,不过他们躲在温暖的屋里仍然没有出门,他们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荷尔德林在诗里说,‘充满劳绩,然后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我们没有或者充满着劳绩,我喜欢说从年头忙到年尾,庸庸碌碌,但大地充满着亲和力,覆着的一层厚厚的白雪,显现着一派祥和静谧。

瑞雪兆丰年,二○一三值得期待。虽然还是没有新意的庸庸碌碌,毕竟是二○一三,好似新纪元的元年,好的开始,希望从容展开,一如雪地里很快要萌的芽,枝叶婆娑呀,果实累累呀,都在其中了。”

信里面有二○一二年的总结,也有二○一三年的展望。没有什么新意,好在过年好的吉祥话后面从容不迫地写出了,跑的题又兜了回来。

二○一三年元旦,休班,打算早起登高迎接新的一年。事与愿违,起晚了,而且还要回老家过节,便潇洒地取消了昨晚的安排。元旦这天,阳光很好,天虽然有些冷,但新年的暖意还是普天地涌动着。

虽然睡懒觉错过了铁山登高看旭日初升的风景,在路上,我靠着车窗,一直看着这轮红灿灿的太阳,想着东南的一隅,遥远的地平线上,朝日暾暾,万象浴在喷薄的金光里,像是覆着一层缥缈的锦缎。若是立在铁山山巅,感觉会比坐在车里的想象更真实更宏大些。

种子落在泥土里,萌芽,不断向上,便是最初的梦拱出了地面。阳光雨露,风吹雨打,伴随它不断成长,抽叶,开花,结果,最终所有成长的记忆连同成长的梦又浓缩在种子里面。

《诗经》有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于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种子一代代循环与承继,不断壮大与充实,是极少数可以做到善始善终的,埋在种子深處的最初的梦是一种指引,唯美而崇高。

猜你喜欢

月亮女儿
女儿情
大三的女儿
海的女儿
月亮 等
月亮减肥记
守着我的笨女儿,直至她花开灿烂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砸月亮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