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叩问“水漫金山”

2017-06-02赵轲

大观 2017年4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赵轲

摘要:环境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雨水资源的有效收集与利用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转变城市排水理念,留住雨水,使城市与雨水和谐相处。

关键词:城市暴雨;雨水资源;雨水收集与利用;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中,每每暴雨来袭之后,街道水漫金山,交通堵塞,行人举步维艰。北京暴雨多地积水,丰益桥堵车1公里,西站负2层被淹200平米,马连道茶城的商铺被淹。上海暴雨,城区积水,行人与车辆行驶遇阻。广州暴雨过后,广州多个地下车库惨遭“没顶”,水浸街“黑点”达44个,白云机场出现大面积延误。如此这般的场景却屡见不鲜,让人不禁疑惑,原本可以作为资源收集与利用的雨水,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却是这般场景?

一、城市暴雨启示

城市型洪水之所以频发,是因为我们城市发展过快。原来大面积的透水地面被建筑物、沥青、混凝土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阻断了雨水渗入地下的通道。同时,城市硬化地面过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还会引发“雨岛效应”。上升的热气流遭遇高空强对流的冷气团,形成暴雨,就使城市更容易成为暴雨袭击的中心。

“看得见的高楼,看不见的下水道”,各地方政府注重高堂华屋的建设,而对地下排水系统建设短视甚至采取漠视的态度。城市人口资产密度提高,同等淹没情况下损失增加;城市面积扩张,新增市区过去为农业用地,防洪排涝标准较低,而洪涝风险较大;以往城外的行洪河道变成了市内的排水渠沟,加重了防洪负担;城市空间立体开发,一旦洪涝发生,不仅各种地下设施易遭灭顶之灾,高层建筑由于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系统的瘫痪,损失亦在所难免。现代城市面对暴雨洪水显得更为脆弱。除非随城市的发展同时增大治水的投入和管理的力度,否则必然会出现水灾损失急剧增长的恶性局面。

二、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

我们要开始重视“留住雨水”的问题,这对于一座庞大的城市来说非常必要。当今,我们的城市规划必须重视人口与水资源的关系,必须重视城市建设与雨水的关系。城市规划应该更强调,让城市如何与雨水和谐相处。

(一)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的含义

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针对因建筑屋顶、路面硬化导致区域内径流量增加而采取的对雨水进行就地收集、入渗、储存、处理、利用等措施。主要包括收集、储存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利用各种人工或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低洼地对雨水径流实施调蓄、净化和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二)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存在显著时空不均。作为缺水地区应充分开发和回收利用当地一切可能的水资源,其中城市雨水就是长期忽视的一种水资源。通过雨水的合理收集与利用,补充地下水源,削减城市洪峰流量,有效控制地面水体的污染,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的現状

中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在缺水地区有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比较典型的有山东的长岛县、大连的獐子岛和浙江省舟山市葫芦岛等雨水集流利用工程。大中城市的雨水利用基本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但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西安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展研究。

(四)雨水收集与利用的前景

目前我国对城市雨水的利用率仍然很低,在水资源紧张、水污染加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城市雨水作为补充水源加以开发利用,势在必行。相对于“大干快上”的城市建设,各种城市规划、管理理念可能因暴雨加速更新,我国各城市正面临一个契机。

三、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转变城市排水理念,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我们总觉得雨水特别讨厌,一排了之,这绝对是过时的。让雨水回到地下,使城市地下由“水泥板”再回到“湿地毯”。采取“雨污分流”和“留住雨水”的办法,实施雨污分流,在现有排水系统中,通过增加多种“蓄、渗、滞、留”雨水的措施,以补充现有排水系统能力的不足。对于雨水,要有渗、有蓄、有滞、有排,具体做法包括修透水地面、地下蓄水池、地表蓄水池、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设施。配套建有“蓄、渗、滞、留”设施的城市排水系统,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更重要的基础设施。这样做对城市而言,总体投资是经济的,也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城市暴雨内涝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四、结语

环境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雨水资源的有效收集与利用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城市雨水利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引导,需要规划设计人员的技术支持,需要城市市政管理部门的维护管理。当然,更需要民众的广泛理解与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和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推动民众教育,"善待雨水、造福人类"这一生态理念一定会在我国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董雷,车伍,李海燕.我国部分城市的雨水利用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给水排水,2007(22):2.

[2]王琳,杨鲁豫,王宝贞.城市水资源短缺与雨水收集利用[J].给水排水,2007(02):1.

[3]车伍,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钱易,刘昌明,邵益生.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