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石湾人物陶塑衣饰制作手法特征及演变

2017-06-02张微微

大观 2017年4期

张微微

摘要:佛山地处珠三角复地,自古商贸手工业十分发达,亦是岭南文化汇聚之地,而石湾又是佛山镇手工业特别是陶瓷行业的中心,“石湾公仔”曾经以其精湛传神而名扬海内外,在人物雕塑领域独树一帜,并独创了面部无釉的人物,使其塑造烧制的人物看起来更生动朴实,而它在衣饰上的探索和成就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關键词:石湾公仔;时代更迭;手法的演变;衣饰特点

一、瓦脊公仔的衣饰特点

石湾窑的人物陶瓷至明代中期始大量出现,最早的人物陶瓷出现在装饰祠堂、庙宇的屋顶瓦脊之上,因此也被称为瓦脊公仔。瓦脊公仔大都以粤剧故事为题材,几个故事场景连在一起,人物众多,生动传神,让人望之流连忘返。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位于大基尾的琼花会馆曾使粤剧在佛山盛极一时。或许这种舞台上的光与影,声与色太过于动人,让人流连忘返,弥久难忘;更兼这一个个故事荡气回肠,让人看得心意难平,因而萌发了将它们一组组再现并永世传承的心愿。

瓦脊公仔的服饰以简练概括的风格为主,衣纹不做过多的皱褶处理,反而更注重衣服上的装饰花纹和饰物的表现,从而产生一种繁复的视觉效果,施以褐、绿、蓝等浓重的釉色后,更显端庄华丽。

石湾瓦脊公仔的头和身体一般由模具印制而成,头部的模具根据人物的年龄、性别等各有不同。而衣饰则是待头与身体拼接好并调整好动态以后再加塑上去。在现存的瓦脊公仔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民女子内穿对襟小立领褶子,外着绣花帔,内系马面裙,有时会带上云肩,下身着改良靠,这一件件衣服都有特殊指意,使人一眼就可以分辨出人物的不同身份。而男子的衣饰则更明确地显示出其所处的社会阶层和职业分工,如平民男子若是书生则一般头戴文生巾或高方巾,身着颜色明快或图案雅致的褶子,脚穿福字履,看上去风流倜傥,文质彬彬。武将则头戴紫金冠,身穿长靠,靠的样式繁复,大多由靠领、虎头肩、燕窝、胸甲、靠肚、靠腿、裳甲、吊鱼等多部分组成。有的武将后肩还有靠旗,足蹬厚底靴,手持长枪或宝剑,可谓英姿飒爽,气宇轩昂。靠上纹样精美,一般边缘饰云水纹、肩和吊鱼饰鱼鳞纹,靠肚和裳甲中间上则是立体突出的龙头或双龙戏珠的纹样。这些装饰在衣服上的纹样多用模具印制后贴塑的方式而成,呈凸起的阳文效果,这样也方便用毛笔进行施釉。而釉层的厚度又减少了纹样的落差,所以烧成后纹样工整清晰,效果整体而又富于变化。

二、伴随瓦缸行出现的山公仔

随之出现的是细如指甲盖般的山公,山公是由于陶制的假山石盆景的出现应运而生。就像国画山水里的人物一般,只是用于点缀!比例亦模仿国画的尺寸,所以山公的衣饰极简,且因大都是林间樵夫,乡野间的的老翁和童子,或是水边垂钓的渔翁,简洁的衣饰更显潇洒利落,农夫则短褂长裤,腰间通常系布带,头顶草帽,脚蹬布鞋,文人则着极地长袍,头戴方帽,或一人行走于山林间,或二人倨一茶台,怡然自乐,真真是山长水远,此景独好!

三、民国时期石湾陶塑人物衣饰制作的特点

自清以后,民国时期,开始出现大量可陈设于案头书架的人物陶塑,人物身份以历史上的典故名人,神仙圣贤为主,如孔子,关羽,王昭君、杨玉环、李白,苏东坡,达摩,妈祖,罗汉等等,从各个方面诠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这些文化楷模的造像再现,说明了岭南文化对于真善美的向往和对自我的时刻警示。

民国时期的陶塑基本上以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也既国画里的兼工带写。但从目前留存的人物陶塑来看,当时的创作者更注重人物的动态与神韵,更注重创作过程中泥味的保留,在人物的衣饰上去繁就简,只在关键转折的部位聊聊数笔, 已将衣服的走势与质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而衣服上的装饰花纹和配饰则大大减少,男子通常广袖博带,潇洒随意,器宇轩昂;女子则娇媚秀丽,素色长裙,黛云轻挽,清新脱俗。此类作品的代表人物是潘玉书,他的作品《贵妃醉酒》塑造了二个人物——杨贵妃和一位宫里的女官。二个人物衣饰简洁之极,除了变化起伏的衣纹,浑身无饰物,只在杨贵妃头上做金凤一只,而且釉色素白,与我们想象中的富丽堂皇格格不入,但是杨贵妃醉酒的憨态和一旁女官小心翼翼的神情却跃然而出,这正是有的放矢,大胆舍弃的结果。除此之外,这个时期一般历史人物身上也很少出现繁复的花纹装饰,釉色亦以青白厚重的乳浊釉为主,可见当时的审美竟有宋时的大雅之风。

四、建国后至改革开发前石湾陶塑人物的衣饰制作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石湾的陶艺匠人热烈地响应党的号召,创作了一大批歌颂祖国,歌颂工人阶级的优秀作品。这一段时间的衣饰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工农兵题材的作品全部使用了非常典型的样板戏的服装甚至造型,这种感觉仿佛让我们回到了明清时期的瓦脊公仔。只不过衣饰变了:盔甲变成了军装,长袍变成了衬衣和直筒裤,唯一没有太大变化的是农民,依旧是马褂与大裤衩!而解放鞋则是标配,大家都一样。制作的手法更倾向于写实,衣服的质感、皱褶,纽扣、口袋,甚至徽章都做的一板一眼,有一股方正之气。而服饰的色彩更是单一,除了徽章或帽子上的红五星外大部分衣服都用胎泥素烧,似乎当时更希望模仿一种粗犷整体的雕塑的质感。

五、改革开放以后石湾陶塑人物的衣饰制作特点

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壮大的陶艺队伍为石湾陶塑融入了新的血液,也带来了新的思维和审美,开始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在人物陶塑的服饰上,一部分艺术家更加强了对服饰衣纹质感的研究,他们大都出生于60年代之前,经历过建国初期热火朝天的建设浪潮,经历过文革,曾被选送至专业院校进行扎实的写实训练,受苏联的写实主义影响深远,对衣饰的处理手法更多的参考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雕塑,代表人物有刘泽棉,黄松坚等。另一部分艺术家却另辟蹊径,并不囤于传统,勇于改革和创新,创作出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表现方式,如刘耦生的捏塑,梅文鼎的抽象人物陶塑。在刘藕生的捏塑作品中,人物衣饰与身体浑然一体,衣纹并不考虑太多传统的线条因素,而是重在传、承、起、合,而更多地服从于身体内的“骨气”,这样的作品是作者将自己的精神品貌,个性与想法融入了其中,以手代笔。除此以外,一些更年轻的艺术家则探索了更多的表现方式,如用布蘸泥浆包裹,或泥片包裹后稍加修饰,或用泥条搓好后叠加粘贴,方法不一,却各有异趣,不同类型的人物题材需要不同的手法。在身体的其他装饰上则逐渐则重于装饰性,并将绘画融入其中,这类创作主要表现女性的题材,代表人物是封伟民,他做的一系列着旗袍的少女,造型简洁,将衣纹完全省略,只着重表现女性的曲线美,旗袍上则用釉色描绘不同的花卉图案用以装饰。

综上所述,石湾传统陶塑的手法是丰富多彩的,几百年的传承并非要因循守旧,而是要抓住真正艺术创作的精髓所在。而衣饰的变化只是外在的,它虽然不是可有可无,却永远不能凌驾于人物的精神气概之上,它只能是为完善整体而服务。人物题材和社会审美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石湾陶塑人物衣饰的制作手法,探索的路很长,但如何在借鉴吸纳传统优秀文化技艺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并与当代生活接轨的艺术品,是当代立足于本土的从艺者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