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探究

2017-06-02孙超男

中国市场 2017年14期
关键词: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战略

孙超男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不断地发展经济,到如今中国已是一个制造大国,中国的出口贸易也是一直排在全球的前端。中国制造不仅扩大了出口贸易范围,也缓解了中国就业压力。但是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是从事加工低端的产品,利润价值极低,还伴随着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中国制造已经到了瓶颈期。中国必须转变经济战略,把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政府应该建立制定创新型机制,大力开发并进行一些创新性的研发工作,现代企业很多是采用压榨式的战略,希望员工能够创造更多的利益,虽然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关键,但是要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质的飞跃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创新;战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030

1引言

11研究的动机

目前中国老百姓都喜欢出国旅行购物,觉得国外的物品质量好、款式新颖、价格便宜。在亚洲,日本与韩国的旅客,中国人占据一大部分,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利益。为什么我们要出国去购买其他国家的物品?为什么中国不开发属于自己国家的独有的品牌?这些引起笔者深刻的思考,中国的产品跟国外差在哪里呢?原因在于中国在自创品牌上处于很大的弱势,无疑流失了很多本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因此中国创造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12研究的意义

中国想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那么必须要打破这个中国制造带来的困境。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科技創新等对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型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应该尽早解决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找出应对之法去解决与改善。

2文献综述

21中国制造存在的问题

正如大家所知,中国制造无处不在,撒满了全球各个角落,中国也因此被贴上了“中国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的标签,但在这些高的赞誉背后,中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成为世界制造业的组装车间,停留在贴牌加工的简单层面。中国只是世界的加工厂,提供着大量人力物力、自然资源,给予最优的引进政策,却还要承受着贸易顺差产生的巨大压力,所获得的利润却少之又少。

自然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然成为中国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制造业是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自然资源的一次次加工,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所用必需品。在全中国这样十几亿的人口大国里面,这就必然会导致中国需要很大的自然资源来满足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但是随着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同时在利用初期只是简单地考虑满足生活需求而忽略了加工对环境带来的不可逆的破坏作用。这样就会导致自然资源被源源不断地消耗的同时,产生大量废弃物、排泄物以及生活垃圾,这些垃圾在短时间内是不能被降解的,虽然生活随着自然资源的转化和被利用而变得越来越优越,但是环境如果是因为这样而被破坏了,就等于失去了整个家园。所以现在中国的一些企业应该要有这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家园保护意识。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低投资、高收入的手段来获取到高额的利润,在现在的生活里面,你有了钱和利润,但是没有了家园,也就没有了整个世界。所以中国虽然是一直致力于制造业,为世界各国的生产生活都提供不可替代的力量,但是也就是因为这样,国家也被留下了把柄,被认为这个力量与世界的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脱不了干系,亦是其心中的罪魁祸首。

自十八大以来,国内以及国际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本国企业的发展以及外资的引进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很多企业不得不提高生产成本,随之产品的价格也是不断提高。人民币的升值,使得出口产品成本提高,进口退税减少,政府支持力度也大大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使得技术人才工资也水涨船高,企业为了挽留势必提高的报酬。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也受到其他国家的威胁,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低成本的劳动力,使得中国很多外企纷纷撤资迁移这些国家,无疑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22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创新

221科学技术的创新

世界各个国家这些年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型人才,认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视察,在视察的过程中,他给大家分享了他自己心理感受,并告知大家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要想企业和市场能有更强的竞争力,那就必须有创新精神,要有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不是靠给他人制造东西就能得到的,我们需要的是自己的想法,不能跟着别人的脚步走,不能随大流和盲目崇拜,不要怕困难,我们要迎难而上,或许在困境中我们能发展出另一片光明,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创新精神,多一点创新,多一份力量为国为家效力。

政治书上写着:科技创新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国内的产业并不少,但是真正做自主创新创业的产业真的很少。一个企业要是有自己的独有的科技技术,并且能源源不断地发展其技术,这将永远屹立在科技技术的最高处。同时我们必须建立科技创新的机制,就是举国上下齐动员,从宏观到微观,从中央到地方,从科研院所到基层企业。在科技进步的同时,技术创新体系不能落下。无论是科研工作、资源共享还是各种融资政策等,还是人才引进等方面,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不要吝啬当下。

222技术标准的创新

技术标准是什么?谁来定这个技术标准?其实面对技术标准很多人会提出质疑,但是在现在这个市场经济中,在一个领域里面你要是拥有核心竞争力,你就是那个技术标准,别人就会以你的技术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技术标准与你的技术之间的差距,这样来促进自己企业的技术进步。另外就是相比于我国进口产品,我国的产品出口就没有那么容易,由于各个国家的技术标准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也为了增强自己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技术标准就是一道门槛和标准。因此我国也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自己的技术标准,要让人民群众树立起自己的自主产权意识,这也就是树立起自己的技术标准,让他人看到我们的创新以及我们的创新能力。

223品牌战略的创新

品牌是一个公司或者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和灵魂。人们都知道一些宗教信仰的影响力,那些信仰某些宗教的人他们会因为宗教的一个制度,就会放弃自己的喜好,甚至放弃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东西,而好的企业品牌影响力也不会比这差。而中国制造在现如今就是外人对我们国家的一个品牌形象,要想拔掉这个品牌形象并且另外贴上中国创造的品牌形象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光是前期的品牌建设就是一条看不见终点的道路。而数学课本上常说的极限就是这样的一个感觉,从零到极限的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就如品牌形象形成的过程一样。要开创一个新局面,就要从最基层做起,一层一层地建设,有了牢靠的地基就不怕品牌不够稳固,不担心创新不够,因为在创新的道路上已经前行很远了,适应了这样的创新生活。

23优化市场机制促进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

虽然常说中国要创造不要制造,但是市场上大家都会制造模仿,甚至是有新的想法和创新,但是也有可能强大的市场分析显示告诉在目前没有见光发芽的机会,除非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因此在这样的市场下活动,势必会有很多的约束,但是只要坚持自我,转制约作用为推动作用,就能完美地转型。

231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据笔者所知,很多国家或者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方保护意识,可是这样的地方保护意识增加了发展限制。为了破除这些不太合理的限制,首先要构件新型的分权模式,意思就是说用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如何让这些制度做保障呢,就需要我们厘清楚这些制度的关系,同时也要保证地方政府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完成我们既定的程序,并且不得有为了保护地方利益而违背这些制度的行为。其次要有更加合理的税收制度,不要说因为是地方当地企业就收很少的税收,而面对外来企业就在税收上逼退,同时还让自己的当地政府和当地企业进行瓜分多余的税收。最后对我国的国有经济进行适当的经济改革。在现代生活中,不仅生活现代化,企业也要现代化,制度也要现代化。以往的时代,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已经超出了一个政府应该干预的程度,于是我们必须要将这样的现象消除,将真正决策权交给企业。

232深化国有经济改革

在我国,国有经济是我国的一个主体经济,要想改革就必须从国有经济入手,进行深化改革。在我国的国有经济里面存在非常大的低效率问题,这样的低效率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和企业没有分清楚自己的责任所在,影响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另外的原因就是日益严重腐化的国有经济体制与地方企业联手,阻碍了中国创造的转型。我们应该将政府和企业的原本的隶属关系完全转变为产权关系,不存在政企这样的体制,同时还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然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要将主权交给社会,不得有人操控,企业的兴衰存亡都是社会的筛选,是市场的选择。同时国有企业要进行转变一些原有的观念和改革一些经营机制,政府只能回到自己原来的职能上,做到真正的深化改革。

233打破行业垄断壁垒

曾经笔者天真地以为行业垄断是因为某个企业是它所在行业的翘楚,没有别的企业能竞争过它,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垄断,到后来才知道原来垄断涉及的面是如此之大,比如说一些现行的制度不合理,以及一些格局的不规范。垄断企业里面,只知道其为什么能垄断这个产品或者某个贸易,那基本上就是通常人们常说的“有关系”。因为受到一些关系的保护,才可以在一些立法程序上以及企业竞标上等受到关系的照顾。即使你的产品再好,有多么的创新,但是都抵不过“关系”。因此必须强行执行反垄断的一些手段和法律。

24优化政府制度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

241完善相关的政府支持制度和法规

其实很多企业并不是不想转型到创新,而是因为缺乏资金进行前期创新工作的投入,因为这样的投入风险很大,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自己的本身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那有可能会造成自己血本无归。

第一,财税金融优惠政策。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听起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政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享有的政策,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一些处于转型期的企业,正处于要解决重大矛盾期,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或者这样的企业就会面临破产的危险。要想更多的企业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就必须将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放在自主研发上面,不要将这样的资产挪为私用。由于自主研发的时间周期较长,前期投入较大,不要为了节约成本而缩短周期,也不要因为不能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就不去进行前期的探索工作,要对自己研发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另外,政策优惠领域不要那么地狭隘,要特别的向重大技术攻关和重大的市场开拓上面下功夫,在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上面花更多的心思和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不要因为在一些过程上看不到创新结果就不予以帮助,这样就可能抹杀创新结果,更加注重过程才是正确的。最后,对于一些已经扶不起来的企业就不用再在上面花钱投资,打着“扶弱”的旗号来浪费国家财政资源,应该把这部分资金转而向“创优”的企业上,让它们更好地做出创优新成果。

第二,鼓励购买国货政策。人们经常谈论着说国货的质量是多么地令人伤心,于是大家纷纷转而去买外国货。但是这样的行为就好像是我们拿着我们国家的钱去给别的国家长优势、撑旗帜。买国货一方面是表明我们对国货的支持;另一方面是促进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让优先享有国货的优良资源。但是由于国外企业本身有的技术优势,导致人们为了自身的切身利益而放弃国货,这就导致为了更好地实施国货购买政策,政府可能会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限制我们的境外产品消费。

242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约束引导政策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府就像是在培养自己的小孩一样,不仅要对自己的小孩严厉和给予压力,而且还要对它们有些合适的保护,保护它们的天资让他们进行自主创新。

第一,产业约束引导政策。产業约束引导政策就如同父母对小孩的引导式教育,你在不埋没小孩的才能同时还要实时地引导他们进行主动学习和创新。有些企业初期呈现出没有什么特长甚至还能耗高的情况,就如同家里小孩小时候很调皮,父母无论怎么管教,他就是桀骜不驯,他也不像别的小孩一样跟着父母引领的道路走,而是另辟蹊径。这样的企业并不是无药可救,只是它在前期需要有一个适应阶段,需要适应政府引领式的政策。其实只要政府给予它们更多的信任,能够看到它们的潜质,它们还是可以按照标准来推动经济发展,完成节能减排等技术创新,活出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式创造和节能的自己。

猜你喜欢

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