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澍建筑策略之“活”的建筑
——从循环建造与低成本技术角度阐释

2017-06-01王嘉睿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4

重庆建筑 2017年5期
关键词:瓦檐王澍随机性

王嘉睿(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4)

王澍建筑策略之“活”的建筑
——从循环建造与低成本技术角度阐释

王嘉睿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4)

该文通过对王澍建筑作品策略方面的剖析,以三个方面阐述王澍建筑中“活”的体现:以旧材料的循环建造体现“活化”的建筑;以低成本科技的节能环保体现“活力”的建筑;以传统工艺与现代做法结合产生的随机性体现“活泼”的建筑。该文同时从这三个方面解读了王澍建筑的技术价值观。

王澍;建筑策略;技术价值观;坡屋顶;夯土墙;瓦爿墙

1 王澍建筑中的技术价值观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相融合。王澍作为一名中国本土先锋建筑师,在获得普利兹克奖后进入了所有人的视野,而他在传统建筑与地域建筑上的实践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1]。王澍热衷于传统地域建筑的研究,同时也一直崇尚传统材料的运用,主要体现在:(1)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特别是对江南民居进行现代化的转化;(2)对材料技术手段的把握和应用。王澍非常了解和理解今天中国的建造工艺,因此,他不去简单地追求精细,而是策略性地运用旧材料,更多地构成一种文化立场和姿态,而不仅仅是出于对环境的考虑。

本文将主要从王澍建筑中的技术价值观去讨论王澍关于中国地域性建筑的实践以及他在建筑中使用的策略与手段。

(1)王澍的建筑是传统材料活化的建筑:王澍在自己的建筑实践中使用了大量传统的建筑形式,比如坡屋顶、夯土墙、瓦爿墙等等,并且也使用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材料去表达这样的形式;与此同时,在砌筑工艺甚至是工匠技术上都要求尽量做到与传统建筑中一样的工艺和手法。

(2)王澍的建筑是有活力的建筑:王澍反对具有高科技的建筑形式的介入,其建筑形式的传统表达中也无法体现一些高科技的手法,但这并不表示他的建筑是“落后”的。相反,他用更加地道的手法阐释了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这种使用低成本材料的技术手段本身就是一种环保,这样传统的处理方法在体现节能环保的同时,也使建筑自身具有了更自然的美感。

(3)王澍的建筑是活泼的建筑:这里的美感并不是来自于建筑的体量、造型或者是材料本身,而是来自于建筑的真正建造过程——工匠之手,在传统工艺无法适应当代建筑的大量性建造的环境下,这种差异性的结合产生了种种随机表达的结果,而这种随机的立面细节也带来了意外的美感。

传统材料的循环利用本身即为低成本;通过传统材料体现节能环保也是低成本科技的表现;在传统做法和现代工艺的结合产生的随机性中,体现建筑充满活泼的表达。这三个角度都表现了王澍建筑中“活”的含义。

2 “活”的建筑之“旧材料的循环建造”

王澍曾经指出,循环建造并非其原创,而是中国建筑正在被遗忘的一直以来的伟大传统。对旧材料的循环建造主要有两点意义:一是重拾距离,二是唤醒城市记忆。

一方面,王澍使用了大量的回收材料,不仅节约了资源,在新建造体系下接续了“循环建造”的传统,也正是因为这类砖、瓦、陶片都是传统工艺的材料,是会呼吸的,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们是“活”的。另一方面,这些建筑材料都是采用的废旧与废弃的材料,其中不少为旧建筑拆毁后回收的旧材料[2]。这些旧材料使用在新建筑上,赋予了建筑本身一种亲切感,唤起了人们对过去建筑的回忆,并能从新的环境中寻找到曾经的感觉,让建筑真实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

在宁波博物馆项目中,王澍大量地使用了浙东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材料瓦爿墙,这种以废旧料为原材料砌筑的墙体不仅坚固、美观而且经济、环保、节能。采用大面积瓦爿墙作为建筑外墙装饰,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建筑本身成为最鲜活的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3]。在此项目中,建筑立面所有的瓦爿墙材料全部是回收的旧材料,上亿块再利用的石、砖、瓦建成了这个美轮美奂的建筑,如图1。

图1 宁波博物馆与象山校区建筑立面中的瓦爿墙

旧材料在新建筑上的运用赋予了建筑历史感。如在滕头案例馆、杭州中山路改造工程中,王澍使用了很多用瓦爿墙工艺砌筑的现代建筑表皮,通过这些瓦爿墙向公众展示传统浙东民居的外墙与材料形式,能够让公众体验到传统建筑的魅力特点。另外,这些砖瓦的排布不均匀,在雨后或者是阳光下都展示了不同的效果,随着时间变化产生的阴影,夹缝中渗透的雨水,都透露出了一种生活气息。与此同时,这些传统的材料往往有很强的适应性,废弃的砖瓦中夹杂了很多泥土和缝隙,随着时间发展会有一些藤蔓杂草从中生长出来,使建筑立面充满生机[4]。植物与充满历史感的建筑材料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如在世博会滕头案例馆中(如图2),王澍使用的瓦有一种质感,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给人的感觉,而整个建筑被旧砖旧瓦所覆盖,会产生一种类似呼吸的感觉。

图2 滕头案例馆植物与传统材料的结合

3 “活”的建筑之“低成本技术的绿色生态可持续”

王澍虽然没有强调过建筑的造价低廉和节能环保,但是他从立面到装修都深刻地考虑了材料自身的环保性以及造价的影响。尽管人们对王澍建筑关注最多的是他的建筑思想、地域性、以及传统材料的运用,但是用现代建筑的标准来看王澍的作品,也同样满足今天绿色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定义,并且他还使用了一种不寻常的方式来体现。

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如图3)的教学楼大量地使用水杉木做外立面,还有为数众多的木窗和木门;体育馆外墙使用青砖堆砌而成,屋顶用瓦铺成[5]。

图3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立面中的传统材料

材料的生命的表达。瓦爿墙本身使用瓦这种材料导致墙体具有很多缝隙,而这种缝隙会带来透风、透光的效果,营造出一种呼吸感。除此之外,王澍建筑中收集的旧瓦片有各种不同的规格和细节,比如有的瓦片上面有拉毛工艺,这种自然感和呼吸感都是材料被赋予了生命的一种体现。

建筑的自我调节。王澍在设计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大量地使用了层叠瓦檐的形式,这种瓦檐不仅可以营造出他认为的檐下雨滴的效果,而且瓦片之间交叠相间的缝隙在夏天也有利于通风散热,形成一种对流。王澍认为一个建筑的适应性,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被考虑在内,而不是说在建筑建造完成之后通过设备来弥补。

在象山校区中,王澍使用了大量的瓦檐(如图4),这些瓦檐不仅仅从外观上展示了传统建筑的样式,也在功能上有着自己的作用。首先,层层叠叠的瓦檐在下雨天雨水会沿着瓦檐向下流动,形成优美的建筑的姿态;其次,这些瓦片之间充满了交叠相间的缝隙,建筑立面层会与外界形成对流,带走建筑表皮的温度。

图4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瓦檐的运用

当代建筑往往使用高科技创造一种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的建筑效果,同时也带来了高昂的成本。王澍对材料的灵活使用、赋予建筑的自我调节机制、以及对造价的控制等方面都阐释了他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也树立了一种不同的技术价值观,王澍使用一种低成本的科技手段为建筑赋予了“活”的含义。

4 “活”的建筑之“传统做法与现代工艺差异结合产生的随机性美感”

王澍在其建筑实践过程中往往受制于施工条件与材料等客观因素,在其完成的建筑案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立面的不可预期性,而这种不可预期性也产生了一种形式和细节的随机性。王澍认为这种随机与差异也是建筑的一部分,如图5。

图5 王澍建筑立面构思示意

王澍对瓦的应用是这种差异性与随机性的最典型体现,他在建筑中对于瓦的运用也是目前最成熟以及最品牌化的实践。瓦爿墙从调研、实验到成熟已经过了10年的探索,在这10年与传统材料的对话中,王澍自己对于传统材料与现代工艺,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也在不断思考,这种思考已部分地体现在建筑实例中,如图6。

瓦爿墙砌筑用材料都是没有统一规格的,杂乱的废旧材料用不同人工随机就地取材砌筑而成,砌筑的立面细节的观感效果难以预期。如何使完成的瓦爿墙随机自然却又不失一定的韵律而达到需要的艺术效果,是施工控制的又一难点。每面瓦爿墙根据砌筑用料及模拟效果不同可分为砖砌区域、砖瓦混砌区域、瓦砌区域及瓦缸片砌区域。

图6 浙东传统民居与宁波博物馆以及滕头案例馆瓦爿墙对比

即便是做了如此多的大量准备,在施工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不可控的问题,比如砖瓦比例无法精确配送、无法跟踪工匠的砌筑手法等,都对建筑的立面效果产生了不可预知的影响。王澍对于可以控制的随机性是赞同的,因为这样随机性产生的美感本身就是建筑的一部分;而刻意地追求传统材料在立面细节中的完整统一反而会产生隔阂。这样让工人随意砌筑也成了王澍建筑的一个特征,这种随机产生的随和、欢快、随意的砌筑效果也给建筑带来了另一种“活”——鲜活的特点。

5 结语

王澍“活”的建筑的三个方面:(1)旧材料的循环建造可以称之为“活化”;(2)低成本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可以称之为“活力”;(3)传统做法与现代工艺差异结合产生的随机性美感则可以称之为“活泼”。正是由“活化”“活力”“活泼”集于一身的建筑形成了王澍自身的建筑标志,也让我们看到了王澍的建筑策略与充满地域性充满乡土情结的建筑作品的结合。

[1]钱诗磊.王澍建筑的语言艺术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2]王澍.那一天[J].时代建筑,2005(4):96-106.

[3]韩玉德,吴庆兵,陈海燕.宁波博物馆瓦爿墙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0(7):93-95.

[4]青锋.建筑·姿态·光晕·距离——王澍的瓦[J].世界建筑,2008(9):112-116.

[5]王澍,陆文宇.宁波五散房[J].世界建筑导报,2010(1):94-95.

责任编辑:孙苏,李红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Live”Architectures by Wangshu

By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adopted by Wang Shu's works,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embodiment of"liveliness"in his works,that is,to construct with used materials to present"live"construction,to apply low cost technologies of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to show "energetic"construction and to combine modern methods with traditional techniques to produce randomness and imply"live"construction.Additionally,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technologic value of Wang Shu's construct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Wang Shu;construction strategy;technologic value;slope roof;rammed wall;tile wall

TU242

A

1671-9107(2017)05-0012-03

10.3969/j.issn.1671-9107.2017.05.012

2017-04-04

王嘉睿(1990-),男,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域建筑。

猜你喜欢

瓦檐王澍随机性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瓦檐 外一首
狂妄与谦恭
狂妄与谦恭
说文解字
山上的凉亭
浅析电网规划中的模糊可靠性评估方法
晚雨
考虑负荷与分布式电源随机性的配电网无功优化
适用于随机性电源即插即用的模块化储能电池柜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