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次,我真的错了

2017-05-31刘树旗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6年46期
关键词:炒粉孙女店里

刘树旗

下午的店子,有点冷清。(开头简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冷清”一词具有双关的意义。)

今天是周日,我待在妈妈的小饮食店里,乐滋滋地挑着各种东西吃。直到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才坐在一张餐桌边,从书包里取出作业来开始埋头苦干。我答好一道题,抬起头来,看到有个老人从对面的小书店朝我们店走来。我连忙对弯腰拖地的黄阿姨说:“阿姨,有人吃东西。”黄阿姨停了下来,走到店门口的灶台边,问那个站在面前的老人要吃点什么。

“我……吃过东西了……”老人嗫嚅着说。我一听,心想真是奇怪,吃过东西了还来干什么呢?黄阿姨看着老人,和蔼地问:“那么,您是有什么事吗?”“是这样。”老人定了定神,“我家孙女要买几本书,还欠二十元钱,我这身上实在找不出了,想向你们借点儿,我下个月进城还给你们,可以吗?”还以为生意来了呢,没想到居然是借钱!(老人朝店里走来,应该是吃东西,谁料却是借钱。小作者于此处制造波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于是,黄阿姨冲厨房喊:“老板娘,有人借钱。”妈妈停止切菜,有点犹豫,但还是出来了。老人把情况又说了一遍。原来,老人今天在孙女的陪同下进城看病,现在要回去了,经过那个小书店,小女孩被书迷住了,挑了几本,一共算下来要八十多元,老人的钱却不够了。(“老人今天在孙女的陪同下进城看病”一句是对下文的伏笔。)

本来,借二十元钱并不算什么大事,然而,我们这小店经历的不少事情都表明,这些人往往不是借,而是骗,是诈。

比如某天傍晚,有个中年人进到店里,说要吃炒粉。他一边吃着炒粉,一边和爸爸聊天。爸爸说到一个王老师,他便惊喜地说:“王老师啊,也教过我呢,原来咱们也算是熟人啊!”一会儿,他吃好了粉,摸了摸口袋,说:“咦,真是大意,忘记带钱了,明天再给你吧!”爸爸笑着说:“好,没事,谁都有大意的时候。”可那人走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付过钱。

还有一次,是个高中生到店里来,说他爷爷病得很厉害,他没有车费回乡下,便问妈妈借了三十元车费钱,说他回来就还。妈妈有点怀疑,就没有借给他。但他转悠了一圈又来借,这时爸爸在店里,和妈妈一商量,还是借了钱给他。等高中生走了,妈妈说:“我敢肯定,他是拿去打游戏了,不然,他为什么不向同学和老师借呢?”果然,那个高中生再也没有露过面。(插叙,让读者明白内情,也是铺垫,将另两人与老人形成对比。)

在外人看来,开着店子就有钱赚。实际上,由于店面租金贵、成本高,我们的生意维持得相当艰难。钱没赚到,还要应对这样骗那样诈,确实让人恼火。按我的想法,对这些再找上门来要钱的,一律分文不给!(此处的心理描写与后来的给予形成强烈的对比。)

可是妈妈和爸爸心都很软。结果,妈妈还是借给老人二十元钱。我起身走到店门口,看着老人离去的背影默默不语。只见老人穿着一件蓝布衣,背有点驼,在马路上停下来,看了看两边的车,这才加快步子往对面走去。对面的书店门口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正探出半边身子,不停地往这边看……

就这样,事情告一段落了。转眼过去一个多月,老人自然没有回来,但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三个月后,店里来了个面色黝黑的独臂人,说是来还钱。大家都感到很惊讶。一问才知道,他是之前借钱的那个老人的儿子,平时在外面做建筑工人,由于老人因病去世,这才回来处理后事。在了解了老人借钱的前因后果之后,他立刻带着钱来到我们小店。(情节逆转,原以为老人和前两人一样,“自然是”不会回来了,谁知他儿子却替他来还钱了。前面的伏笔在这里也得到了照应——老人有病,老人的儿子在外地打工,才由小孙女陪着进城看病。)

听了他的诉说,妈妈坚决不肯收那二十元钱,独臂人却不依,说是老人生前交代的,然后放下钱就走了。看着放在桌上的那二十元钱,我们都沉默不语,想想自己此前的所思所想,我不由得感到惭愧。

这次,我真的错了。

点评

本文的亮点如下:

1.故事曲折有新意。原以为老人是来吃东西的,谁知却是借钱,这就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原以为老人不回来了,他的儿子却来还钱了。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还是要得益于设波折、作铺垫等方法的使用。

2.结尾精彩有余味。本文以“这次,我真的错了”结尾,简洁而意味深长。因为“我”原先的想法“对这些再找上门来要钱的,一律分文不给!”不一定對,有的人是真的遇到难处并能遵守诚信的。至于前面那两个一去不回的人,是欺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导致没有回来,也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的。

猜你喜欢

炒粉孙女店里
吴健雄孙女眼中的“东方居里夫人”
“妈妈牌”牛肉炒粉
白岭粉
孙女送我生日礼物
门店里谁最辛苦?
帽子店里的风波
为谁吃饭
炒粉
僵持
孙女带我看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