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爷爷是一株芦苇

2017-05-31汪明微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6年43期
关键词:苇叶芦苇爷爷

汪明微

爷爷的菜园边有一丛芦苇。清晨,那片片苇叶含着露珠,亮闪闪的,在微风中,是那样的欢快;在朝晖下,是那样的迷人。

这翠绿的芦苇,是爷爷精心呵护出的一道风景线。初春,一阵细雨过后,那一根根嫩芽从黝黑的泥土里钻出来,头上还粘着几粒泥土,初为猩红色,随后变成了黄绿色。又是一场雨,它们又窜高了一截,头顶上还飘着一条细长的嫩叶,如飘带一般。(小作者观察细腻入微。芦芽上飘动着的细长嫩叶,是其留意观察后的发现。这充满活力的嫩叶,给文章增添了动态美)不久,吹来了一阵夏风。“暖风熏得游人醉”,(此处巧借诗句中的“醉”意,赋予芦苇自由洒脱任意舒展的情态)游人醉了,芦苇也醉了。它先是舒展开叶子,后又一字排开,随即婆娑起舞。苇与苇之间,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远远地望去,像一幅美丽的写意画。秋风吹来,芦花扬起,有的是淡紫色,有的是雪白色,着实在苇丛上落满了一团团彩云。

那苇丛曾是我的乐园。春天里,芦苇顶端的叶儿还没有展开,一层一层的。我们就把芦苇搬倒,掰下苇芯,揭下那包裹着芦苇的表皮,放到唇边,吹起来“呜呜”作響。有时候,我们还把几片大苇叶叠成小船,让它在池塘里飘荡。

也许爷爷是担心这苇丛太孤单吧,就给它找来了许多伴儿。美人蕉、万寿菊、一串红……(“太孤单”“找伴儿”等词语极具生活情味,表现了爷爷对芦苇的别样疼爱)美人蕉的淡黄,万寿菊的深黄,一串红的大红……为秋季这深绿色的苇丛饰以一团团靓丽的色彩。夜晚,月亮来给苇丛做伴儿了。月夜下,苇叶在地上留下了斑驳的影子,又给人带来一种幽静之美。

在这丛芦苇中,有一个拱形的阙口,那也是爷爷进入菜园的大门。拱门下,有一条石墩,是爷爷休憩的地方。爷爷在园子里劳作久了,就坐在石墩上休息。泡上一壶茶,咬几口甜枣,拿出一本书,品味几行诗句,那情味,滋润得很。(“滋润”一词,极有表现力地传递出爷爷自得其乐的美好心境)苇丛旁,是爷爷的小屋。小屋的外墙上挂着一个鸟笼,里面是一对八哥。那鸟笼,是爷爷用细苇葶做的。鸟笼中挂着的一个小葫芦,也是攀缘芦苇而结出的。爷爷在葫芦边留了一个小口,装上鸟食。那对八哥饿了,就“梆梆梆梆”地啄起来。

我曾问过爷爷,为什么离不开这片芦苇。爷爷说:“干活累了,只有芦苇叶的沙沙声能给我解乏。”是的,爷爷实在太爱这丛芦苇了。他怕风大,把芦苇刮断了,就别出心裁,用几根长棍,横着绑在芦苇秆上,风再大,也刮不断它们。

爷爷或许太爱这片芦苇了,他离家很近,却很少回家,总是在芦苇前的小屋里自己做饭吃。爷爷是远近闻名的“大知”。在村子里,谁家有婚丧嫁娶之事,都要请爷爷去做知事。爷爷总是来者不拒,随叫随到。或许是爷爷热闹场合赶得太多的缘故吧,爷爷最喜欢清静,喜欢自己一人独处于这苇丛旁。

这芦苇,正如爷爷一样,没有浮躁,没有虚荣,总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这个世界上,用心地感悟生活、享受人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是爷爷最爱读的诗句。爷爷心中的“所谓伊人”,或许就是这其中的一株芦苇吧。(小作者巧借“所谓伊人”一词,来表现爷爷心中所存的那份美好,含蓄且富有表现力。)

爷爷从园子里走出来了,他又坐在芦苇拱门下的石墩上休息。苇叶轻轻地在爷爷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抚摩。(“抚摩”一词,从侧面揭示了爷爷不愿离开这苇丛的原因。爷爷与芦苇相依相伴,并从这芦苇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望着望着,我感觉爷爷就是那苇丛中的一株芦苇。

点评

1.诗意地拟题。“爷爷是一株芦苇”,文题本身就是一句诗。接着就让人想下去:爷爷的生活情趣有何特点,芦苇有哪些独特个性,爷爷与芦苇的相同点是什么,这样,题目就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及想象空间。

2.诗意地行文。芦苇在小作者眼中充满了美感。你看:那苇芽上的细长嫩叶,飘带一般;那美人蕉、万寿菊、一串红,竟是爷爷给苇丛找的伴儿……整篇文章都充满了一种诗情画意之美。

3.诗意地立意。小作者借用爷爷爱读的诗篇《蒹葭》,来引出爷爷对“蒹葭苍苍”的美好意境的向往;进而表现了爷爷高尚的情趣与追求:他要像芦苇那样,守着自己的一份恬静,守着自己的一份独处之美。

【图片展示】

《人民日报》于2013年起曾推出“美丽中国·寻找美丽乡村”专栏,该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云里人家长石村,竹韵茶香高家堂,枫红果香草坪村……其实,每个村庄都有一种独特的美。只要我们带着审美的目光去看待,就会有所感受、有所发现。

现在,让我们走进乡村,走进生活,用心去观察体悟,写一篇散发着浓浓诗意的美文吧。

【写作提示】

一、轻轻几笔渲染。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离不开渲染。轻轻的几笔渲染,是在给文章抹上色调,也是给文章定下情感的基调。如《春》,朱自清在“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中,便用“朗润”“涨”“红”几个词,给春天涂上了明丽润泽的色调,同时也为全文定下了欣喜陶醉、热烈向往的情感基调。

二、喃喃自语叙事。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表现作者自己的心绪或心境的。通常情况下,作者的心绪是丝丝缕缕的,在经过一场大的情感风暴后,其心境也会由之前的波澜起伏变得平平静静。这就告诉我们在表达自己的心绪时,不能慷慨激昂地陈词,而应喃喃自语地叙事。如朱自清在《春》中,那语调就是轻轻松松的。你看那语句:“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无一不是在低声絮语。

三、意味深长说理。说理不可太直露,更不可把理说尽,要注意留一些余地,让读者思考。在文章中,只要能塑造出鲜明丰满的形象来,读者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其中的道理。陆蠡的《囚绿记》就是借一根绿藤来表现华北地区的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的;但作者并没有把这种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在文中说那“绿友”的尖端及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向,且不甘于“我”的囚禁,并提及“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来让读者领悟思考。这种写法就给读者很大的审美及思考空间,而读者也会对此事件有一定的新发现及新解读。

【角度提示】

1.多角度描写乡村的美景。可参照《人民日报》“寻找最美乡村”栏目系列文章的写法,从自然环境、人文习俗等多角度展开写作。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正属于此类文章。在此文中,作者从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角度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美景。

2.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从一条路线深入探究乡村的美。如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阿里山纪行》就是此类文章。在文中,作者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阿里山潭的清澈,山的静谧,路的清幽。

3.当然,同学们也别被景物所局限,也可从人文的角度写,写人与自然相互交融所呈现的和谐美。这样写出的文章,在读者享受美的同时,更能给思想以启迪。舒乙的《都市精灵》就是此类文章。作者借对灰喜鹊、小松鼠等这些自然精灵的描写,号召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猜你喜欢

苇叶芦苇爷爷
石磨豆腐
裹粽子
裹粽子
芦苇
冬爷爷
芦苇
芦苇筏
包粽子
包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