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创新方案探讨

2017-05-31李婧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产业链补贴供应链

李婧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商贸流通基础设施中,部分设施具有公共物品特性。这类设施为一定范围内企业或个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并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效应即公益性。全面搭建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供给平台,以商贸流通产业为服务重点,可以切实解决进入及输出市场“最初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此情势下,需从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主体方面进行方案探讨,以公平效率为原则、政府角色及制度完善为明确目标进行设计。由此,可以对当前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的模式进行深入改革,以保障民生基础、公共信息服务、流通业稳健发展。

关键词:公益性流通设施 供给模式 补贴 供应链 产业链 创新方案

现阶段,我国流通业已形成了主体多元、充分竞争的格局。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在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發挥着保障市场稳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重要作用。2015年12月,全国商务工作会议提出,需加大对流通产业的高度重视,形成优势互补的跨国价值链、产业链,充分挖掘消费增长潜力。2016年9月,农业部办公厅根据编制的相关工程建设规划,提出做好2017年农垦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申报工作的要求。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着手探索公益性流通设施配套形式。如2016年,福建省厦门市着手制定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目录,将末端智能配送柜、生鲜超市等列入发展项目中,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然而,整体来说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投资力度仍不足,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流通产业无法充分发挥其保障民生、稳定物价的先导性功能。因此,加快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步伐,探索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的创新方案,可以充分保障市场供应能力,促进我国流通产业快速发展。

公益性流通设施的界定及分类

(一)公益性流通设施的界定

直接或者间接服务于流通产业的相关设施称之为流通设施,流通设施对流通业具有促进作用。流通设施范围较广,主要包括物流仓储、商业服务、流通技术设施,以及信息平台。公益性流通设施是指以增进公众福利为目标,为社会群体提供满足其生产与发展需求的流通设施。公益性流通设施的投资者不以盈利为目的,社会群体可平等使用流通设施。公益性流通设施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单纯公共产品型流通设施,包括应急物资储备库、国家储备库、地方性储备库、全国商务人才信息库、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商务预警公共信息平台等。第二类,是准公共产品型流通设施,其虽然符合公益特征,但较单纯公共产品型流通设施而言,准公共产品型流通设施消费具有有限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准公共产品流通设施是否为公益性设施由投资者的利益目标,产品属性决定。在准公共产品的流通设施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公益性流通设施:跨省中继性物流中心、流通节点平台、农产品批发市场、节能环保设施、社区菜市场、冷链系统等。

(二)公益性流通设施分类

按照设施功能作用,公益性流通设施可分为民生型、保障型、基础型、环保型、公共服务型(见图1)。

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设施供给公益性不足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在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上“过度放开”,流通领域的公益性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明显滞后。目前我国流通领域公益性建设中存在明显“暗补多”、“零补多”现象,政府在参股、入股等公益性有效掌控方面力度小,从而导致公益性难以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总体供给不足,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现阶段,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总体供给不足。第一,保障型流通设施供给不足。可以保障供给或应对重大突发情况的公益性产品储备节点建设较少,且储备功能单一。第二,民生型流通设施供给不足。2016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应该增加社区公益性商业网点,社区的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应该占总面积的10%以上。然而,据测算,目前仅有少数几个城市达到规定标准,多数社区商业网点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仅仅为7%。第三,基础型流通设施供给不足。地方政府通常只关注自身管辖区内商品通达性程度,对于地区间运输缺少重视,致使地区间商品运输缺乏通畅性,导致维持生产生活的跨区域、规模性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缺乏。例如,我国年成交额超过1亿元的批发市场共有5000多家,均为非公益性市场。第四,公共服务型流通设施供给不足。公共信用平台所需信息较分散,因为相关的信息采集和共享制度不健全,跨部门信息采集难度较大,公益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数量较少。

(二)投资规模较小,社会资本商业化投资占较大比例

长期以来,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投资一直较落后。第一,国有资本在公益性流通设施方面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较小。目前,我国流通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以商业化投资为主。由于商业化投资总量较少,可以用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有限,加上国有企业投资较少,进而导致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总体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以上流通设施较少。以批发业为例,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2014年,从8.57%下降到7.85%。第二,公益性流通设施总体投资规模小。数据显示,2004年1-12月,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邮政业、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总和,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9%,比2004年下降0.7%。由此可见,公益性流通设施投资总规模小,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三)缺乏约束机制,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缺乏约束机制,且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欠缺。第一,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缺乏较为严格的监管,造成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缓慢且秩序不规范。此外,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周期长、环节多,不利于有效约束。当前,私营企业参与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是否存在公益性备受关注,因为缺乏风险共担、经营管理权限合理分配、投资收益等约束机制,致使行私利现象较普遍。第二,相关法规建设尚未健全,缺乏统筹协调的现代公益性流通设施。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和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发达国家相比,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致使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没有相关制度作为依据,社会导向不明确。并且,由于公益性流通设施具有正外部性,明确界定公益性支出与经营性支出十分困难,致使相关补偿机制不健全。但是,如果公益性支出没有得到补偿,不仅会使私人投资主体不积极,而且可能给设施运营带来阻碍。

(四)区域供给失衡,地区间缺乏协调性

区域供给失衡导致难以形成互联互通的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格局。第一,东中西部地区供给存在差异。比较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财政收入处于较高水平,从而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较多。例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超千亿元的批发市场均分布在东部地区。第二,城乡供给不平衡。我国农村地区公益性流通设施总量仍然不足,流通网点的分布存在不平衡性,基础设施滞后。市场经济体制下,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财政资金相对较少,农村流通设施主要是农民自身和合作社解决,但是这部分群体经济能力有限,所以导致农村流通设施供需不匹配。此外,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减少。如图2所示,2004-2014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从1.14万亿元减少到1.08万亿元,并且,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从16.2%下降到2.1%。由于区域供给失衡,导致地区间缺乏协调性,市场垄断、地区封锁等问题频发,难以形成互联互通的市场格局。

当前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的供给模式

笔者对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模式进行探究发现,当前我国共有五种典型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模式(见表1)。文章对这五种模式定义、特点及作用进行总结,以期为提升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水平提供经验及思路。

总而言之,上述五种典型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以流通市场为基础,秉承效率与公平的原则,致力于提高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水平。这些模式均具有典型性及不可替代性,但各模式都存在无法克服的问题。例如,国有金股模式中政府虽拥有一票投票权,但仅是一张具有否定权力的票,而不具有表决权和收益权,金股不具有实际经济价值。国有企业为主模式中,虽然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但由于是政府出全额资助,政府对其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并且,实现流通设施公益性功能的方式较多,国有企业并非唯一途径,因此有必要建设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为主的流通设施,为公益性功能提供可靠、稳定力量。可见,随着我国流通产业进入快速发展且多元竞争的阶段,我国传统的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模式将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优化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模式。

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的创新方案与实施路径

(一)创新方案设计

从上述研究可知,近年来,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改革仍在实施,如国有企业主导、产业基金、动态补偿、国有金股和政府回购等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的模式。虽然体现了公益性流通设施“以流通市场为基准、以政府为主导、兼具效率与公平”供给原则,并为国家提高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水平,提供了相应经验借鉴,但整体上流通设施仍待完善与推进,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满足消费升级需要,稳定经济增长。由此,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的新改革方案,主要围绕市场与政府两个供给主体进行设计(见图3)。

政府方面,方案中会定位政府角色,确认政府在产业基金与政府回购等领域的介入范围,并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实现国企主导、动态补偿、国有金股等供给模式有据可依。市场方面,公益性流通设施的主要领域要以民生、基础、环保、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等为基础,具体改革做法如下:民生方面,应投资创立与设计符合居民生活及满足卫生需求的新型流通设施,如新型社区菜市场、新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设施与新型农贸市场等公益性流通设施,为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改革提供民生保障。在流通基础设施方面,根据其跨区域与规模性特点,进行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改革,在物流、配送、仓储中心,地方性冷库、冷藏运输设施与大型农副商品批发市场等领域加大投入、建设与运营,补足基础流通设施的短板。在保障领域,应从公共、地方、应急物资储备库方面进行供给侧创新,进而保供稳市以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环保领域,主要从节能设施、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等公益性流通设施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促进流通綠色、低碳、循环发展。公共服务领域,应创新商务预警公共信息平台、信用信息网络系统和商务人才信息库等公益性基础设施,进而为商贸流通业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保障。

(二)创新方案的实施路径

新经济形势下,从政府与市场两方面设计的新型公益性流通供给方案,是对传统五种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为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由此,新方案的具体实施路径可从以下展开。

采用混合供给方式建设公益性流通设施。采取混合供给方式,由政府部门协同企业共同运作,是扩大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量的最有效措施。为此,在选取物流中心、仓储基地以及区域性批发市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区域时,应多方面综合考虑,以规模较大区域、有足够资金投资能力的民营流通企业为主。通过政府参股、运营补贴、回购等方式,建立区域性大型农产品冷库、国家级应急储备仓库,并给予适当优惠减税政策;支持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农贸批发市场以及食品安全监测等流通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同时,政府层面在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过程中,应提供优先审批便利,进而扩大流通领域公共产品建设效率,以期提高流通基础设施质量,保证流通产品品质。

利用信息平台建立公益性物流信息化项目。建立公益性的市场供求信息与物流信息平台,对于减少盲目供给、提高运输效率有重要作用。政府可在这些领域利用掌握的最全面信息,建立公共性与公益性交流平台,信息平台建设应注重全局性,防止各自为战。同时,应大力推进公益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平台标准与服务功能,并依托公益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流通环节的信息咨询、供需对接与服务监督,进而推进规范化与便利性流通服务体系的形成。此外,应在条件允许的区域进行流通信息服务试点,搭建公共服务信息网络中心,有效整合流通信息资源与需求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流通信息与服务资源的有效共享与互联互通。

构建多渠道的公益性流通设施融资体系。鼓励发展跨地区公益性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在当前普遍存在融资难的形势下,不同行业需根据自身特征对传统的融资方式进行创新,以此推动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的建设。此外,资金供给可给予结构性需求调节与控制,杜绝不合理型资金需要,应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促使资金流向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多渠道增加物流业投入规模,推进民间资本流向物流业。通过指引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物流商的信用贷款支持,依据物流商特点,优化金融产品并创新融资手段,为物流业提供便利化的融资服务。另外,应大力支持物流商运用除传统金融机构以外的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企业债券与上市等多元化模式,拓展融资渠道;利用政府投资,支持物流业关键领域的薄弱环节建设。

政府应加强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补贴。政府应建设一批重点产业流通交易市场,并不断加强对公益性流通设施的功能补贴,包括长期补贴与硬件补贴等。一方面,政府应在粮食、肉类、水果、蔬菜和水产等主要市场,改造或新建产品储备库,为储备库的检验检测设备与相关设施提供资金补贴,以此保证市场商品的质量优良、价格稳定与供需平衡。同时,政府应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包括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检测与废弃物处理中心等,并对以上公益性流通设施的正常运营、维护,提供长期费用补贴。另一方面,政府应对不同市场的流通贡献率大小进行评估,有效解决农产品“买入费用高,卖出困难”问题,保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合理,并根据差异化的评估结果进行相应资金补贴。

构建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的多式联运模式。在与公路货运站、机场及铁路能力相匹配的基础上,建立公路集疏运网络系统。增强港站后方通道与临港铁路场站能力,进一步优化公路集疏运和港口、铁路设施。加快建立港口与内陆城市的集装箱场站,着力完善铁路专用线,充分利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优势。增加现代化的中转设施,加快多式联运公益性流通设施的建设速度。搭建系统化的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立能力匹配的集疏运通道。采用多种运输组织方式,如江海直达与干支直达等船舶运输方式,如公铁联运、海铁联运、陆空联运等多种方式并举,进行多式联运系统的创新。

猜你喜欢

产业链补贴供应链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产业链春之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