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物流企业的低碳物流能力评价

2017-05-31刘鹏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物流企业综合评价

刘鹏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物流业革新,使其在服务产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化和我国低碳战略的实施,物流业需要转变过去高碳的运作模式以适应低碳变革的新形势,低碳物流势必会成为物流业的革新趋向。基于此,本文将低碳物流能力分为企业规模、物流业务能力、物流系统功能要素低碳化水平、低碳管理能力、低碳技术创新力五个维度,并将每个维度进一步细化,形成了一个围绕低碳物流能力的两层级评判体系结构。依据层级体系的特征,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法创建了企业低碳物流能力评判模型,并给出了详细的判定过程和评定结果的处理方法。同时,结合Z企业实际,对评价模型加以应用,并通过结果分析,针对五个能力要素对Z企业低碳物流能力提升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物流企业 低碳物流能力 综合评价

随着全球气候与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使得低碳经济逐步兴起。物流业在经济中逐步提高地位,其低碳发展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相关的研究也随之开展(陈宁,2012)。企业作为物流低碳化的实践者,自然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物流企业低碳物流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低碳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一)明确评价对象

以物流企业为评定对象,因而要对物流企业的范畴给予明确的界定。物流企业是在物流作业范畴内开展经营,提供相关的服务、规划,拥有与业务特性匹配的信息系统、具备独立的财务体系、承担法律与社会职责的组织形式(杨辰晨等,2015)。按照业务属性将物流企业细化为运输类、仓储类和综合类三个具体形态。运输类是具备一定体量与设施,以运输作为核心,为客户提供运输等业务及其他增值服务的企业;仓储类是具备一定体量与设施,以仓储作为核心,为用户提供仓储、分拨、配送及其他增值业务的企业;综合型物流企业指具有一定规模,为用户提供运输、仓储及其他物流相关服务的企业。

(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低碳物流能力是结构性的,包含多个能力要素的、复杂的系统。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各个能力要素协同效果,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体系,这是能否取得科学性、准确性及合理性评价结果的关键。指标体系在一定原则基础上设立,以此作为低碳物流能力评价的指导思想。考虑到评判体系的实际效用,本文遵从如下原则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

导向原则。在对企业低碳物流能力进行全面衡量时,不是只为了判定低碳物流能力的强弱,更重要的是找出低碳物流能力的不足之处,为开展低碳物流确立正确路径。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指创建能够多角度、立体化呈现企业低碳化能力的评判体系。从企业基础实力、服务能力、低碳化现状及低碳潜力等多方面考虑,综合、全面体现企业的低碳物流能力,减少因指标偏差产生的评定结果不客观、不详实的状况。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能客观、科学、准确反映物流企业低碳物流能力。创设的结构、层次要合理。层级过于复杂、指标过于细化将使评判结果失去统筹性;如果指标太过粗放、结构较扁平又不能准确反映企业低碳物流能力。同时,体系中指标应简洁明晰,还要注意数据的易获得和确定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低碳物流能力是一个结构性、综合性的体系,既需要定性指标的描述,也需要定量指标的解释,因此能有效判定企业低碳物流能力的指标均应列为备选指标。能定量处理的指标均进行量化,以提升评判可信度;量化难度大但又不可剔除的指标,可通过定性方式進行展现。因此,为了全面、科学、准确创建低碳物流能力评判层级结构,需遵从指标定性与定量共容、共存的原则。

(三)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择

从企业规模、物流业务能力、物流系统功能要素低碳化水平、低碳管理能力及低碳技术创新力五个方面创建低碳物流能力评定体系。通过搜集、阅读和整理国内外现有的低碳物流关联资料,包括年鉴、规章标准、期刊文献、学术报告等,采用计量法、专家法及归纳法进行体系评定指标确立,通过以上流程,完成对指标的选择。

物流企业低碳物流能力评价模型

(一)评价方法选择

本文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法搭建低碳物流能力评判模型的框架。第一,该方法能结合专家的经验使得评价体系更具说服力。模糊综合评价需要引入专家的意见来进行指标的评判,专家的经验可以为探索中的低碳物流发展提供积极的建议。第二,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模糊问题带来的影响。第三,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解决定性指标的量化问题,一方面可以保证指标的全面性,另一方面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二)评价模型建立

1.评价模型算法步骤。建立综合评判的层级体系。将指标分别对应到目标、准则、支持三个层次中构建一个多层级的、综合性的结构。确定指标权重。此步骤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处理,首先根据每层级元素的两两重要性建立判断矩阵,再利用判断矩阵获得同一层级指标相对上一级别指标的权值,最后用一致性测度上述矩阵的可用性。进行多级模糊评价。首先确定评价集,建立S={S1,S2,S3,S4,…,Sn},以此对应每个指标的判定水平;然后确定指标隶属度,并以其为基础形成模糊评定矩阵;最后,确定评判等级并对每个层级做出模糊评价。

2.构造层次结构图。基于前文的研究内容,将指标归类并建立层级结构。第一层是目标层,即A={物流企业低碳物流能力};第二层是准则层,即A={企业规模,物流业务能力,物流系统功能要素低碳化水平,低碳管理能力,低碳技术创新力}={B1,B2,B3,B4,B5};第三层是支持层,即B1={企业总资产,年物流营业收入,业务辐面}={C1,C2,C3}; B2={订单处理时间,准时送达比例,订单满足率,客户投诉比率}={ C4,C5,C6,C7};B3={新能源运输工具使用比例,低碳仓储状况,低碳包装使用率,信息化水平,流通加工自动化程度,CO2排放强度}={C8,C9,C10,C11,C12,C13};B4={低碳发展战略制定能力,“低碳”理念宣传及监管情况,企业员工低碳意识,“碳足迹”认证情况,ISO14000体系认证情况}={C14,C15,C16,C17,C18};B5={低碳研发资金投入比率,低碳技术先进性,科研人员占比}={C19,C20,C21};

根据上文层级结构及指标内涵,建立如表1所示低碳物流能力评价层级结构,并明确了各个指标的类型及其进行量化方法。

3.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确定评价集。本文将低碳物流能力评价的评语等级设置为四级,分别记为:S={S1,S2,S3,S4}={强,较强,一般,弱}。

确定指标隶属度。定性指标隶属度:体系中共包含“低碳”理念宣传及监管情况等六个定性指标。这些指标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隶属度计算。如共有M位评价者,其中有人将“低碳”理念宣传及监管情况定位为Vj,对该指标的每个评价频数进行统计,具体如下:

定量指标隶属度:因低碳物流能力评判指标的量纲差异,首先把各个定量指标用函数变换成标准值。正指标(值越大表示其对应的低碳能力越强)处理方法:

逆指标(值越小表示其对应的低碳能力越强)处理方法:

其中,f表示指标的实际值,maxf表示其上限值,minf表示其下限值,d表示对其实际值进行标准化后的处理值。

针对上述指标结构体系,指标的上、下界阈值共有三种来源:第一类为理想值。一些指标的理想状态是固定的,如新能源运输工具使用比例、低碳包装使用率等,这类指标运用理想值确定上下限。第二类为相关标准,国家或行业制定的相关标准,如我国为实现交通运输的低碳化模式而编制的试点规划中对CO2排放强度明确了标准,利用相关报告可以算得CO2排放强度的上下限。第三类为行业现状。

确定模糊评判矩阵。通过对隶属度的计算,可以获得体系中各个指标的评定向量r,根据层次结构,能够获得各个层级的模糊判断矩阵。

模糊评价向量。通过计算S=W*R,获取各级模糊评价向量。公式三个指标,其中S为模糊评价向量,W为AHP算得的指标权值所构成的向量,R为其所对应的模糊判断矩阵。

确定低碳物流能力评定等级展开多级评判。在最终评判时,常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结果,Sk即为低碳物流能力评定值,其中Sk=max1≤i≤m{Si}。但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时,要判定最终的模糊判断向量是否为有效可用的。

其中:n为模糊判断矩阵元素数;b为模糊判断矩阵最大元素;g为模糊判断矩阵次最大元素;

即0.5>α≥0 ,最大隶属度原则不适用。当最大隶属原则不适宜时常使用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可考虑每个因素的作用,并使结果直观明晰。

对每个评价等级使用赋权操作,即获得权数向量C=(c1,c2,…,cn)T,则低碳物流能力评定值为:P=S*C。利用上述步骤,先对指标层进行综合评判,然后在指标层的结果基础上,继续对准则层进行综合判定,并最终获得综合评价值。通过多级模糊评价获得的低碳物流能力评定值,不仅考虑了准则层指标的影响,也考虑了指标层的影响,因此,保留了各层指标的全部信息。

模型案例分析

(一)Z物流企业背景介绍

Z物流公司全方位倡导“低碳”理念,支持、安排并参与减能降排、保护环境等公益行动。为了实现节能降耗,Z物流公司不但对原有运输工具进行了排放系统改造,还以欧Ⅲ准则作为运输工具的购买标准;整体统筹,优化规划服务方案,运用GPS等技术进行精准控制,从而杜绝或降低过度建设和人为损耗等产生的资源浪费。

(二)Z物流企业低碳物流能力评价

1.评价目标。T=Z物流企业低碳物流能力。

2.确定评价目标指标集。A={企业规模,物流业务能力,物流系统功能要素低碳化水平,低碳管理能力,低碳技术创新力}={B1,B2,B3,B4,B5};

B1={企业总资产,年物流营业收入,业务辐面}={C1,C2,C3};B2={订单处理时间,准时送达比例,订单满足率,客户投诉比率}={C4,C5,C6,C7};B3={新能源运输工具使用比例,低碳仓储状况,低碳包装使用率,信息化水平,流通加工自动化程度,CO2排放强度}={C8,C9,C10,C11,C12,C13};B4={低碳发展战略制定能力,“低碳”理念宣传及监管情况,企业员工低碳意识,“碳足迹”认证情况,ISO14000体系认证情况}={C14,C15,C16,C17,C18};B5={低碳研发资金投入比率,低碳技术先进性,科研人员占比}={C19,C20,C21}。

3.确定评语集。将低碳物流能力评价的评语等级设置为四级,分别记为:S={S1,S2,S3,S4}={强,较强,一般,弱}

4.指标体系权重确定。通过计算得出,该评判体系支持层相较评价目标的权值为:

Y=(0.0180,0.0328,0.0099,0.0341,0.0580,0.0341,0.0412,0.0869,0.0192,0.0295,0.0796,0.0185,0.1170,0.0799,0.0203,0.0424,0.0319,0.0605,0.1208,0.0227,0.0428)T

则,CI=0.044,RI=0.992,CR= 0.044<0.1,因此層次总排序符合一致性标准。

5.模糊评价向量。利用公式S=W*R,并带入上文计算所得的权值向量和隶属度矩阵,能够获得各级模糊评价向量。

企业规模评价向量:S1=(0.7206,02742,0.0052,0.0000)

物流业务能力评价向量:S2=(0.6637,0.3309,0.0053,0.0000)

物流系统功能要素低碳化水平评价向量:S3=(0.2090,0.4344,0.2974,0.0592)

低碳管理能力评价向量:S4=(0.4115,0.2496,0.1809,0.1580)

低碳技术创新力模糊判定向量:S5=(0.1296,0.3983,0.3148,0.1572)

Z企业低碳物流能力评定综合向量:

6.确定评判等级。通过以上计算的值,并遵照隶属度最大原则,Z企业的低碳物流能力评判结果为较强。进行最大隶属度可用性的判定。

属于较低水平,因此判定改用加权平均法实施。将评价等级均分为4个区间,详见表2所示。

利用每个区间的中值为每个评价等级赋权,获得权数向量C=(90,70,50,30)T,Z物流企业低碳物流能力的评价值为:

P=S*C=(0.3489,0.3572,0.2067,0.0872)*( 90,70,50,30)T,因此对Z企业低碳物流能力的判定等级为较强。

为直观获得Z物流企业准则层指标水平,利用加权平均法对准则层指标等级进行评定,具体见表3。

(三)Z物流企业低碳物流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以Z企业为例对本文的评价模型加以应用,综合评判后得出Z企业具有较强的低碳物流能力,但具体分析可以发现Z企业低碳物流的进程中所暴露的不足。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调整改进意见:

企业规模判定等级为强。企业规模等级强,说明Z企业具有极强的基础实力,应该在稳步现有业务的同时,积极增加自己的网络覆盖规模,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使自身的物流业务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进一步为企业推进低碳物流夯实物资基础,给企业变革提供持续性动力。

物流业务能力判定等级为强。Z企业的准时送达率、訂单满足率都处在较高水平,订单处理时间较少,客户投诉率较低。物流业务能力是企业满足用户需求,完成物流服务流程水平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生存的基础,Z企业应坚持将提高业务能力作为经营目标,挖掘低碳化发展与高效服务的均衡点,在完成物流业务同时兼顾发展的持续性。

物流系统功能要素低碳化水平判定等级为较强。物流系统功能要素由运输、仓储、包装、转运加工等环节组成,是物流企业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主要环节,也是实现低碳物流的关键环节。Z物流企业应继续强化信息化水平,完善信息平台功能,保障物流信息流动与共享,物流流程信息化能有效减少中间作业流程,精简服务结构;Z企业大力提高新能源运输工具和绿色包装的使用率,利用GPS车辆定位系统、电子信息系统等加强对运输的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路径损耗,增加多式联运等低碳货运方式的应用数量;提升运作流程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环节,提高作业效率,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

低碳管理能力判定等级为较强。Z物流企业应坚决执行制定的低碳发展战略,并对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对不利于企业低碳化发展的策略及时修正。大力宣传低碳文化,提高员工低碳意识,号召员工无纸化办公,提高驾驶员节能驾驶意识及技术,办公区节约用电等。提高控测物流流程碳足迹的能力,从而有针对性缩减企业碳排放。

低碳技术创新力判定等级为较强。技术创新力是低碳物流进一步深化的潜质的体现,Z企业应进一步加大低碳科研资金的投入,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低碳技术,聘用高质量人才,提高企业整体科研实力。

猜你喜欢

物流企业综合评价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