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商业创新的我国流通费用膨胀的成因及机制探讨

2017-05-31支慧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0期

支慧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商品流通范围与数量既定条件下,停留于流通过程中的资本,较流通活动本身价值畸高,便会产生流通费用膨胀问题。在此情况下,流通企业通过创新技术与战略管理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流通效率、抑制流通费用膨胀,保证流通业的平稳快速发展。本文基于商业创新视角,探究了我国流通费用膨胀的成因与机制,并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以期为完善我国流通业商业模式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商业创新 流通费用 膨胀成因 机制分析

理论基础概述

(一)商业创新理论

商业创新是指,商家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商品与服务方式,从中获取利润与效益的模式创新,亦被称为价值创造系统或盈利模式等。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基于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即企业通过革新技术,重新界定商业范式与市场游戏规则的商业模式;二是基于战略管理创新的商业模式,即企业通过改变竞争性质或颠覆既有规则,重构管理方式与业务类型的商业模式。商业创新贡献率是指商业业态创新与技术水平等对流通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商业创新贡献率对流通费用的影响如图1所示,当商品流通的基本条件既定时,商业创新贡献率的变动情况,会直接影响流通部门的资源投入情况,进而影响到流通投入与产出的变动比值。比值较小,则证明流通费用处于正常区间;反之,则证明流通费用膨胀。

(二)流通费用膨胀理论

资本和价值形态在流通过程中,一部分被流通传递至新的所有者手中,另一部分则停留于流通环节中,被商品流通过程本身所耗费,即流通费用。具体而言,流通费用是指商品从生产向消费转移过程中,所产生的商流与物流费用。在商流与物流的整体框架下,流通費用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流通盈利模式、渠道批零结构和流通组织化程度等。而在社会商品生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商流费用也随之增长。流通费用根据经济性质划分,可分为纯粹性与生产性流通费用,其中前者包括政府关税、簿记、货币磨损和买卖时间费用等,后者包括包装、运输和仓储费用等。

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表明,将流通费用支出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利节约社会资源,包括物力、财力与人力等,创造更多生产性物质财富。而当前,我国流通环节普遍存在流通费用膨胀问题,即流通费用总体高于流通过程的实际价值。具体表现为流通环节过多或流通成本过高而引起流通费用畸高。流通费用膨胀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对国民经济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如下:其一,较高的流通费用增加了生产升本,压低了生产者的利润,进而会降低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其二,较高的流通费用推升了商品售价,即消费者的购买价格,增加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对商品供需双方均造成了损害。此外,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中,流通费用膨胀可推动物价上涨,增大市场运行的摩擦力,不利于价格机制有效实现与竞争市场的顺利运行,极大地损耗了整个社会的福利。

当前我国流通费用膨胀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流通费用高于国外水平

现阶段,我国流通费用明显高于国外平均水平。一方面,我国流通费用在GDP中的占比高于国外。将商品在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旅游业、运输与邮电业等环节产生的总费用,作为流通费用的的计量口径,可以看出我国流通费用在GDP中的占比。如图2所示,2015年,我国流通费用在 GDP中的所占比重较高,达19.4%。而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仅为12%左右。可见,我国的流通费总体较国外平均水平高。另一方面,我国的流通费用率已超过国外平均水准。例如,美国、日本与意大利的消费品流通费用率浮动区间较小,分别为37%-39%、35%-39%、27%-35%。而我国食品饮料、服装、家用电器与农产品流通费用率浮动比较大,依次为40%、46%、38%与75%等。并且,即便除去部分利润率偏高行业,根据其他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计算,我国流通费用率依然大于40%。总体而言,当前我国流通费用较国外平均水平高出许多,存在严重的流通费用膨胀问题,亟需进行适当调控。

(二)流通费用呈现不断上涨趋势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显示,2010-2015年,我国流通费用占GDP的比重不断增高,流通费用膨胀愈加明显,由18.4上升至19.4%。其中2010-2013年,我国流通费用在GDP中的占比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达了1.63%;2013-2015年,增长虽有所放缓,但占比仍较高,分别为19.2%、19.3%和19.4%,且呈稳步增长态势。就流通费用的两种类型而言,生产性流通费用与纯粹流通费也呈不断上涨趋势。近年来,随着包装设计、材料与技术等要求的逐步提升,包装费用也不断提高。快递业务量的逐步提高,使包装需求不断增加,流通费用也随之提升。由于包装与运输、保管、搬运等流通活动联系密切,因此运输、装卸、搬运与仓储等费用均呈上涨趋势,其中运费中的燃油、人工、损耗与保费等上涨较快。此外,在商品买卖中所支出的各种费用,包括房屋设备、店员工资与广告费、管理费等均呈稳步上涨趋势。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增强,造成真实的储蓄率不断下降,大量流动资金投向交通运输行业,包括流通设备与基础设施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进行超前布局。而社会中的货流与客流却未同步上涨,致使超前基建布局不合理。而交通运输部门为维持投资收益率,会采取直接或变相提价方式,对流通领域采取各类收费、罚款措施,导致国内流通成本提高,流通费用随之膨胀。

商业创新背景下我国流通费用膨胀的原因

(一)封闭式商业创新系统加大流通费用膨胀

我国流通业发展较晚,新兴业态仍未成熟,遇到国外健全流通模式的挑战。我国商业创新系统封闭现象比较严重,更多表现如下:我国缺少拷贝形式发展的创新商业模式,商业创新系统不成熟。部分商业业态,大多数是一种比较基本与外部的模仿,包含单纯引入发达国家商业的商店形式、商品的布局构造,模仿营销技巧,缺乏引进与学习国外先进生产与消费模式以及商业创新模式,导致我国流通费用一直居高不下。同时,我国流通企业过度强调与操控自我研究能力,面临中、特大意外商业事件时,无法承担高额研发投入资金,致使一直处在竞争劣势状态。并且,企业内部缺乏严密的保密规章制度,造成因员工离职,丢失重要创新成果,最终加大流通费用膨胀。

(二)商业技术水准限制商业技术拓展领域

一般倾向于在流通领域应用和发展现代化信息与管理技术,包括生产和流通企业,完成电子订单与先进物流等信息沟通与分享等。目前,我国商业信息化水平低,管理技术缺乏创新,具体表现如下:一方面,我国信息与监管技术应用较为滞后,关于计算机补货系统、计算机辅助订货、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订货系统等信息监管技术未在流通领域有效应用。另一方面,企业在监管技术与商业信息的研发投入力度不够。流通企业关于信息系统的投入费用仅占销售额的0.1%-0.3%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流通企业占1.2%-2%。国内企业在信息系统内投入的软件、硬件之比是1:5,而发达国家流通企业在1:1—1:1.2之间。并且,企业运用的大量技术,因过度开发或与市场需求相脱离而被搁置、难以获利,长期处在封闭式商业创新系统,致使流通费用膨胀严重。

(三)商业创新进程过度聚集而增多流通费用内耗

在国外一种业态的创新与成熟期,需要50年,而国内仅用30多年时间经历国外超过100年的演变与升级进程,商业型业态创新步骤过于聚集,致使一种业态创新优势,未充分发挥效用,并受到发达国家较完善的业态和本国新兴业态挑战。而内部消耗性质的投入不断增多,会导致实际商业业态创新所产生的均衡状态,与具体有效均衡情况产生偏离。由此可知,我国商业创新进程中的过度集中,导致商业业态之间竞争过于激烈,加大流通成本内部消耗,制约商业型业态创新贡献率提升,加大流通费用膨胀。另外,由于商业业态定位相对复杂,空置率居高不下,商业创新过程过度聚集,包含商业业态的经济价值研究及业态组合定格,加大流通成本内部消耗。商业档次定位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经营者对商圈档次的认可程度低,商业创新进程集中,加大流通费用内耗。

流通费用膨胀与商业创新贡献率的关系分析

流通费用率是指,商品流通总费用在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通常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将商品零售价格减去收购价格,再用二者差额值除以零售价格,所得的比值即为流通费用率。据此算出的绝对量指标流通费用率,是衡量流通费用是否膨胀的重要依据。流通费用膨胀属于相对经济范畴,市场竞争形势、流通原材料价格波动情况以及企业生产部门的技术水平等因素,均会影响到流通费用膨胀的绝对量指标。由此,通过一个既定的相对量指标,即商品流通的投入与产出变动比率Ea,来衡量流通费用是否膨胀,会更加准确、有效。而将商品流通的投入变动率ΔXa/Xa除以增加值变动率ΔYa/Ya,所得出的即为流通投入产出变动比。其中,Xa为流通投入,ΔXa为历年流通投入平均值,Ya为流通产出,ΔYa为历年流通产出平均值。由此,得到公式如下:

其中,流通领域的劳动力与物资投入均被称为流通投入。而流通产出效率是指购买者可较为便捷、实惠地购入商品。当商品流通范围与数量已被确定时,商业创新贡献率越低,流通部门所需投入与消耗的各类资源,包括物力、财力与人力就会更多,相应的相对量指标Ea就越大,即流通费用畸高,膨胀问题产生;相反,商业创新贡献率越高,流通部门所需要投入与消耗的各类资源总量就越少,相应的相对量指标Ea就越小,即商品的流通投入与产出较为均等,流通费用相对较低,不存在膨胀问题。

当流通业态模式与商业技术既定时,流通费用投入产出的相对量指标存在明显边界。然而,通过有效的商业模式创新,则可以打破已有投入产出的相对量指标边界,促使流通费用在更高层次的业态领域与商业技术中达到新平衡。根据图3所示,在流通业态与商业技术水平较低情况下,商业创新贡献率相应也不高;而当二者处于均衡状态时,流通投入产出相对量指标则较大,此时流通费用表现为膨胀。当业态f与商业技术边界R1既定时,F点上存在较为高效的相对量指标,即投入产出变动相对平衡;若要进一步提高相对量指标,实现更高水平的投入产出变动平衡,则需要充分利用商业技术边界R1下的业态模式e,或出现商业技术进步R2。

在规模报酬不变前提下,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将商业生产函数设定为y=f(x1,x2,l,xn)。将流通中的劳动、资本与技术等投入带入其中,所得商业生产函数即为y=f(k,l,T)=A(T)kαlβ。具体而言,根据近年来我国批发业和零售业投入情况,即二者的统计数据作为基础进行分析,其中将业态结构变化与流通技术等综合要素用A(T)表示,批发与零售业历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用k表示,而二者历年年底劳动总人数为l,年度总增加值用y表示。而流通投入Xa则可根据批发与零售业每年工资总额与资本量计算得出,流通产出Ya则是由两业每年的产值计算得出。并且,为有效降低个别年份的偶然因素影响,保证投资与需求的稳定性,数据选取以五年为一时间段,分析不同时段内的流通投入产出变动比Ea与滑动商业创新贡献率,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所示,从2005-2015年我国商业各要素贡献率的数据变动可以看出,近年来,商业创新的平均贡献率较低,约为10%。由于商业创新贡献率平均较低,导致我国商业发展过度依赖于流通业的物力和人力,通过提高流通的资本贡献率与劳动贡献率来促进商业增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逐渐增大的流通人力与物力投入,并未有效推动流通产出总量提高。由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只有在2008-2012年和2011-2015年这两段时期内,我国流通业投入变动率与产出变动率之比略超过1.3,2006-2010年间,我国批发与零售业的投入产出变动比仅为1.1。

依照表1数据,可作出我国流通投入产出变动比与商业创新贡献率的变动趋势图,见图4。商业创新贡献率是由商业技术水平与业态均衡情况决定的,然而近几年我国商业技术水平处于相对较低位置,业态均衡状况也不容乐观,因此商业创新贡献率也较低。从图4中可以看出,2005-2015年來,我国的商业创新贡献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低水平状态。而物力与人力投入则是流通产出效能的主要来源,因此流通中常发生投入过量现象。据图4可以看出,2005-2015年间,我国流通产出变动比一直低于投入变动比。而从2008年以来,市场需求扩大与经济变动复杂性加强,使商业创新贡献率变化对流通费用膨胀的影响更为显著,极为微小的商业创新贡献率变化,都会引起流通费用的大幅度改变。

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商业创新视角,探究我国流通费用膨胀的原因与机制,并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商业技术水平和业态均衡情况,可以决定商业创新贡献率高低,而商业创新贡献率可以极大地影響我国流通费用。商业创新贡献率越高,则流通活动所需投入越少,流通效率相应较高;商业创新贡献率越低,则流通活动所需投入越多,进而导致流通费用膨胀严重。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商业创新视角出发,就如何抑制流通费膨胀,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业态创新周期内扩散效应,创建与其相符的制度环境。防止零售、批发与连锁运营等业态竞争激烈造成的商业创新内部消耗。应有效研究和构建各种业态互补式分工升级的商品流通运作模式;避免商业创新过程过度集中,减少内耗损失,促使商业资本和多种人力投入有序运营。同时,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流通业态的多种优势,由政府牵头,外销制造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渠道中间商和消费者参加讨论相关零售业态的政策法规,充分展现业态创新周期内的扩散效应,进而修订出台临时性政策法规,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

第二,推进商业集群式创新模式的发展,提高商业创新贡献率,合理控制流通费用的膨胀。商业集群式创新型模式,是指企业和供应商、特定客户群与物流企业间组成群体。应采用商业集群创新型模式,提升商业创新贡献率,发挥商业创新的拓宽和扩散效应,控制流通费用膨胀。具体方法应构建技术创新的新分析框架,即群分析框架。综合、系统性地考察与探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问题,为企业不断开展创新研究与开辟新领域创造技术条件,抑制流通费用膨胀。

第三,强化商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及运用,降低流通成本。我国应引导商业型公司本土化创新,培育适应生产与消费环境变换的商业创新主体。大力增强商业信息技术的研发,改变传统商业中的直线型与职能型组织结构,设立网络型组织结构,致使企业生产不再局限于内部组织活动,与其他流通企业分工与合作,达到互惠互利以及互相合作的局面。流通企业应增加商业信息和管理技术的研发投入,在流通领域应有效利用计算机补货系统、计算机辅助订货、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订货系统等信息管理技术,减少商业技术流通费用。

第四,创新商业型流通渠道,缩减流通费用。目前,创新商业型流通渠道,减小流通费用损耗是国家流通经济平稳、融合发展的必然。应优化与健全流通主体,通过选举生产带头人,带动个体共同发展与营销,完成生产、营销信息共享与技术共用,逐步提升个体主体的流通能力。同时,应创新商业型流通渠道,发展创新型连锁超市与批发市场。政府应加大对商品流通渠道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此外,商品流通渠道主体也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减少商品流通费用、缩短商品流通时间、提升商品流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