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17-05-30姚恺帆龙澹宁

职教通讯 2017年11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院校目标

姚恺帆 龙澹宁

摘 要: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旨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积极参与生活的、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高职院校不僅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职业人,还要开展通识教育培育受教育者的职业素养,使受教育者顺利成长为社会人。但目前,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还面临着培养目标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校园文化环境单调等问题。高职院校应该明确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强师生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等举措,为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找到出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目标;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11-0027-03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在人才培养定位、生源结构、教学方法和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当前,高职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过度功利化、职业技能培训品位的下降、职业精神的迷失等诸多问题一直阻碍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一种完人教育,通识教育正开始慢慢介入到高职教育的教学之中,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

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目光、博雅精神、通融见识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文明教育和完备人性的教育。[1]高职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从属于大学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当代教育家潘光旦指出:“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而无人文情怀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样的人越多,冲突也越多,合作就越困难,国家的和谐康泰越不可闻。”[2]高职院校在开展专门化教育的同时,也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下,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职学生的就业之路变得更加不稳定,单一的专业技能训练已很难使学生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教育者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奠定就业基础,他们向学生传授的不再是零散的“一技之长”,而是完整的“成长技巧”。通识教育正是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的最佳途径。

(二)高职教育的本质诉求

如何培养通专融合的人,而不是专业化的人,这是我国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应该认真思考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必须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要深入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成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三)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然选择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告诫人们:“今天我们关注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对此我们必须小心从事,因为我们为科技人才的匮乏而震惊,而其所造成的后果却变得模糊。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3]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一种教育性教学过程。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加强校园的职业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果高职学生缺乏面向社会所必备的职业素养,对于学生个人和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种教育上的缺憾。只有把职业素养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高度融合,才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为高职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高职院校要想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就需要使其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达到相互融合,最终培育出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高职通识教育的困境

我国高职通识教育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是,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校园文化环境单调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从而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流于表面,通识教育实施效果不理想。

(一)高职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大學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4]高职教育既然是高等教育的一类,它也必须在“通识教育”方面有所建树。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只有摇摇欲坠的文化基础知识平台,就业、创业和转业的知识平台尚未搭建。[5]因此,体现当前高职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健全人格、高素质的,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创造性技能型人才。然而,在当前高职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其培养目标时,往往会误解“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真实含义,简单套用了教育部门的文件规定,不但缺少个性化特色,更没有体现通识教育的要求。

(二)高职通识教育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要有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做保障,要具备一支可以承担通识教育教学任务的师资队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这两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跨专业选修制、主辅修制、学分制等相关制度是保障通识教育可以顺利在高职院校实施的重要保证。然而,当前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完全实行学分制,使得选修课的开设流于形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在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条件。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深厚、扎实的科学文化功底,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中,由于学术权力和知识管理仍处于突出地位,因此,教师普遍重研究轻教学,通识教育课程与科学研究的相关性较少,教师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后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加上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任务较重,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大都不愿从事通识教育课程教学。[6]

(三)缺乏开展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指高校以大学生特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為核心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以及各类文化活动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缺乏开展通识教育的文化氛围。(1)校园环境缺乏人文教育。学校虽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但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塑造,具体表现为学校校舍、图书馆等物质环境没有体现学校特色,校园环境不能使学生体会到一种独特的文化底蕴;(2)教育管理缺乏人文关怀。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比较注重制度管理,强调服从性、统一性,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被动的接受指令,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简而言之,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给予了学生的做事本领,但这毕竟只是个人人生中安身立命的手段而已,不是人生目的本身。如果盲目求富、求利,会使一个人的灵魂降格,成为经济动物。

三、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出路

通识教育通过什么路径最后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与效果,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即使开展通识教育,也会无法落实。因此,通过什么路径实施高职通识教育,应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布局。

(一)目标明确:培养身心和谐的职业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识教育目标从总体上讲,必须符合社会和企业的现状、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职业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适应今后的发展变化。应将通识教育纳入专科教育体系,使其成为专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实施三年贯通,坚持通识教育不断线。[7]以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确定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目标: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职业人。

(二)理念互融: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高职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也唯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自己谋幸福,为社会谋发展。通识教育的目标与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增进个体幸福,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业去见习、实习,领会企业的管理理念,学习企业的管理和用人之道等信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方式,促进高职生从自然人到职业人的平稳过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从各个方面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促进高职学生适应企业的日常管理规范,做到从学校到企业间的“零过渡”。

(三)文化互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校企要互打文化牌,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文化資源,用企业文化来活跃校园文化,也要使企业文化融入一些校园文化的因素,如企业要宣传与该企业相关的著名人物的学习经历和创业经历。一方面,激发企业员工去高职院校接受继续教育;另一方面,使来企业实习的高职生具有企业归属感和荣誉感。高职院校,要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去,学校的教学大楼要充满企业的气息,学校的建筑、道路可以用当地知名企业品牌来命名,对于班级管理也可以效仿企业的管理模式,运用企业的部门负责制来运作。此外,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校训、歌唱校歌、开展校史教育和举办知名校友会等形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要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来校开办讲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校园典范的榜样作用,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同龄人去教育同龄人,从而拓展高职生的从业视野、提高高职生的从业素养。[8]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重任,理应通过通识教育为高职院校的受教育者们提供健康的价值源泉和积极的精神动力。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要明确高职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加强全校师生对高职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要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营造高职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这些举措来打破阻碍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顺利开展的诸多困境,从而使我国的高职教育走上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通专融合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彭文武,刘小凤.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98-99.

[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4] 杨叔子.永必求真,今应重善[J].高等教育研究,1997(1):1-9.

[5] 柴福洪.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13):22-24.

[6] 刘伟辉,陈铖.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7(5):115-117.

[7] 李绮,黄欣加,林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践的价值、问题与路径[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1):51-54.

[8] 邢运凯.高职院校教育通识课程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高职院校目标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