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天下播撒欢笑的光和影

2017-05-30李永新

党的生活·青海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光与影皮影戏皮影

李永新

声光影组合的艺术魅力

海东市平安区文联专职副主席王昌雄给我送来几本最近最新也是出版界首次出版的《平安皮影》。我以为,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我为之祝贺!《平安皮影》的编辑出版,昌雄同志组织策划、收辑成书,功不可没。《平安皮影》分剧本《天官赐福》等16种、音乐《清水令》等17首、唱家祁永昭、祁永启等14人,如再配上音乐唱腔合成录音更好。昌雄在序中写道,“皮影戏,青海民间也叫灯影戏、影子、皮影儿、灯影子等,……是我国古老的集民间美术、音乐、戏曲、文学为一体的,具有独立音乐声腔、独立表演技艺的综合性戏曲艺术之一。”皮影传入青海后,一代代皮影人结合当地实际特别是河湟农耕文明,融入当地的语言特点、声腔传播、生活习俗、民风民情、审美情趣,成为河湟文化中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皮影戏这种古老剧种曾在河湟流域繁衍生息,发扬光大,它那“委婉细腻的过场音乐,粗犷威武的锣鼓套路,或单独出现,或多乐合成,组合成一曲曲或激越愤慨,或威武雄壮,或温婉抒情的生动乐章。皮影戏音乐整体,展现出皮影戏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和无限感人的艺术魅力。”(王昌雄)

人民至上的崇文尚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不断提高,文学戏曲电影电视音乐美术和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个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平安皮影》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顿挫的声调、感人的故事收集、整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和充实。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对人民要热爱,对人民有真挚的爱、彻底的爱的人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个道理。《平安皮影》收集整理者们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真心诚意做86高龄的祁永启、祁之韶等皮影“把式”的小学生,少了一点走马观花,少了一点蜻蜓点水,带着心声真情,解决了依靠谁、为了谁这个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不仅打穿了“心”的围墙,而且“心入情入”。昌雄不吝笔墨铺陈声、光与影的事象,深入审视声、光、影的温度和能量,深刻体认乡土文化精神,真实地记录了家乡绚丽多彩的声、光、影的生动故事。依我看,这部声、光、影的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贡献自然不言而喻。

喜闻乐见的剧本音乐

其中,《扎赵王》中《鸣冤》有一段唱词:“震堂鼓三声响罢,开封府闪出包家。一旁里王朝马汉,一旁里董成薛霸。东廊房摆齐油锅,西廊房支齐铜铡。不怕你皇亲国舅,犯王法定入铜铡。”开封府包拯,到任以后,断案无数,明察秋毫,秉公无私,百姓称其为包青天。这样的唱词或故事,老百姓家喻户晓,尤其是今天更具有时代价值。这样喜闻乐见的民间剧本就存在于河湟民众之中。皮影音乐有别具一格的特点,属板腔体结构,唱腔有阴腔、阳腔之分,有时穿插青海道情、小调、花儿、酒令,甚至即兴创作,唱家接续传承皮影“把式”的演技和唱腔,把历史上一个个故事风趣幽默地进行表演,把河湟地区各民族紧密凝聚在声、光、影的“亮子”(长方形屏幕)前听戏悟戏,感知团结和睦的价值和生命的真正意义,弘扬崇德向善和孝悌感恩的精神。从传统意义和河湟民众认为,皮影“把式”抓住剧本故事情节和板腔体音乐节奏,“双手操纵百万兵,一口唱尽千年事”,同时围绕一时一村有关河湟乡土风物、耳闻目睹的人和事,渗透文化理念,编唱三天三夜,亦是妙趣横生,不失皮影的精神骨骼。我们要善于发掘、不断研究,要及早发现、尽早保护声、光、影的文化生态,让生动鲜活、优秀传统的河湟民间耳熟能详的故事启迪心智、教育群众。

河湟文化的重要拾补

在电影电视没有到来之前,河湟地区也没有专业戏剧团体。河湟民众的戏曲欣赏,主要靠业余剧团和皮影戏班。皮影是电视电影的早期展演,是河湟民众农闲饭后的一项主要文娱活动,皮影“把式”的一专多能和团队的机动灵活,生动地丰富了河湟民众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在物质资料匮乏、精神文化产品不充裕的年代贡献不小,在精神文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中发挥了应有作用。保护和传承文化,就是守护着历史文化的根和魂,守护着民族过去历史的辉煌、今日的资源、未来的希望。当新的电影电视技术革命到来后,皮影“把式”的市场萎缩,皮影又成稀罕之物,特别是当今至少30多岁的人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过,取而代之的网络风靡全球。在这种信息技术革命之际,我们要透视河湟大地上皮影文化的魂魄,寻找曾经塑造人格特质和生命本色的光与影的文化依据,把这种滋养若干年河湟民众的皮影进行必要的配衬,就是要把皮影梢子、演唱风格、场面道具、完整影人等纳入河湟文化的重要遗拾进行录音或录像、录制,把声、光、影有效地陈列于博物馆已然首选。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世界文化舞臺上熠熠生辉。

抢救保护的文化价值

我有个姨夫,是乐都地区有名的皮影“把式(老师傅)”。在我小的时候,他带着人马和几箱皮影,走南闯北、深入农户,每天晚上围着皮影,忙得不亦乐乎。他的声腔字正腔圆、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寓教于乐、深受好评。我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甚至随声附和,跟他唱上几段。如今他在世的话也有90多高龄了,儿子们参加工作,他没有传承人,“箱子”也不知去向。无独有偶,2009年秋天,我陪一位艺术大师深入化隆县采风的时候,有一位双疙瘩村的60多岁的老皮影人,举家迁居牙什尕镇某村,把古代四大名著人物制成皮影,镶嵌在白皮布上,人物栩栩如生,光彩耀眼。据他讲,他父亲贮有几个“箱子”,后来因保管不当而损失殆尽。昌雄在后记中说,“至于整理《平安皮影》这样一本资料书对于将来的一切意义,那是将来要讨论的事情。”我觉得现在就可以做这样的讨论。平安大地上有关皮影的文化现象,曾经在这片美丽的河湟土地留下了血肉丰满、生气贯注的记忆以及体味生命的情感。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皮影后继乏人日趋严重,我们已经能想象出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的极大危险,进行抢救性整理保存是平安区乃至河湟地区有关部门和人员肩负的时代使命,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这样抢救性的工作,早做自然胜过迟做。我们今天采访过的人,将来也许采访不到了;今天能了解的一些事情,也许很快会被时间掩埋,再无世人知道……。”(王昌雄)况且几百年声、光与影的文化演绎,世代口头相传的皮影文化,我想是河湟文化的特色和风格。我们要坚定河湟文化自信,增强河湟文物意识。我们要用特定的角度去透视声、光与影的文化取向及其艺人的多才多艺与内心的真实,碰撞皮影人经历的辉煌和坎坷的心灵世界。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成为世界的文化,皮影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声、光、影的生命本真,成为富有智慧、道义和尊严的河湟民众敬畏生命、珍爱人生的情愫的体现。

(作者系海东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海东市文联主席)

猜你喜欢

光与影皮影戏皮影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游走在光与影的世界——陕西雨岔峡谷群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光与影
皮影的来历
古诗里的光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