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转型引路 为创新加油

2017-05-30王晓方

北京支部生活 2017年12期
关键词:张鹏首钢园区

王晓方

编者按 11月27日至30日,“京津冀党刊记者基层行”联合采访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中共北京市委支部生活杂志社、中共天津市委支部生活社、中共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社的负责人和编辑记者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现场、京东集团党委、首钢集团石景山厂区、北京新机场工程现场进行了采访。在本期“特别报道”栏目中,我们分别对首钢集团基层党组织引领转型发展、北京城建集团新机场项目部党总支发挥核心保障作用的经验做法进行报道。

2017年11月27日,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站在石景山上俯瞰,高炉、冷却塔、运料带……静静矗立于寒风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在整修改造的首钢炼铁厂3号高炉,这座拥有厚重工业历史的遗址,改造后将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展现在世人面前。在高炉的南面,曾經的晾水池,现已变成风景秀美的群明湖;北面的筒仓,现已成为冬奥组委办公区……经过近10年的转型创新发展,曾经的首钢厂区,作为工业遗存再利用的典范,正在向成为文化创意园区、“北京城市复兴的新地标”进军。

“书记去,我们就去”

建厂于1919年的首钢,有着8万多在职职工。很多职工是一家三代,工作在首钢、生活在首钢。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首钢搬迁启动,所有职工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选择:是走,还是留。

在充分说明情况、尊重自主选择的政策下,有一部分职工选择了留守老厂区。可是,留下来做什么?出路在哪里,希望在哪里?这成为此后几年企业上下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成为职工的主心骨、引路人。

高俊朴是首钢北京园区管理部南区管理处篮球馆作业区的党支部书记,他所在作业区的服务人员,就是由留守职工组成的。2015年8月,园区管理部和体育公司为厂区留守职工搭建了一个转型就业平台——置换首钢篮球中心的外用工,初期安置留守职工84人。接到组建任务的高俊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留守职工接受从产业工人到服务人员的转型,尽快上岗。

为此,从接受任务的第一天起,高俊朴就“泡”在篮球馆,了解各项工作、各种情况,然后回来一一讲解给职工听。可是,听了他的介绍,大家仍是半信半疑,有职工试探着问:“高书记,您去吗?” 高俊朴毫不犹豫地说:“我肯定去啊”。此后的几天,高俊朴听到的最多一句话就是:“高书记,您真的也去篮球馆吗?您去,我就去!”就这样, 84人的留守职工队伍很快集结组建起来。

面对崭新的服务工作,起初,一些职工拉不下面子,干起活来也躲躲藏藏的。高俊朴就每天早晨拿着扫帚、簸萁在职工上班的必经之路——篮球馆的南门、餐厅门口开始打扫卫生,遇到熟人也很自然地打招呼。职工们见了,便互相说:人家高书记都去扫地了,我们有什么扫不了的。很快,“好面子”的人越来越少,工作也越干越顺。

现在,高俊朴所带的这支留守职工队伍,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原有工作,还又承接了场地看护、前台服务等新的工作,又增添了33名留守职工。

说起这次集体转型转岗,高俊朴说,只要心里装着职工,把职工当家人,职工就会跟你交心;只要能够以身作则,心甘情愿地带着职工干,职工也愿意跟着你干。

而在首钢,像高俊朴这样的党组织书记、党员,举不胜举。正是在他们的引领、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留守职工顺利实现了转型转岗,并在新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姜金玉,由铁厂操作工转岗到园区服务公司筒仓展厅任讲解员,40岁的她从减肥做起,练体态、纠正语音语速、背解说词……现已多次承担大型重要的讲解任务;刘健,原钢铁主流程生产线上的连铸工,38岁转岗到食堂做炊事员。现在的他,配菜、切菜、削面、烙饼、蒸饭、卖饭、送餐、洗窗帘、清理地沟等啥都能干,被同事们称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一根扁担挑两头”

自搬迁工作启动以来,首钢就走上了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之路。他们提出,“一根扁担挑两头”,通过打造全新的资本运营平台,实现钢铁和城市综合服务商两大主导产业协同并重发展的战略定位,协同推进北京和曹妃甸两大园区开发建设。

无论是在北京的石景山老厂区,还是在沿海的曹妃甸新厂区,转型创新发展都已成为主旋律。

在山的这边,位于首钢北京园区陶楼里的“创业公社”展厅,展示了这样的佳绩:首钢基金旗下的创业公社,在短短3年里,就成为我国“双创”服务业的领头羊之一,服务的企业达6000余家,储备企业50万家,培育出97家雏鹰企业、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4家中关村金种子企业、128家北京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其中,5家企业被上市公司并购,孵化企业估值超200亿元。

出陶楼向西,几分钟的车程,就到了首钢建设的北京静态交通研发示范基地:小轿车开进指定位置,司机就可以锁车离开,系统自动提升、找位、入库。开车技术不好的人,也不用担心空间小、车辆不好掉头,因为进出口的大转盘可以自动调整车辆的方向。两层的、多层的,摩轮式的,圆形的……看得记者眼花缭乱。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首钢建有13类立体停车库,有10类已经投入市场。

静态交通、生物质垃圾处理……一大批创新项目领先于国内先进水平,而正在改建中的老厂区旧貌换新颜,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已荣获“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称号。

在海的那边,渤海湾曹妃甸这片曾经碧波浩淼的海上,从生产螺纹钢等低端钢材,到生产汽车钢板、易拉罐等高端钢材;从北京企业中的“排放大户”,到现在几乎实现零排放的“绿色工厂”,首钢京唐实现了产业升级,华丽转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首钢京唐的海水淡化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仅解决了企业用水问题,而且实现了零排放。

废水、废气、废渣等零排放的实现,首钢京唐已成了一座“绿色工厂”。

从石景山下到渤海湾畔,首钢华丽转身、创新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助推。首钢集团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不断优化业务板块党组织设置,理顺组织体系。无论是海外企业还是非公企业,“首钢事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设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做到哪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如创业公社党支部,就凝聚了一批创业企业中的党员干部,以点带面,通过“党员堡垒+业务骨干”的形式,积极探索在创新型企业及创业群体聚集区有效开展党建工作的新模式,使党组织成为党员的精神家园,成为非公企业的红色加油站。

“创新我为先”

对于拥有8万多职工的首钢来说,企业的转型创新发展,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的参与和奉献。

在首钢秦皇岛公司,炼钢事业部连铸作业区党支部积极推动职工大胆探索,主动寻找改革创新的突破口。他们首先从减少外包,自主更换结晶器入手,成立了由支委、老党员张星担任小组长的課题攻关小组。

对于这项从没干过的工作,张星他们虚心向更换结晶器的师傅们请教。维检师傅们听说此事后,惊讶地说:“你们行吗?这活干起来挺脏、挺累的,干完后可是一身的油污,换时得心细,属于技术活,同时还得时时注意安全。我们都是干了六七年的了,可从没有听说生产操作工去干这个。”听完这话,张星他们没有被吓住:“就因为没有干过,才想试试,不试永远也不会干!至于脏点、累点,咱干活的还怕这个?”维检师傅听了这话,也松了口:“好吧,那你们就跟我们一块儿学吧。”就这样,小组成员们天天跟着维检师傅们学习更换结晶器,一学就是一个多月,每人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家跃跃欲试,就等实战演习。

2016年6月13日白班,是张星他们第一次进行自主更换结晶器操作。当听说所有的技术数据及设备稳定性通过检验一次合格时,维检师傅们不由得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说:“你们能力太强了,一个月的时间相当于我们几年的经验积累,得为你们点个赞。”

党组织的推动,激发了党员和职工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仅在连铸作业区就涌现出了不用外包、自主清理大包后渣箱的群体,以及自我攻关,修复旧切割枪嘴的党员。

首钢北京园区留守职工,也不让其后,在转型转岗后走上创新之路,张鹏就是其中一位。

张鹏原是一名高炉原料工,随着首钢产业结构大调整,2014年5月,张鹏转岗来到园区服务公司,成为租赁项目部一名专职司机。10月底,租赁项目部成立汽车修理班。当时,张鹏转岗还不到一年,也已经适应了司机岗位,但作为一名党员,他还是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了汽车修理工作。汽车维修,张鹏从来没有接触过,“都40多岁的人了,重新学,还能跟得上吗?”他心里也没底,但有一股劲:“转岗不转志,我要干得更好”。为此,他向老师傅学、向书本学,在实践中学……就这样,不到3个月的时间,张鹏就熟练掌握了汽车保养、修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俗话说,熟能生巧。张鹏在钻研业务的同时,和同事一起不断做些小改进小发明,而他们琢磨出的一种气动式加油装置,不但缩短了更换变速箱油的时间,还节约了机油,大大降低了成本。2016年1月,他们的这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如果说搬迁对于十年前的首钢来说是一个挑战的话,现在看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十年来,首钢人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自我革命、自我挑战,走出一条转型创新发展之路,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猜你喜欢

张鹏首钢园区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components in ceramic raw materials based on the desktop LIBS analyzer
Competitive effect between roughness and mask pattern on charging phenomena during plasma etching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基于PLC控制的平移式自动门设计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