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潇湘茶旅”发展新思路

2017-05-30王玥

工业设计 2017年2期

王玥

摘要:纵观近年国内产茶地区的发展,推进茶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茶旅一体化”逐渐形成热点。依靠茶资源、围绕茶主题,以旅游为内容,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民俗、茶文化打造成特色旅游品牌,以产业化为导向形成经济链,促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一体化发展局面,最终实现茶乡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型。各地区都积极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茶旅之路,湖南也将整合地区优势,打造出大湘西地区“潇湘茶”品牌,更期待走出“潇湘茶旅”特色之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文立足于现状,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切入点,探索“潇湘茶旅”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創意产业;潇湘茶;茶旅一体化

1大湘西地区“茶旅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不少地区积极探索“茶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最早提出这一发展理念的是贵州凤冈县。早在2006年,该县紧抓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机遇,在建设“茶海之心”景区中摸索出了这条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茶旅文化提升了凤冈的知名度,使其成为了黔北东部生态旅游的新秀,推动了区域产业持续性优化,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在2009年第五届中国茶叶经济年会上,进一步深化了“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提出实施茶产业、旅游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体化发展的新模式。2012年贵州省将“茶旅一体化”列入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标志着这已上升为省级发展战咯的层面,2012年10月,“茶旅一体化”成为第九届中国茶叶博览会高峰论坛的主题。就在2015年第三届中国湖南·黑茶文化节中提出的“茶旅文一体化”的地域性发展战略成为了热点话题。这对茶旅文化的多元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湖南,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州、张家界、怀化、邵阳、娄底5市州所辖的42个县市区,扩展到武陵山片区的安化、石门、桃源三县,共45个县市区。该地区处于我国绿茶产业黄金带,茶农占农业人口13.9%,其茶叶年均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由于大湘西地区茶叶品牌较多,市场上普遍呈现乱、杂,地区茶业结构单一,品牌文化建设较被动,产品包装及推广投入有限,虽然拥有安化黑茶、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沅陵碣滩、石门银峰等国家代表性茶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但大湘西地区仍处于“有好茶,无大品牌”的发展阶段。

不难看出,大湘西地区并不缺少优良的生态环境与茶叶产品,茶产地的文化积淀也各具特色,这些都是发展“茶旅之路”的重要基础。可是,在“以文兴茶、以茶促旅、以旅带茶”整个过程中,唤起消费者共鸣、串起消费者体验、传播文化品牌的重点是与茶文化相关的产品,如丝如线,是“茶”与“旅”可否结合发展的关键。2茶文化创意产业在“茶旅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为茶业与旅游业提供紧密串联的纽带,而且有助于解决大湘西地区茶业所暴露出的文化无序化、产业偏单薄、创新缺动力等问题。基于相关理论研究,以此作为“潇湘茶旅”文化结构创新的重要方向,进一步探索地域性、民族性、创新性相统一的茶旅文化发展模式。

作为特色,随着“茶旅一体化”的兴起,茶文化创意产业以多元形式丰富人们的感受。“茶旅—体化”产业重在进茶园、赏茶景、采茶叶、制茶饮、品茶风、学茶道等一系列的体验。茶园依旧,要做到“一景一故事、一茶一传奇”。特色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深化茶文化内涵、提升茶文化魅力的关键。

作为缩影,依托山水生态和民俗风情,茶文化创意产业是地域性文化和品牌的重要符号。无论是一包小茶,还是一盏茶器,都是串起文化与情感的线索,带游客入茶境,引文化向各地。紧紧围绕“养生、闲情、学道”等要素,开发各类茶旅主题产品,推动地方茶旅品牌有实体、有产品、有特色、有市场。

作为机会,借助茶业的人文积淀,茶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茶旅产业结构转型的转折点,作为生态复合型旅游产业,许多地方的“茶旅—体化”不仅开发以茶叶、水果、苗木、中药、鲜鱼等产品为主的多层次观光农业,还积极推进农、林、牧、渔与旅游业对接。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体现在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可结合当地特色历史人文,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联营互补,将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品牌优势。

探索适合大湘西地区的“潇湘茶旅”的文创产业发展之路,重点需探讨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关系,基于已有的设计实践,分析总结出以下两种融合方式:

第一,地域产业重组式融合。以地区特色产业为基础,整合重组相关产品产业。以“安化黑茶”为例,黑茶外销历史悠远,近年,相关品牌产品发展飞速,成果斐然,但相关茶文化创意产品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茶业品牌的拓展。通过跨专业研究挖掘,发现安化占据了整个地球85%的冰碛岩,因其石材的稀缺且有益养生,而以代表性的冰碛岩为材料创作茶器,既能强化地区特色,也可创新产业合作,值得探索。

第二,特色文化延伸式融合。从茶礼茶道、茶俗茶戏、地区手工艺等方面探索同根文化间的融合开发。以“湘西茶俗”为例,土家族茶俗茶礼绝大部分保留原始人文情怀,以茶为礼,以茶为敬,例如在盛夏时节于门前主路边放上一缸茶,让过路行人自由取用,此习俗名为“施茶”,传统美德,流于习俗细节中。同时,世代在长期劳作生活中,创造了许多原始质朴的茶品和茶食,根据不同节令和场合祈福或待客,例如青花大碗待客的鸡蛋茶、葛粉茶、米子茶等,用于三伏天降暑的凉粉茶、糊米凉茶等,颇有自然风味。以茶为载体衍生出的民俗文化正是当下文化创意产业与“潇湘茶旅”延展融合的重要途径。

3探索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潇湘茶旅”发展新思路

大湘西茶旅文化品牌的构建与探索刻不容缓。迎着当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结合当地茶乡地域特色,融于自然情景之中,继而实现本土特色化、多元化、可持续化的文创开发。

第一,基于茶园采摘,结合相关茶风茶境,立体茶文化的个人体验。真正的好茶来自优越的生态环境,在人们享受茶园旅行之时,可参与采摘鲜茶,将最后获得的茶制作成个人茶包、香包、礼品等文化产品,一方面亲身感受到了茶的品质,另一方面,每一个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保留着旅行记忆中多重感觉,让品茶的味觉享受融入立体享受,成为一种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第二,基于制茶泡茶,整合相关工具器皿,传承茶文化的器具产品。《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构建的研究》一文曾提出基于创意产业、茶文化旅游等理论,对已有的茶文化创意实践进行理论提升,构建了三个新的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其中关于茶具研发设计与茶具工艺品交易的产业化设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茶叶加工和茶器制作是茶文化中最具匠心的部分,提取其中代表性的器具作为延续特色技艺的重要载体,注重挖掘各种制茶、茶艺特色,传承相关工艺品、生活用品,通过适度创新引领论茶、品茶新风尚。

第三,基于茶史茶俗,延续相关民俗故事,打造茶文化的文艺节事。大湘西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民俗节事和民间故事,一方面可结合本土节庆、民俗活动开发茶礼品,另一方面整合力量创作一批茶歌茶戏、歌舞剧目、民间故事、微电影等反映地区茶文化的文艺作品,多渠道、多角度开展推介活动,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茶旅活动的联动效应,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实现双向促进,

第四,基于功效保健,引入相关保健知识,普及茶文化的养生之道。在茶园清新自然的空气和风光中修身养性,是当下各地“茶旅一体化”的重要亮点。利用茶叶减肥、排毒、抗氧化、延年益寿的各类功效,可开发适合不同养生诉求的茶产品、品牌,全方面展现茶文化中的博大精深。

第五,基于知识科普,提升相关茶道智慧,发展茶文化的研学产业。各地针对寒暑假推出生态游、科普游,基于自然环境和茶道文化,可开展茶文化主题的研学旅游,打造相关科普类、历史类、文学类的文创产品,以茶文化中的礼、禅、道等内涵吸引更多人品茶、爱茶、懂茶。

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茶旅一体化”理念不断成熟,但在文化创新产业背景下的“潇湘茶旅”文化发展的研究存在诸多空白与被动。以“文化创意产品”作为点,串起“潇湘茶旅”这根线,织出“区域性品牌”一张网,推动产业间的多维度联动、复合型发展、一体化传播,呼之而出,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