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湿地博物馆“湿地植物探索之旅”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17-05-30王莹莹彭耐俞静漪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育活动博物馆

王莹莹 彭耐 俞静漪

摘 要 本文着重介绍了中国湿地博物馆“湿地植物探索之旅”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场外观察与问卷调查进行活动效果评估,提出三点优化意见:(1)人员设置不够合理;(2)环节设置有待优化;(3)增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环节。希望借此能为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策划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湿地植物 教育活动 博物馆

1 设计思路

“湿地植物探索之旅”以中国湿地博物馆的展项资源为依托,以“圣诞游园会”的活动形式为载体,尽可能多地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配合,共同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青少年在学习湿地植物知识、体验自然科学现象的同时,还将与团队一起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使其表达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2 实施步骤

如图1所示,“湿地植物探索之旅”活动包括“植物快照”“你畫我猜”“蒙眼触摸”“味觉挑战”“植物九宫格”“DIY生态瓶”六项任务,分别与河流湿地、高山沼泽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森林沼泽湿地、滨海湿地有关,分布在中国湿地博物馆各个展厅。博物馆工作人员专门设计制作了活动说明卡,以小组为单位发放给参与者。其中,前五项任务没有特定顺序,每完成一项可获得一枚印章,集齐五枚印章才能领取第六项任务,最先完成六项任务的小组将获得最终胜利。为协助参与者闯关,每个任务点都有工作人员维护秩序与进行引导。

(1)“植物快照”。参与者从工作人员手中随机抽取三张写有湿地植物名称的卡片,以最快的速度在河流湿地场景中找到对应植物,并与其拍摄一张合影。该任务将书面化的植物认知落实到具体情境中,有利于知识的构建。

(2)“你画我猜”。在高山沼泽湿地场景中,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画出芦苇、水稻、荷花等湿地植物,小组其他成员则需猜出所画的是哪种植物。小组代表通过“绘画”这一方式来展现其对湿地植物特征的理解,而其他组员则通过“赏画”这一方式提取有效信息,形成他们的认知。

(3)“蒙眼触摸”。在湖泊湿地场景中,参与者需蒙上双眼,触摸藕、荸荠、鸡头米、香蒲、莲蓬等湿地物产,猜对三种即可通关。作为一种“非直观”的学习方式,“蒙眼触摸”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参与者对湿地植物的感知力。

(4)“味觉挑战”。在人工湿地场景中,工作人员事先准备好若干份凉拌鱼腥草,参与者将任意一份加入糖、盐、醋或芥末酱等调料,实现“光盘”即可通关。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设计,现场反应却异常热烈。大部分参与者都在小组成员的鼓励声中完成了任务,不仅体会到挑战的乐趣,还培养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5)“植物九宫格”。参与者找出隐藏在森林沼泽湿地场景中的九个二维码,分别用手机扫描后获得九张植物部分特征的图片,将这九张图片按顺序排列后猜出是何种植物,最后配上文字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答案,经工作人员确认即可通关。

(6)“DIY海藻球生态瓶”。我们滨海湿地场景中设置了手工坊,参与者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海藻球生态瓶的制作,完成的生态瓶(见图2)可带回家进行生长观察与记录。

这五组趣味游戏与一项手工制作,共同构成了“湿地植物探索之旅”活动,同时也构建了一种更为灵活的学习模式。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任务和挑战,参与者在玩乐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此时,游戏的天然优势让学习过程变得自然而有趣:调用多种感官的及时反馈;动态多变的情境和挑战避免了枯燥乏味;与参与者学习曲线动态匹配的挑战难度,使参与者不会因为难度过高而受挫,也不会因为过于简单而失去兴趣。

3 效果评估

效果评估是对已实施的教育工作进行自我检查的一种方法。采用适宜的评估方式,能因地制宜地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使之更符合实际需要。此次活动的评估,主要利用场外观察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进行。

3.1 场外观察

此次活动安排了两名场外观察员。在活动期间,观察员持续将评价标准与实际过程进行比较,并记录下来。活动结束后,观察员会将他对小组成员、工作人员(教育引导者)的印象记录在观察表上。

对参与活动的小组成员评价内容包括4个方面8种表现,其中每项满分为5分,共计40分。由表1中可以看出,参与者对活动的关注度、参与度都较高,表现出对湿地植物认知的兴趣。但就整体而言,我们发现参与者的问题意识有所欠缺。比如在“植物九宫格”环节,各组都很快完成扫码任务并将植物图片拼凑完整,其后却猜不出究竟是何种植物。事实上,在森林沼泽湿地场景的图文展板中,就有对该植物的详细介绍,然而大多数参与者都忽略了这一关键信息。

对现场工作人员的评价内容包括5种表现,其中每项满分为5分,共计25分。由表2中可以看出,在给予小组人员足够的时间理解、领会任务方面,工作人员表现得有些急迫,缺乏耐心。这也与活动准备时间有限,参与人员较多有关,需要在以后的活动设计中充分考虑,从而达到最优的活动效果。

3.2 问卷调查

此次活动的问卷调查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活动组织者的自我评价,即以反思的态度对活动是否成功进行分析;一类是参与者对整个活动的评价,包括主观评价、在科学知识的理解、领悟层面进行的自我评价。

由表3可知活动组织者的自我评价:活动组织者对此次活动的评价较高,认为大部分参与者热情投入、态度积极;小组活动成功开展,且提出了不少有趣的问题。

面向参与者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100%。参与者对活动的整体评价包括3个维度7项内容,其中每项满分为5分,共计35分。由表4中可以看出,在知识学习层面,参与者对于自己或是小组成员的评分都较高,认为通过活动掌握了湿地植物的相关知识。相对而言,学习方法的掌握则略显薄弱,说明参与者深度拓展、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活动设计中,考虑增加知识的关联对比环节,以激发儿童的思维潜力。

4 总结与反思

作为一个非正规教育场所,博物馆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向观众传播知识或信息,而是要通过为观众提供教育项目,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湿地植物探索之旅”活动的实施过程非常注重这一导向,希望告诉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值得他们去探究和思考,可以通过观察调研、交流讨论、查阅资料、动手制作等多种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

“湿地植物探索之旅”活动将知识点融入每一个任务中,使得学习更具针对性,学习效果更為显著,但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具体如下:

(1)人员设置不够合理。由于此次活动的参与人数较多,为便于活动开展而设定10人为一组,导致活动中小组成员呈两极分化:外向型参与者无形中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内向型参与者则大多扮演小组后援团的角色。建议将每个小组的人数上限设置为5人,以便调动全体组员的热情,给予其充分表现的机会。此外,活动现场观察员的数量较少,尤其在活动环节复杂且参与者总数较多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评价,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观察员的数量,大致应与小组数量相等。

(2)环节设置有待优化。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缺乏“热身”环节,如自我介绍、认识伙伴等,借以消除活动参与者间以及博物馆教育人员与参与者间的生疏感,同时亦可预先了解参与者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六项任务自成一体,内在知识关联不够紧密,无法引导参与者进行联想与对比。建议在增加“热身”环节的同时优化任务设置,使之蕴含的深层次内容更具逻辑关系,可将湿地植物认知与“湿地资源和环境保护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的理念相结合,引导参与者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悟与启发。

(3)增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环节。分享交流是小组成员间以及小组间进行思想互换、情感交流的最佳时机。活动中设置小组讨论,将给予每个组员独立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小组间的展示交流能为全体参与者创造一个更大的平台,有利于相互促进与学习。

5 结语

近年来,中国湿地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趣味游戏式的互动活动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博物馆的喜爱。一方面可以将湿地保护、绿色生态的理念植根于幼小心灵,另一方面还为博物馆发展一大批未来的潜在观众。

本文重点讨论了“湿地植物探索之旅”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事实上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策划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博物馆的性质功能和目标观众非常了解,同时加强与学校、社区的合作,掌握各种教学资源,才能不断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陈水华.湿地环境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2]蔡世煌.高雄市原生植物园户外自然教学活动对国小四年级学童科学态度影响之研究[D].屏东科技大学,2008.

[3]林朝钦,邱文良.台北植物园八十一年度亲子自然教育活动成效评估[J].林业试验所研究报告季刊,1992(3):192-195.

[4]林朝钦,董世良,邱文良.福山植物园自然教育活动之评估[J].户外游憩研究,2002(3):1-10.

[5]许玲,陈进,朱鸿祥.植物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科普教育方式的一次效果评估——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为背景[J].科普研究,2007(2):32-38.

[6]《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课题组.生态瓶的探究(初中一年级)[J].中国科技教育,2009(2):36-40.

猜你喜欢

教育活动博物馆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体性的研究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谈能力探索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
企业基层单位两学一做中领导的作用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学校安全教育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研究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