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17-05-30白雪娇孙守慧周永斌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28期
关键词:森林保护就业导向课程体系

白雪娇 孙守慧 周永斌

摘要 以沈阳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为例,总结2013年恢复招生后课程体系情况,针对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需求,得出改革的森林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以期为高等院校森林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 森林保护;就业导向;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沈阳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8-0254-03

Abstract This paper took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forest protection specialty in Shenyang Agricultural Uinversity as an example, summed up the curriculum system after the 2013 restoration enrollm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social 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this paper also obtained the reforming curriculum system of forest protection specialty, for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of forest protection special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Forest protection;Employment;Curriculum system;Reform;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森林保護学是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及方法为基础,肩负保护森林的重要任务,对我国现代化林业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快速进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也更加需要一个健康的森林。一个健康的森林绝不只是保护就能实现的,因此,要与时俱进,适当拓宽森林保护学科的外延,使之更加适应社会进步与就业的要求。

目前,森林保护学科中只有森林保护一个专业,我国已有15个高等农林院校开设了森林保护专业,如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我国的森林保护专业成立于1958 年,从林学专业分出。2013年国家根据森林保护的人才需求和专业特点开始恢复森林保护专业的本科招生,为森林保护专业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如何构建既增强学生的业务能力,同时又适应社会需求的科学课程体系。

1 森林保护专业课程体系发展历程

我国的森林保护事业由于在解放前受到日本侵略和长期内战的影响,使森林受到严重破坏,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特别是森林病虫害非常严重,所以解放后保护和恢复森林成了发展林业之急需。在1958—1998年期间,森林保护专业的成立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为我国林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直到1998年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进行了第三次调整,取消约50%的专业,森林保护专业也被取消归入林学专业,森林保护专业教育处于低潮[2]。2013年国家根据森林保护的人才需求和专业特点开始恢复森林保护专业的招生。在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森林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各院校一直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初步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北京林业大学等森林保护优势学科院校,依托其优势,在没恢复森林保护专业之前,就借助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平台,兴办以森林病虫害防治为主的森林保护专业;南京林业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结合本地森林资源较少,而城市林业发达的特点,将专业导向城市树木病虫害的防控方面;而另一些院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保留有一部分森林旅游的特色,可见目前森林保护专业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此,森林保护的办学理念应该在保证森林保护骨干课程的基础上,以就业分配为导向,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扩展外延,进行地域差异化特色定位,使之更加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这应该是现阶段森林保护专业发展的大趋势。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专业素质的核心,是形成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素,是培养模式的硬件与实体部分[3-5]。课程体系的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业务能力并适应社会需求[6]。自从2013年沈阳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恢复招生以来,专业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主要工作内容。课程设置由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6个部分组成,占总学时的比重分别为22.2%、19.4%、13.2%、14.5%、14.7%、160%。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又分为必修课和限修课2种,其中必修课39门、96学分,限修课26门、30学分。公共课主要是外语、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概论、计算机等。学科基础课主要是高等数学、概率论基础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土壤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各门课程安排了充足的学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树木学、林火管理学、昆虫学、测树学、森林生态学等,这些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与森林保护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培养了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专业课主要有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森林化学保护等课程。通过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从事有害生物鉴定、监测、检疫、控制的能力,使学生完成專业课学习后,可以胜任森林有害生物与防治和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工作。选修课主要有水土保持学、计算机在林业中的应用、专业外语和植物拉丁名等课程。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7]。森林保护专业实践教学采用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2 种方式。实践教学环节以土壤学、树木学、昆虫分类学、林木病理学、森林昆虫学、森林化学保护课程实习为主。

2 森林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

然而,当前气候异变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等原因,包括病虫害等有害生物引起的森林疾病的发生情况越来越复杂,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森林保护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标准,确实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现代林业思想的指引下,高等林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系统生态、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的内涵[8],以培养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多方向人才。2017年以来,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对森林保护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统计了课程改革情况,保持原有61门课程不变,删除12门课程,新增24门课程,优化32门课程,学期平均26学分。改革主要包括2个方面。

2.1 以就业为导向的森林保护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

进入21世纪,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国家对林业的主导需求[9-10]。目前,林业复合型人才教育成为当今许多国家林业教育发展的主流[10]。重视林业复合型人才教育,不断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现代林业需要的各个层次林业“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是适应林业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11-12]。依据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森林保护专业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1

厚基础模式。必修和限修的基础课程能满足专业对基础知识的要求。

为适应社会需求,森林保护本科教学要培养基础扎实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兼具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3方面知识和才能的森林保护学基础性人才。如公共必修课中的英语、高級语言程序设计、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公共限修课中的应用写作、信息检索与利用,学科基础必修课中的基础生物化学、植物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析化学,学科基础限修课中的微生物学、遗传學、森林气象学、造林学、林木种苗学,专业基础必修课中的森林土壤学、林火管理学、森林昆虫分类学、森林菌物分类学,专业基础限修课中的测树学(Ⅱ)、森林生态学、林业应用数理统计、林学概论等。

2.1.2 宽口径模式。专业课程具有较宽的覆盖面,包含了专业面向领域的多学科知识。

由于森林保护专业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森林保护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森林保护专业课程改革中包含了较多其他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专业基础必修课中的保护生物学(Ⅱ)、森林资源调查学以及专业基础限修课中的分子生物学、森林环境学、3S技术应用、自然保护区学等。

2.1.3

适应性强特征。选修课淡化了专业方向,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具有宽、专结合的特征,更加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培养适应性强、适应面宽的人才成为社会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由此,课程体系的改革逐渐朝着拓宽基础、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方向发展,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通识教育”的展开。如森林保护专业自设立以来,即开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相关课程。公共课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心理等,必修课和限修课共52学分。

2.2 拓宽森林保护专业覆盖面的课程体系设计

在加强森林保护学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积极开设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等相关学科的课程,加强跨学科课程的教学,以使大学生在多学科交叉上寻求突破、创造业绩;增加选修课门数,以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在专业基础必修课中,保持树木学课程和林火管理学课程不变,增加了以林学为基础的保护生物学、森林资源调查和森林植物学3门课程;在专业基础限修课中,保持测树学、森林生态学和林业应用数理统计课程不变,删除林业生物技术课程,增加了范围更广的林学概论、分子生物学、森林环境学、3S技术应用和自然保护区学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保持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课程不变,增加范围更广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昆虫学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删除了昆虫生理学、林火监测、林木病原毒素致病学、城市绿地植物虫害防治和昆虫病理学部分课程,增加了林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林业实验设计、树木年代学、森林土壤研究法、恢复生态学、城市林业、林木育种学等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删除原有的森林化学保护课程实习和生物防治课程实习,增加森林植物学课程实习和森林资源调查实习。

除上述课程外,变动最大的是专业限修课,原有专业限修课包含2个方向,分别是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与检疫专业方向、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专业方向。为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专业限修课将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专业方向改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方向。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与检疫专业方向保持森林植物检疫不变,其他3门课程变为林木化学保护、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和森林病虫研究法;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方向下设森林经营学、林业生态工程、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林政法规学等课程。

3 结语

综上,通过总结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恢复招生后森林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情况,针对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需求,得出改革的森林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为高等院校森林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沈瑞祥,杨旺,周德群.森林保护专业改革之管见[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2,32(1):1-3.

[2] 谢寿安,陈辉,成密红,等.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森林保护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1):1-3.

[3] 胡庭兴,罗承德,李贤伟,等.21世纪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1(3):24-27.

[4] 陈建国,刘德银,李秀明,等.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41-45.

[5] 刘强,戚迪明,张广胜,等.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9-51.

[6] 刘文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712-714.

[7] 程广有,张启昌,张万友.林学专业改革建设30年回顾与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2):27-31.

[8] 尹鸿玉.浅析林业新定位的发展思路[J].林业科技情报,2005,37(3):4.

[9] 王忠玉,张连军.浅析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及目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218.

[10] 陈建成,李勇.世界林业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国林业教育,1999(5):53-55.

[11] 杨素华.林业新定位下的林业高校就业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12] 余建辉,刘燕娜,黄振胜.林业持续发展与人才培养[J].林业经济问题,2000(6):327-329.

猜你喜欢

森林保护就业导向课程体系
生态建设背景下森林保护现存问题及应对措施
森林保护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我们的故事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