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2017-05-30李淑梅张洋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

李淑梅 张洋

摘 要:二十世纪初,一些英美诗人提出了意象主义这一概念,并把这一理论应用于诗歌创作中,运用中国式的表述方式进行诗歌的创作,并借鉴中国文化精髓,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特征的美国意象派诗歌。

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国意象派诗歌;中国古典诗歌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3-0027-04

悠悠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其传统精华部分被祖祖辈辈传唱、一代代相传,这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具有中国特色现代文化的根基,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诗歌的生产离不开文化,沾溉文化之养料,文化催育着诗歌,诗歌是文化之产儿;而作为生产文化的人离不开诗歌,诗歌的文化天性使它自产生伊始就承载着历史文化。因此诗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记忆,它铭刻着历史与文化.中国作为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更有着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的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代表着智慧的中国人们的勤劳、聪明、艰辛和深远的劳动的历史和这些劳动所结出的累累硕果,中国诗歌尤其如此。诗歌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反复锤炼的语言表达,深厚的人际情感,鲜活的形象故事,历代口口相传,最终形成了人类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中国的古代诗歌,以唐诗宋词为代表,形成可结构严谨、韵律整齐、言语简洁和表意深远的特点。也因为这些特点而为人们代代传颂,流传至今,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烁烁放光的文学瑰宝。美国意象派诗歌继承了中国诗歌的部分特点,尽致地体现抒情性、形象美、音乐美和语言美等艺术特征,同時,结合了英语这种语言自身的特点和美国的自身的文化和文学的特点,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枚文学艺术瑰宝。

一、 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历史溯源

十九世纪后期,伴随着英美文学的繁荣发展和演变,西方新时代文人们为改革当时的文学风而掀起了意象派运动,意象派诗歌随之而出现。意象派(Imagists)是一场文学运动,是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1908年,英国诗人特·伊休姆(T.E.Hulme)建立了“新诗人”俱乐部,为意象派诗歌的萌芽时期,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1914年,意象派诗歌的主要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出版了题为《意象主义者们》,为意象派诗歌的进一步发展竖起了一面旗帜。其宗旨是要求诗人用具体而非抽象、用凝炼而非冗长、用鲜明而非含糊的意象达到生动形象地展现事物本身。提倡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并期望改变维多利亚时代抒情说教的陈腐诗风,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

什么是“意象(image)”,意象指的是客观物体经过主观的创作加上主观的情感表达而形成的艺术形象。简而言之,意象中的“意”就是指创造者的自身的情感表达,而“象”指的就是创造者的情感表达以其独特方式形成的艺术形象。美国意象派诗歌的旗手埃兹拉·庞德认为:“意象是一种一刹那间呈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集合体(An image is that which presents as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in an instant of time.)。”[1]意象既是诗人的一种境界,也是由景而发或由事而发的一种表现,诗人对事物的理解高度就是从意象中表现出来的。在中国的诗歌文化中,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内核。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华。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曾论及“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其独特的艺术殿堂。唐代诗评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缜密》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代诗评家胡应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一言以蔽之,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简单地说,“意”,就是诗人的想法、想象、向往、表达或文化内涵。“象”,就是指具体和客观的形象。

二、 中国文化在意象派诗歌中的体现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意象派形成的初期,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互访的日益增加,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诗歌在欧美掀起了一股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大量翻译和评论的热潮,一些意象派的诗人和学者积极响应。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在1913年开始接触并了解中国文化,他收藏并研读了美国著名东方学者厄内斯特·凡诺洛萨(Ernest Fenollosa)的关于东方文化研究手稿。从1913年开始的其后几十年中,庞德深入探究孔子思想、研究充满意象的中国古典诗歌。美国芝加哥著名诗人哈丽特·门罗(Harriet Monroe)于1910年至1911年访问中国,在些期间系统学习了中国艺术和文学,回国后创办杂志,向广大读者宣传意象新诗。[1]

中国文化的移入,并不是意象派诗歌的特有的现象,而是世界文学史和世界诗歌史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中国文化是世界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为当时中国文化的发展程度是比较高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19世纪中期,中国的一位笔名为寒山子的诗人的作品开始在西方受到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青睐。寒山子的诗歌中的那些中国的山山水水,如一幅幅引人遐想的水墨丹青,又似一个个清丽迷人的青花瓷一样,吸引着异国他乡的这些年轻人们。他的诗歌用词简洁、韵律清晰、朗朗上口。寒山子用有限的聊聊数字却表现了无限的意境。美国加利·施耐德(Gary Snyder)在《长青评论》上发表了他翻译的寒山子的二十多首诗。当时这些美国青年对美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感到悲观失望,可望回归自然,而寒山子的诗所表达的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意象非常迎合这些美国年轻人的想法。他们也想如中国的那些隐士一样,不理世俗之事,只在风花雪月之中。二十世纪初期,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出版诗集《古中国》,在此诗集中庞德翻译了中国诗人李白的《长干行》,李白豪情万丈、淡泊云天的诗风被欧美的年轻人所追捧和崇拜。到了二十世纪中期,肯尼斯·雷克斯罗思(Kenneth Rexroth)翻译了中国著名诗人杜甫的《中国诗百首》。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清风古雅、中国的古道热肠都慢慢地渗入了西方的诗歌中,进入西方人的思想之中,更成为美国意象派诗歌艺术的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2]我国古代的诗歌集《诗经·陈风·月出》中这样表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这是表达世间的纯洁爱情的诗歌,诗中描叙了美不可言的月亮 “月出皎兮”、“月出皓兮”和“月出照兮”,让我们好像看见了在郎朗夜空中悬挂这的淼淼的月亮,漆黑的夜色与皎洁的月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好像是在人世间生活的一个个柔弱的女子。美丽又圣洁,“佼人僚兮”、“佼人懰兮”和“佼人燎兮”,用月亮比拟女子娇美的脸庞;“舒窈纠兮”、“舒忧受兮”和“舒夭绍兮”描写了女子的美美的倩影,柔弱无骨,“劳心悄兮”、“劳心慅兮”与“劳心惨兮”描写了诗人对女子的怜爱和疼惜,溢于言表。

三、 中国文化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文化对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中重要的一部分文化,它不但在中国古代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而且在现今社会仍然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所以它对我们中国影响深远。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中重要的一部分文化,它不但在中国古代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而且在现今社会仍然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所以它对我们中国影响深远。儒家思想包括很多,它最主要的思想内容是“仁”、“仁爱”,孔子口中的“仁”,具有古老的人道主义的味道,孔子口中的“仁”“礼”,是他的思想中的重要部分。意象派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多的部分是儒家思想。意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尤其推崇儒家思想,从1925年开始先后着手翻译了《四书》《大学》《论语》和《中庸》。在翻译儒家经典作品的过程使得意象派诗人们受益匪浅,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他们的未来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修身养性(正心)和社会秩序(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庞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其代表作《诗章》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If a man have not order within him,

He can not spread order about him;

And if a man have not order within him,

His family will not act with due order;

And if the prince have not order within him,

He can not put order in his dominions.

庞德崇尚儒学,将古代中国的辉煌归功于孔子,归功于儒家思想。他認为中国历史上只要尊孔弘儒,就会繁荣昌盛,否则就会衰落分裂。他旨在以中国的历史作为西方的镜鉴,号召西方学习东方圣哲的治国智慧。将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的儒学进行比较,突出儒学的核心理念建立社会秩序与和谐。

(二)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中国的古典诗歌,也被称为“旧诗”,是指用古代的语言和严谨的格律写出来的诗,广范的中国古典诗歌,也包含多种多样的中国古典的文学形式比如赋、词、曲等,从狭义方面,它也包含古体诗和近体诗这两种形式.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元素——中国古典诗歌,其独特的诗学风格极大地吸引并影响着美国意象派诗歌的产生和发展。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所以曾经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叫做“诗的文化”,因为古典诗词作品中包含着、凝结着许许多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汉诗,表面上可以理解为用汉语书写的诗歌。但诗这指是在汉语世界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用汉语书写的诗歌。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比如朝鲜、日本、越南,因为他们类似的文字使用汉字作为书写符号,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收到汉语文化的影响。随着佛教的理论在这些周边国家的传播,汉诗成了以佛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的最重要的形式。中国文化的崇拜者——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期望吸取中国古典诗学和诗歌中丰富的营养,通过意象派运动达到改革并创新英美传统诗歌、探索新的诗歌形式和写作技巧。庞德的著名译作《华夏集》是中国诗歌美学与庞德现代主义诗学的结晶——著名译作《华夏集》,充分展示了庞德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家在翻译思想和技巧上的成就。《华夏集》集古汉诗的美与庞德的别具一格的诗学和翻译学的精神于一体;集原诗的形式美与历史文化内涵于一体;集古典汉诗新的气息与现代诗性特征于一体,这一划时代的译作掀起了中美文学交流史的重要一页。[3]

意象派诗歌在意象创造、语言锤炼、表达模式和句法结构等方面借鉴和模仿中国古典诗歌,受之影响较大。以庞德最欣赏的一首意象诗——女诗人希尔达·杜利特尔(Hilda Doolittle)的《山林仙女》为例:

Whirl up, sea——

Whirl your pointed pines,

Splash your great pines,

On you rocks,

Hurl your green over us,

Cover us with your pools of fir.

翻腾吧,大海——

翻腾起你尖尖的松针,

把你巨大的松针

倾泻在我们的岩石上,

把你的绿扔在我们身上,

用愉池水似的杉覆盖我们。(裘小龙译)[4]

全诗短小精悍,使用祈使句式,颇有汉诗中绝句的风味。在哲学思想和意象创造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诗歌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说,意象派诗歌又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美学思想和技艺融于一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四、 结语

中华五千年的古典文化是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仰和憧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寻觅,对人与人的心灵和思想的提升和净化,渗透了作者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对于自然事物和形象的描述总是能激发读者的共鸣。诗人总是带着自身的感情看待自然世界的客观事物,所以在是人的笔下,自然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就有了深浅不等的斑斓的色彩,有了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诗歌正是用这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性”的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歌一向都是使用意象的,但往往在一段具体描写之后就要引出抽象的、“提高一层次”的发挥。而意象派强调把诗人的感触和情绪全部隐藏到具体的意象背后。意象派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引起的感觉上,而不去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也不去阐发这联系的社会意义。但是,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意象派作了十分有意义的开拓工作。意象派所探索的,实际上是形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某些具体规律。因此,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诗派。 东方诗歌(中国古典诗歌、日本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起了很大影响。美国文学界对意象主义及其日本渊源作了很多研究工作,而对意象派所受的中国诗歌影响我们至今没有加以研究。实际上,意象派受中国古典诗歌之惠远比受之于美国诗者更为重要。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美国著名诗人莫文说,现在,无法想象会有不受中国诗影响的美国诗歌,这种影响已经成为美国诗歌自身不可舍弃的一部分。美国的意象派诗歌,在“意”与“象”之间找到了切合点和平衡之处,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收放自如、融会贯通,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可多得的文学瑰宝。[5]

参考文献:

[1] 田朝绪.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J].外语研究,2003(4):34-38.

[2] 姜蕾.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中国文化情结[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4-58.

[3] 张洋.美国意象派诗歌的中国式艺术特征[J].文艺评论,2017(2):37-44.

[4] 朱寿桐.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36.

[5] 徐畔.中国古诗词元素在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中的移入现象研究[J].文艺评论,2014(3):107-110.

责任编辑 晓 潭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
中国江南音乐风格二胡作品演奏特点述要
浅议在印度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水天一色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