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亩农田育出种子“硅谷”

2017-05-30丁兆丹丛丽娟

北京支部生活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硅谷种业

丁兆丹 丛丽娟

2月23日下午,位于通州区于家务乡的国际种业科技园区,迎来了全市182名乡镇长,一行人参观了神舟绿鹏公司的航天育种组培车间、高通量分子育种实验室以及物联网中控中心等。园区高端的种业研发能力、完善的企业孵化服务平台、体制创新的建设经验得到了乡镇长们的认可和称赞。

5年前,这里是一片片被抛荒的农田;5年后,这里成为一家家农业科技公司创业的热土。位于通州南20公里的于家务乡,在党组织带领下,没有因循“瓦片经济”的旧路,而是依靠创新,依靠产业改革,凭借大规模农田资源,把万亩农田升级改造为农业科技园区——北京市通州区国际种业科技园区,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带动农村发展的新路。

“在园区建立、发展过程中,党组织始终发挥组织引领和保障作用,”北京市通州区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园区非公党委书记张洪亮介绍:“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对种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服务能力,为园区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集聚创新走出“价值洼地”

“我们这里的世界最高通量的道格拉斯分子标记检测系统,每天能检测50万份样品,大幅度提升了作物育种效率和精确性。”在园区高通量分子育种实验室内,解说员、党员李金金对记者介绍。

为满足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需求,园区管委会投资近1亿元,搭建了现代农作物高通量育种研发服务平台。此外,园区还搭建了物联网技术集成与应用平台、作物种质资源共享交流平台以及作物品种权展示交易平台等,启动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承接国家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产业链。

2011年7月,于家务乡利用土地流转,挂牌成立国家现代种业科技城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园区规划面积5万亩,其中,新品种核心示范展示基地1000亩,企业科研孵化基地750亩,专家中试基地1000亩。“土地流转之前,这里是一片农田,收成低,荒地多。不少农户因为种地不赚钱,干脆撂荒了。”说起5年前的情景,张洪亮(时任于家务乡副乡长)历历在目。于家务回族乡位于通州区南部,是全市5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全乡下辖23个行政村,经济基础薄弱,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大量分散在农户手中、产出不高的耕地成为地区发展的最大掣肘。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的成立破解了于家务乡发展难题,并成功引领全乡发展走出价值洼地、占领战略高地。

“园区刚成立时,区里召开种子年会。听到这个消息,我和区农业局副局长赶到会场,扔掉‘官架子,当起了推销员,给与会代表发放园区宣传册。参会企业‘花仙子第二天就拿着宣传册找我们来了,成为了入园第一家企业。”张洪亮笑着回忆道。凭着这股创业激情,张洪亮带领党员干部闯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种业园区5年著华章,成功变身国家种子“硅谷”——引进世界名企、孵化航天育种企业、建设产业轴带、助力粮食安全……如今,这里已聚集了一批国内外育种研发企业,还有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园区先后被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作物种业示范区核心基地和全国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并成为中关村唯一一个农业科技园区。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园区成为其中重要的农业科技板块,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业科技的“桥头堡”。

产业转型富了“新型农民”

在神舟绿鹏公司的智能温室内,两米多高的航天育种番茄硕果累累,來自附近西马坊村的李大妈正在清理番茄枝蔓。温室内温度28度,大妈忙得额头冒出了汗珠,她手不停歇地对记者说:“我今年55岁了,身体很好,干这个活儿不累,一个月下来,至少能挣2000多元。加上自家土地流转出去的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土地流转后的高效利用,使农户工作、生活、收入都得到了极大改善。陪同采访的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赵旭和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土地没有流转之前,一亩地的收成也就是千把块钱;流转后每亩地收入至少1500元,农户也可以出来打工,一个月又能多出不少收入。

园区管委会积极组织各种技术培训,把附近乡村的农户就地转化为有专业特长的“新型农民”。截至目前,全乡借助园区发展已解决农民劳动力就业2000多人,年工资性收入达2万余元。

在园区,花卉、苗木、果蔬等一系列领域的良种培育,给农户和消费者带来了实惠。其中,“京葫36”西葫芦新品种成功打破国外企业长期垄断,抗TY病毒番茄品种实现了国产化;“京科968”玉米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1600万亩,成为全国第三大玉米品种;太空香蕉、太空树莓、太空月季等作物销往多个省市,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

通过产业转型发展,不仅农户的口袋鼓了,集体收入也增加了。全乡税收由2010年的2.1亿元增长到现今的7.3亿元,乡财力由2010年的0.26亿元增长到现今的1.15亿元。

组织引领增添发展动力

“公司党支部正在开展党员服务承诺践诺活动,党员带头为企业分忧、开展技术创新、做好本职工作”,第五季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张新忠介绍。今年1月党支部成立后,公司专门设立“小韶山红色教育园”作为党员活动基地,并打造了2500米的“模拟长征路”开展红色教育活动。

目前,园区现有非公企业60家,其中6家企业单独建立了党支部、1个联合党支部覆盖10家非公企业、1个村企联建党支部、2个流动党员联合党支部(每个党支部覆盖10家企业),党员47人。

企业是园区发展的核心。为了更好地服务园区企业,园区党委以“时时做示范,处处当先锋,事事我带头”为载体,倡导“党支部建在企业车间”,鼓励全员参与“比奉献、比作为”,切实推进种业科技园区快速发展。同时在入园企业花仙子党支部中重点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品牌,切实增强组织凝聚力,助推企业发展。

自建园来,园区党委不断引进专业人才,完善服务体系。党委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联系,先后成立北京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及4个博士后工作站,共引入种业高端科技人才151名,其中博士后16人、博士35人、硕士100人。为保证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园区党委还组建了园区专家顾问团,分别由戴景瑞、方智远、范云六等13位种业科研领域的院士专家组成,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高端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本栏责任编辑:丁兆丹)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硅谷种业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赶超硅谷,目标是对的
种业名企展示
凭什么硅谷的失败者就叫“履历丰富”?
种业名企展示
从银川跳到硅谷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