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黎庶昌研究综述

2017-05-30戚文闯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

摘要:黎庶昌被誉为“贵州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桐城派散文家和“沙滩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并开创了文化外交的独特风格。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黎庶昌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著作、论文十分可观,对黎庶昌的历史地位、改革、外交、教育思想、文学散文等诸多方面皆有论述,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对于推动此后黎庶昌的相关研究也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黎庶昌;文化外交;《古逸丛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5-0081-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5.018

黎庶昌(1837—1898),字莼斋,贵州遵义人。少从郑珍、莫友芝等名儒学习,稽经考道,学以大进,是沙滩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治元年(1862年),清廷下诏求言,黎庶昌以廪贡生上书言事,受赏识,被派往安庆曾国藩大营差遣。其后师事曾国藩,受古文法,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等三人并称为“曾门四弟子”。黎庶昌也是清朝首批走出世界的外交官,1877年至1881年,先后担任驻英、德、法、西班牙四国参赞,1881年之后又两度担任驻日公使,并在日收集散佚汉籍而编成《古逸丛书》,对于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毕生所取得了诸多方面的成就,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黎庶昌的研究已取得可观的成果,相关的研究性著作和论文也从多角度、多层次对黎庶昌的相关方面作了探讨,对黎庶昌著作的整理出版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1992年10月,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联合贵州省其他社科机构举办了黎庶昌国际学术研讨会,对黎庶昌的诸多方面作了探讨。但目前学术界尚未对近年来黎庶昌的相关研究成果做过综述总结,有鉴于此,笔者就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黎庶昌研究的著作、论文和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做一系统梳理,以求了解研究现状,推动黎庶昌相关研究的继续深入发展。

一、相关研究性著作及其文献整理

黎庶昌作为近代贵州名人,被誉为“贵州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同时也是桐城派散文家和“沙滩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文学、外交、改革教育等方面都有突出成绩,这引起了贵州相关学者的关注,也相继出版了一些关于黎庶昌的研究著作,同时对其文献做了校点整理。

(一)关于黎庶昌的研究性著作

黄万机对于近代贵州名人颇有研究,其所著《黎庶昌评传》坚持不“溢美”,也不“护短”的原则,对黎庶昌的政治、外交、学术与文学活动、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和公允的评价。同时采取因大及小、以小见大的方法,把黎庶昌一生行迹放在时代风雷震荡的历史背景中来展示,从而探寻其思想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根源;又通过他个人的际遇,反映晚清官场的黑暗腐败、民族的忧患以及国际风云的险恶,进而展现黎庶昌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补救时艰、奋发图强的素志,此书可谓全面认识黎庶昌的一本佳作。[1]汪太伟则从晚清外交官“使外文学”的角度出发,重点论述了黎庶昌出使东西洋为历史背景的“使外文学”创作,细致地解析了黎庶昌“使外文学”作品对于中外异质文化的文学书写,并着力探讨黎庶昌传统士人、外交官、学者、散文家、诗人等多重文化身份对于其“使外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而总结出黎庶昌“使外文学”作品的特征。[2]此外,黎铎、吴光辉主编《纪念黎庶昌诞辰170周年暨遵义沙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是一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其中收录了多篇关于黎庶昌相关方面的研究论文,也是一本研究黎庶昌的重要参考书。[3]

(二)文献整理

黎庶昌作为“沙滩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贵州“清三儒”,其著述达20多种、2100万字,内容涉及经史、诗画、地理、训诂、版本、目录等10多个领域,著有《拙尊园丛稿》6卷、《丁亥入都纪程》2卷、《西洋杂志》8卷、《曾文正公年谱》12卷、《黎氏家谱》1卷、《奉使英伦记》1卷、《使东奏议》2卷、《使东文牍》2卷、《拙尊园画存录》1卷、编有《续古文辞类纂》28卷、《古逸丛书》200卷、《日东文宴集》等。对黎庶昌相关著作的整理工作,也是推动对其深入研究的基础,如今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很大成果,以下对近些年的整理初版成果予以列举介绍。

黎庶昌著《拙尊园丛稿》(文海出版社, 1967年),喻岳衡、朱心远校点《西洋杂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黎庶昌撰《宋本廣韵校札》(中华书局,1985年),梅季标点《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孙点编次、黄万机点校《黎星使宴集合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孙点编次、黄万机等点校《黎星使宴集合编补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黎庶昌辑《古逸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王继红校注《西洋杂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黎庶昌著《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拙尊园丛稿》(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黎铎、龙先绪点校《遵义沙滩文化典籍丛书:黎庶昌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等相关整理出版成果。

二、关于黎庶昌研究的相关论文

笔者统计了自1980年至2017年之间中国知网上以黎庶昌为篇名刊发的文章共计107篇,其中多为期刊文章,从中也可以看出,国内关于黎庶昌的研究主要以贵州省内的社科机构和一些高校为主要阵地,并以《贵州文史丛刊》刊发的文章最多,仅有李俊玲《黎庶昌的教育实践研究》(河北大学,2011年)一篇硕士论文。这些文章中涉及黎庶昌的历史地位评价、文学、外交、文化观、文献整理成就、改革教育思想、中日友好交流等相关内容,以下对这些论文成果做一系统梳理总结。

(一)历史地位评价

学界多从黎庶昌的外交贡献、文献收集、人格魅力等角度对其进行评价。陈福桐认为黎庶昌作为最初派出的一批驻外使节出使西欧,并出任驻日公使,敢于直陈考察东西洋政治、经济、文化之所见,大胆提出“酌用西法”的建议。“毕其一生精力,悉心探索富国强兵之术,不断钻研学以致用之道,对振兴中华、宏扬祖国文化曾有若干闪光的建言和建树,堪称中国封建末期知识分子中务实图强的楷模。”[4]刘毅翔则将黎庶昌与林则徐相提并论,提出在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那么在贵州,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应当算得上自1876年12月起出使欧洲、日本达十二载,并撰有《西洋杂志》等书的中国驻外使臣黎庶昌。”[5]鉴真认为黎庶昌既是贵州近代史上与郑珍、莫友芝齐名的学者、文学家,更是一位爱国的外交家和社会改革者。[6]来新夏则重点评价了黎庶昌对异域古籍搜刊的贡献,认为“黎庶昌察桐城文脉,以文章名于时,是一文学家;以其历使东西洋各国,折冲尊俎,是一外交家;以其上书言事,遍识域外政制风情,编写《西洋杂志》,是一经世家;而以其搜辑散佚,选刊《古逸丛书》,回归古籍,则又一文献学家。”[7]

(二)外交思想及其实践

学界对于黎庶昌外交的研究多集中关注其文化外交的理念,此外也有一些论述了黎庶昌具体的外交活动实践。

1文化外交。杨艳、李仕波认为黎庶昌的外交风格表现为文化外交,即“以文化为纽带,通过深切体察驻在国情况,了解驻在国的文化,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做到彼此认同,再以这种认同感为基础,与驻在国人士建立深厚的友谊,以期达到外交目的。”[8]黎庶昌在西欧所见所闻以及对外交涉中,已经显现了他的文化外交的雏形;而黎庶昌的文化外交,在日本表现得特别成熟而且有实效。黎庶昌的外交风格成为清末文化外交的典型,也促使黎庶昌完满地完成了外交使命。钟金贵认为黎庶昌的外交思想是始终忠于国家和人民,竭尽职守,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以和为贵。黎庶昌在对外交往中以酒为外交铺垫,以文字为纽带,通过以文会友,广结民间善缘,深切体察驻在国情况,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文化外交。[9]幸必泽认为黎庶昌的外交活动和文史研究工作,至少在以下三方面有突出的意义:一是加深了中日人民的友谊;二是发展了中日文化交流;三是推动了中日两国的文物收藏研究工作。[10]

2外交实践活动。钟安西论述了黎庶昌出使日本的外交活动,并认为“有清一代,共有15位持节东瀛,其中兼备学者之远识,文士之才情,方家之气度,上能折冲朝堂,不辱使命,下能交欢士林,相得水乳,文章、德行、勋绩并为朝野交口赞誉者,论者以为唯黎庶昌、黄遵宪三二子耳。”[11] 李华年、蔡汝鼎探讨了黎庶昌在朝鲜壬午兵变平乱中的作用和外交活动,也评述了他的文化外交[12]戴东阳的《甲申事变前后黎庶昌的琉球策略》[13]和戚文闯的《驻日公使黎庶昌与中日琉球交涉》[14]两文主要论述了黎庶昌与日本就琉球交涉的相关外交活动及其策略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驳斥了一些学者所认为的清政府在19世纪80年代初既已默认自动放弃琉球的论断。

(三)改革思想

1政治革新思想。黄万机重点探讨了黎庶昌的《敬陈管见折》中要求清廷“整伤内政”“酌用西法”等建议,显示了黎庶昌卓越的政治识见和坚定的革新思想,文中同时分析了黎庶昌革新思想的来源。[15]丘铸昌认为黎庶昌的变革思想,可以1876年出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黎庶昌出国前的两道上书所展示的变革思想,基本上没有超出我国古代圣贤治国安邦的思想范畴;其后期的变革思想,带有较浓厚的资产阶级经国济民的改良主义色彩,并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一是借鉴西方和日本的治国经验,期望清廷能仿而效之;二是注重国民经济建设,着眼于发展民族工商业;三是具有更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富国强兵的愿望。[16]张云峰探讨了黎庶昌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近代化思想。即:在政治上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赞赏,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军事上士兵使用现代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外交上与强国结盟,为经济发展赢得和平环境等。[17]

2教育改革思想。黎庶昌对我国教育事业甚为重视, 提出不少改革封建传统教育的真知灼见,创办“新学”并付诸实施,可谓是一位教育改革家。欧阳大霖探讨了黎庶昌在不同时期对待教育的态度,并将其分为“尊崇传统教育方式、形成教育改革思想、实践教育改革”三个阶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改革中国封建教育的思想体系, 而且将其付诸实践,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8]谭佛佑认为黎庶昌始终站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前面,对旧教育的营垒反戈一击,率先提出对学校教育和科举的改革,接着放眼世界,学习介绍西方新教育的成就,最后亲自办理新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19]

(四)相关著作的解读及其贡献

学界对于黎庶昌著作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对《古逸丛书》上,研究成果也较多,对《古逸丛书》的成书背景、基本内容及其贡献价值等方面皆有论述,也有学者对黎庶昌的《西洋杂志》《拙尊园丛稿》《敬陈管见折》等相关著作和文章做了评析。

1《古逸叢书》。张新民的《黎庶昌及其〈古逸丛书〉》[20]和《黎庶昌及其〈古逸丛书〉考论》[21]两文详细叙述了黎庶昌搜访刊刻《古逸丛书》的具体经历,并以《日本国见在书目》《玉篇》《文馆词林》《太平寰宇记》等书为例,逐条撮述流传原委,考证版本真伪,辨别异同得失,同时也订正了今人如余嘉锡、郑天挺等人的一些讹误。从中不仅可以如实了解《古逸丛书》的文献价值,而且也可以重新评价黎庶昌使“数千百年坠简复还旧观”的学术贡献。叶霜集中分析了《古逸丛书》在版本目录方面所具有的类目广、对我国古籍文献的收集贡献大、版本精良,堪称古籍整理与刊刻的楷模等四个特点。[22]张新民分析了黎庶昌搜访刻印《古逸丛书》的两个阶段,并重点论述了丛书中的《叙目》一卷,认为《叙目》是黎庶昌在版本目录学上的重要著作,其编撰经历了断版本、校文字、述旨要三步工作程序。[23]

2《西洋杂志》。林建曾认为《西洋杂志》是黎庶昌出使并留心考察德、法、美、西、意、比等国内政、外交、社会及经济见闻而撰著的书籍,并以《西洋杂志》为线索,对黎庶昌给予了评价,认为黎庶昌敢于走出国门是“只缘心中有正气”,因而始终抱定“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学习西方的文化与思想,并从器物层面扩及到制度、精神层面,肯定了黎庶昌为中国近代社会传播西方文化做出的努力和贡献。[24]丁慰慈认为《西洋杂志》的内容可分为外交、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天文地理以及欧陆揽胜七大类。[25]吴微则认为《西洋杂志》以其生动有趣的西洋风土人情,输入西洋人文地理知识,更新了晚清“舆地之学”的知识谱系,还原了文明、富裕的鲜活西洋形象。不仅表现了古文新变,而且使全新的西洋形象得以定格和传播,成功解构了明清以来国人意识深处的"夷狄"形象,颠覆了传统思想观念,因而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史写作之意义。[26]陈荣阳认为相比同时期的晚清旅外游记,黎庶昌的《西洋杂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其理性而中肯的中西文化比较观。黎庶昌看到了中西文明之间的差异性问题,其倡导的向西方学习并不是盲目的全盘西化,而是看到东西方各自优劣之处,理性地考量与接受。[27]

3其他著作。黄万机对黎庶昌的散文代表作《拙尊園丛稿》作了分析解读,将其分为论说文、传记叙事文和纪游散文三大类予以分析解读。[28]关贤柱探讨了黎庶昌的《续古文辞类纂》,认为此书本源于姚鼐选编《古文辞类纂》,用续选方式,把姚氏未尽之意尽可能地补出,已达到了补姚本之不足;同时黎庶昌选文坚持立诚为本、辞工且雄和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三原则,严格的选文,在推广传播桐城派古文和矫正桐城末流文风上都做出了很大贡献。[29]张海鹏对黎庶昌上奏朝廷《敬陈管见折》中的六条建议作了深入分析,并就总理衙门为何不上报朝廷的原因作了探讨。他认为“黎庶昌的建议在清政府的政治生活中,是大大超前了。他的建议之不被接受,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是并不奇怪的。”[30]田玉隆对黎庶昌“上穆宗毅皇帝第二书”作了深入解读分析,认为此疏对于“同治中兴”、“戊戌变法”和民国初年军政建设等都有极大影响,也奠定了黎庶昌前程的基石。[31]

(五)黎庶昌与日本

黎庶昌曾两次担任驻日公使,在日本待了六七年之久,并与诸多日本文士建立了深厚友谊,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两国之久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学术界的一些学者也较多探讨了黎庶昌除去正式的外交活动外,在日本的其他活动,诸如与日本友人的宴饮活动等;同时,黎庶昌在日本也留下了诸多遗迹和未被国内收录的散佚文献,一些学者已开始收集整理此类史料文献。

1黎庶昌与日本文士的交游。文为国主要依据黎庶昌的《黎星使集合编》中的诗文词句,评述了黎庶昌和日本朝野知名人士在春秋佳日,设宴欢聚,唱酬诗文的盛况,并认为黎庶昌“有谦和温良的性格,豪迈沉雄的气概,雍容潇洒的仪态,吐属成章的学力,因此博得日本朝野上下都对他极具好感,把酒唱酬,传为佳话。”[32]王庆成则简述了黎庶昌在日本的外交活动和文学活动,外交活动主要论述了黎庶昌在朝鲜壬午兵变和甲申事变期间的作用及其对朝鲜问题的建议,以见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日关系以及甲午中日战争背景之一斑;文学活动主要是黎庶昌在日本编印《古逸丛书》和与日本友人的文学交流情况。[33]谢尊修也论述了黎庶昌与日本友人的交往情况,并评价黎庶昌的在中日友好交流中的贡献,“在先后两任驻日公使的6个年头中,在外交事务之外,以中国学者文人的特长,开展了大量的‘文字之交,结交了日本朝野大批文人学士,建立了相互之间的深厚友谊,加强了两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相互了解,留下了深远影响,不但在中日友谊史上传为佳话,而且保留了可贵的精神文化财富。”[34]龙先绪对黎庶昌与日本文士藤野正启、森立之及其他日本文人的友谊和交往作了评述,并认为“庶昌与东瀛文士真诚的交游,得到他们的信赖,不但胜利地完成了外交任务,而且为他辑《古逸丛书》带来了很多方便。”[35]日本学者石田肇著对黎庶昌与藤野海南、盯田久成、三岛中洲等人的交往作了个案探讨。

2散佚日本文献的整理。国内学者王宝平重点收集整理了黎庶昌在日本与宫岛诚一郎的手札,在日本现存的近代笔谈记录中,宫岛诚一郎与清季中国人交流的资料在质和量上都堪称佼佼者。王宝平的《日本国会图书馆藏黎庶昌遗札》[36]和《日藏黎庶昌与宫岛诚一郎笔谈记录》[37]两文重点收集整理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栗香斋笔话》以及国会图书馆藏《养浩堂私记》中和其他宫岛诚一郎文书中有关于黎庶昌的笔谈资料,并对这些史料做了详细介绍。

(六)黎庶昌与曾国藩

黎庶昌被朝廷派往曾国藩处差遣,并成为“曾门四弟子”之一,其文学、革新思想等深受曾国藩的影响,俩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师生加父子般的深厚情谊。

成晓军论述了黎庶昌对曾国藩洋务观的继承和发展,并认为这种发展既有时代环境变化的因素,又有出使外国、对西方文化全面认识后所引起的思想变化。[38]张祥光主要从《曾国藩全集》中记录与黎庶昌有关的日记及来往书信,来观察曾国藩对黎庶昌的培养,以及在曾国藩的关怀提携下,黎庶昌成熟地步入仕途的过程。[39]胡克敏分析了曾国藩对黎庶昌的影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派领袖之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对黎庶昌影响甚深。[40]

(七)黎庶昌的文学、散文

黎庶昌是晚清桐城派的代表作家,也是贵州“沙滩文化”的杰出代表,学界对于黎庶昌的文学、散文也多有关注,贵州大学的汪太伟专门对黎庶昌“使外文学”的创作进行了相关研究。

汪太伟认为黎庶昌以东西方异质文化为主要文学书写对象的“使外文学”作品,为中国近代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新的思想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其散文鲜明的学者化写作风格,成为20世纪“文化散文”的近代滥觞,黎庶昌的“使外文学”对于中国近代散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41]汪太伟还探讨了黎庶昌“使外文学”作品的变革意识及其中西文化取向,认为黎庶昌的变革意识在其“使外文学”作品中突出地表现为坚持儒学文化本位,主张中西文化的融合与贯通,并由此而萌发了学习西方的文化自觉。[42]

一些学者也对黎庶昌的散文创作进行了评析。王燕玉认为黎氏散文收录在《拙尊国丛稿》、《西洋杂志》等书中,其构写散文,讲究法度,力求善美;从写作实践看,出国以前,谨守桐城家法;出使之后,受不同环境与文化生活的陶冶,超脱了桐城义法的拘束,能自由抒发,黎氏散文是其学求生涯中最突出的成就。[43]禹明莲认为黎庶昌的散文创作师从郑珍、曾国藩,而又自树一帜,以经世致用为主题,融汇两汉大赋笔法,汲取古诗文典雅语汇,取法唐宋,兼宗史汉,融汇中西,广大学术,成为中国近代散文转型的转点。[44]尹德翔则从形象学角度来解读黎庶昌的海外纪游名篇——《卜来敦记》,认为黎庶昌“面对国内风俗坏乱、国外列强威逼的危急形势,同光时代绝大多数士人不是把学习西方文化、而是把恢复正统儒家教化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本出路,黎庶昌虽然在西方历练数年,仍然不能摆脱这一道德主义的窠臼。”[45]

结语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黎庶昌的研究已取得很大成果,对于黎庶昌的历史地位、外交成就、学术著作、改革思想、促进中日友好等方面,以及黎庶昌与曾国藩的关系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探讨。但也有以下不足之处需要注意:一是对于黎庶昌的研究并不均衡,过于集中到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比如对于他的著作的研究,更多的人关注于《古逸丛书》和《西洋杂志》,而对于《拙尊园丛稿》、《续古文辞类纂》等其他著作则关注较少,这也造成了重复研究现象严重,可以多多尝试研究薄弱环节。二是对于黎庶昌的爱国思想、学术思想等方面尚缺乏较为全面的研究,同时也需要加强一些有关黎庶昌的散佚文献的整理出版,黎庶昌两度担任驻日公使,并与日本文士交游甚厚,在日本还保留着诸多有关黎庶昌的文献史料,对此类文献进行整理出版也十分必要。三是可以将黎庶昌与其他同类文人进行比较性研究,诸如与其他沙滩文化代表人物、与“曾门四弟子”中其他几位等进行比较观察,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突出黎庶昌的自身文学或者革新思想的特点;同时,也应多举办一些相关的研讨会,讨论、争鸣能刺激新的思想火花的出现,推动黎庶昌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万机黎庶昌评传[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2]汪太伟西洋借镜与东洋唱和:黎庶昌“使外文学”创作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黎铎,吴光辉遵义沙滩文化论集2:纪念黎庶昌诞辰170周年暨遵义沙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8

[4]陈福桐黎庶昌——贵州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J].贵州文史丛刊,1992(3)

[5]刘毅翔贵州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黎庶昌[J].贵州社会科学,1992(9)

[6]鉴真走出贵州山门的近代爱国外交家早期维新改良思想家学者——黎庶昌[J].贵州档案,1995(2)

[7]来新夏黎庶昌对异域古籍搜刊的贡献[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Z1)

[8]杨艳,李仕波试论黎庶昌的文化外交[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9]钟金贵黎庶昌外交思想初探[J].人民论坛,2012(17)

[10]幸必泽黎庶昌的文化外交和文史研究业绩[J].贵州文史丛刊,1990(3)

[11]钟安西近代杰出外交家黎庶昌[J].文史知识,1993(9)

[12]李华年,蔡汝鼎清光绪八年平定朝鲜李昰应之乱与黎庶昌的文化外交[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13]戴东阳甲申事变前后黎庶昌的琉球策略[J].历史研究,200(2)

[14]戚文闯驻日公使黎庶昌与中日琉球交涉[J].贵州文史丛刊,2016(2)

[15]黄万机黎庶昌革新思想初探[J].贵州文史丛刊,1988(1)

[16]丘铸昌试论黎庶昌的变革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17]张云峰黎庶昌近代化思想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18]欧阳大霖试论黎庶昌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1)

[19]谭佛佑论黎庶昌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J].贵州文史丛刊,1992(3)

[20]张新民黎庶昌及其《古逸丛书》[J].贵州社会科学,1984(2)

[21]张新民黎庶昌及其《古逸丛书》考论[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4)

[22]叶霜《古逸丛书》刊刻述要[J].贵州文史丛刊,2003(4)

[23]张新民黎庶昌的版本目录学——读《古逸丛书》札记[J].贵州文史丛刊,1992(2)

[24]林建曾走出黔北山门、睁眼看世界的黎庶昌——以《西洋杂志》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1(6)

[25]丁慰慈读黎庶昌《西洋杂志》[J].贵州文史丛刊,1995(2)

[26]吴微西洋形象的重构与晚清古文的新变——黎庶昌《西洋杂志》“舆地之学”的文学书写[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27]陈荣阳黎庶昌《西洋杂志》的中西文化比较观[J].文教资料,2016(8)

[28]黄万机黎庶昌及其《拙尊园丛稿》[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29]关贤柱浅谈黎庶昌的《续古文辞类纂》[J].贵州文史丛刊,1992(3)

[30]张海鹏析黎庶昌《敬陈管见折》[J].贵州社会科学,1993(1)

[31]田玉隆评黎庶昌“论世务”疏──上穆宗毅皇帝第二书[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32]文为国黎庶昌在日本[J].贵州文史丛刊,1980(3)

[33]王庆成黎庶昌与日本[J].贵州社会科学,1995(4)

[34]谢尊修黎庶昌与中日文字之交[J].贵州文史丛刊,1992(3)

[35]龙先绪黎庶昌与日本文士之交游[J].贵州文史丛刊,1992(3)

[36]王宝平日本国会图书馆藏黎庶昌遗札[J].文献,2008(3)

[37]王宝平日藏黎庶昌与宫岛诚一郎笔谈记录[J].文献,2014(6)

[38]成晓军论黎庶昌对曾国藩洋务观的继承和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1994(2)

[39]张祥光从发交曾国藩“悉心察看”到关怀成才——读《曾国藩全集》之日记、书信中与黎庶昌有关的内容后[J].貴州文史丛刊,2008(2)

[40]胡克敏曾国藩对黎庶昌的影响[J].贵州文史丛刊,1992(3)

[41]汪太伟黎庶昌“使外文学”作品的新因素及其对中国近代散文发展的意义[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42]汪太伟黎庶昌“使外文学”作品的变革意识及其中西文化取向[J].贵州文史丛刊,2013(2)

[43]王燕玉黎庶昌及其散文[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44]禹明莲论黎庶昌的散文创作[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4)

[45]尹德翔美文还从形象说——黎庶昌《卜来敦记》的形象学解读[J].名作欣赏,2006(3)

(责任编辑:涂艳)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
产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新进程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