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基础教育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及其实施策略

2017-05-30孙刚成董锦钰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课程

孙刚成 董锦钰

摘要:核心素养的建构不仅是我国顺应国际组织及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改革趋势,更是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我国基础教育中核心素养的构建,可以在借鉴其他国家、地区或组织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教育的发展需要,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按照核心素养基本维度与学科结合进行细化,加传统文化融入的方向,通过课程体系构建、教师理念与能力培养和教学方式与评价转变,逐步建构出我国基础教育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使其成为创新型、关键型、反思型、能力型的21世纪新型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质;课程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5-0011-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5.003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各国基于综合国力的竞争与挑战变得越来越激烈,过去以原始的生产力要素为主的竞争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变迁的需求,必须转化为深层的以人才为中心的知识与观念竞争[1]。为此,公民素养提升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主题与根本诉求。

早在198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即OECD)就在“國家教育系统发展指标”(INES)项目结构框架下启动了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究。随后,1997年12月,OECD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DeSeCo),组织了大量学者、专家对“素养”的内涵进行界定与研究,以培养个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同时,在终身教育的基础上,欧盟也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探索研究,并于2000年在里斯本召开峰会,确立了在终身学习前提下,发布了《多样的体制与共同的目标:欧洲教育和培训2010年规划》,指明了“核心素养”于公民素质以及欧盟未来的竞争力和发展的重要性。自此之后,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了有关核心素养的阐述和界定,并对基于自身教育实践的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的核心素养目标体系框架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大力提升国家的教育质量。

2014年3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定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目标,为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规划[2]。基于核心素养的建构不仅是我国顺应国际各组织、国家和地区的一种教育发展趋势,也是提升国际教育竞争力,培养人才的基本保障。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

“素养”是一种构念,是对现实生活中人和事物的认识、评价、期望所形成的思维态度和价值观,也是指个体为获得适应社会复杂生活情境所需要的不可欠缺的知识、技能与态度[3],核心素养则是指最关键的、重要的、必备的素养,具有关键性、重要性的核心价值。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开展了对素养的遴选与界定工作,自此之后,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相继对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描述和界定展开研究与探索。其中,经合组织的DeSeCo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个体为实现自我价值、成功融入社会、终身发展和充分就业所不可欠缺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的集合,他们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而且是可迁移的[4]。欧盟认为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为了在知识社会中实现自我、融入社会、以及成功就业所必备的素养,其中包含知识、技能与态度[5]。美国指明,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全部学生或工作者所应具备的21世纪工作技能和核心竞争力,主要指所有学生或工作者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从而保障每一个学生从学校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够适应后续的大学深造和社会就业,并成为21世纪合格的社会公民、员工及领导者[6]。尽管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对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论述各不相同,但其界定总体上是一致的,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终身教育思想的内涵。

从教育的本质上说,核心素养就是在21世纪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究竟要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和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与终身学习的需要。其中,即包括对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继承与发展,也蕴含了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特别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

在对核心素养进行界定和论述时,我国许多教育者和学者在借鉴国际上现有的较完善的核心素养体系和框架的基础上,对基于我国自身教育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和框架的构建进行了探究和讨论,认为“核心素养”的内涵不仅仅包括传统的“素质”、“技能”和“知识”,还应包含富有内在价值要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意义更加宽泛。其实,核心素养主要是从人的成功生活取向、终身学习取向、个人发展取向、以及综合性取向来培养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并成为更健全的个体。

二、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落实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结合核心素养建构理念,不难发现我国基础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而且从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中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在2000年基本上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目标,但从其总体质量来看,我国的基础教育其实是低水平、不全面的。从地区性差异来讲,教育资源差异非常明显,东部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较高,而西部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较少。从城乡发展来看,则城市基础教育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而农村基础教育则相对薄弱,校舍、设备、师资力量和资金等问题仍然长期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尚未平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刻革命,也是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思想的创新和进一步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是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重大问题,其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突出个性发展,努力提升学生爱国爱人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7]。目前为止,虽然素质教育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应试教育对社会和学生发展与成长依然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巨大的升学竞争压力使社会、家庭及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关注最终的成绩或分数,因而忽视了身心健康发展、学习方法策略以及形成性评价等方面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或现实困境。

(三)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倡导与实际忽视并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其诗歌辞赋、书法绘画、舞蹈音乐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尤其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思想,至今仍对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生活观念和成长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成德的思想,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等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在实际教育之中,因为过度的功利化教育和应试教育取向冲淡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致使传统文化教育多数停留在了口头或口号之中,在很多场合实际处于被忽视状态。所以,在今天的基础教育中,传统的立德修身文化传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今后的教育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他们的心里中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中国文化永远留在心中。

(四)师资力量及道德品质的提升实效不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实现教育的载体,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责任和使命[8]。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渊博知识和强硬的专业能力,更要拥有良好的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良好素质和品德。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品德素质,并且应该深刻意识到自己职业角色的特殊性,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承担并履行好教书育人、培养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但是,实际生活之中,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师德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教师整体形象并不比以前高大。

基于上述基础教育现状和国际背景,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是我国在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背景下自身教育发展的必然诉求,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并逐渐改善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发展并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使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缺乏的、不健全的制度和体系更加完善,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适应未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及对人的全面回归,让学生做更好的自己。

三、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方向

在我国基础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工作上,可以借鉴全球教育改革经验,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为基点构建符合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一)围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构建核心素养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9]。所以,教育即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发展,构建核心素养应该以二者的发展为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10],因此,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框架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衡量标准。

核心素养是在未来社会中个人实现自我价值、适应社会挑战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的统一,是人所需要的关键的、重要的、必备的能力和品格,也是为适应全球教育改革的需要。国际上已有的核心素养研究均表明,未来的教育应该致力于如何更好地将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因此,一方面,人们要坚持以个体的发展为主,使其成为完整的人并作为核心素养研究的根本價值取向;另一方面,人们也要看到社会发展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挑战和要求。因而,在开发核心素养的时候要兼顾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二)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1]。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发展,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学会学习、科学精神、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12]。“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蕴含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基于问题或项目的活动方式,开展体验式的、合作的、探究的或建构式的学习。”[13]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目前全世界乃至我国关于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文件较多,但是对于教师核心素养的关注较少,包括教师是否具有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等偏远地区,教师是否具备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必备的能力和素质等。同时,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应该对其进行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其素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构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核心素养理念和“立德树人”的人才理念首先要用在教师身上,让教师成为专家、成为行为世范的典型,而后则可率先垂范。

(三)细化核心素养为不同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主体通过学习某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获取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简单来说,就是指某一学科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发展的,是部分与整体、特性和共性的关系。“只有明晰本学科在特定核心素养形成和提升上的教育意义,揭示学科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才能发现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14]换言之,“国民核心素养”是学科知识的盟友而不是敌人[15]。另一方面,还要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核心素养具体细化为不同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但各阶段之间要保持统整性和连贯性,使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我国教育部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宗名义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并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发展,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学会学习、科学精神、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16]。但是,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将核心素养细化为不同学段的学科素养,这需要我国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真正提出能够指导教师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指导性文本。

(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建构核心素养的精华

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优良的传统,其中,儒家文化中关于修身成德的价值观念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刻。德育,即道德教育,是指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品德的教育。众所周知,道德教育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学会如何做人做事的基础。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的思想和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内容与要求,建构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需要做到:第一,倡导“仁民爱物”精神,使学生爱人如己、心怀天下和奉献社会;第二,弘扬“孝亲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第三,重视人格修养,养成学生“重义轻利”和“诚信自律”的品格;第四,强化言行举止,使学生礼敬谦和、遵守规范、举止文明;第五,文化修养方面,重视学生的人文历史知识、求学治学方法和文字表达与创新能力[17]。

四、我国基础教育核心素养构建的实践策略

对于基础教育核心素养建构的落地问题,主要从课程体系建构、教师的核心素养建构理念与能力养成、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去进行实践探索。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一项巨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面思考课程系统内外部诸要素以及自身的实际教育情况。因此,需要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的“整体支配模式”,即在核心素养的规划和指导下,对关于课程发展的各方面、各要素进行自上而下的统筹规划。在这种基础上,核心素养被融入课程的各个方面并使学生全面发展,具备适应社会、终身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比如我国的台湾地区推行的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内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其实施途径就是“整体支配模式”。他们认为,核心素养是“一个人为适应现在生活及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基本的且共同的素养,其强调的不仅是关键的、重要的素养,更是共同的素养。”[18]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以“终身学习者”为培养目标的基于“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核心素养框架。现代课程体系包含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这四个重要的部分。基于我国基础教育核心素养课的程体系构建,一方面可以从这四方面综合考虑,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国际以及台湾地区的实践经验。

(二)教师的核心素养建构理念与能力养成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程体系及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和忠实执行者。因此,要把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真正落实到学校教育和教学中去,教师是其关键的转化者。近几年,国家层面也开始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比如“国培计划”的全面展开,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从2010年起由教育部、财政部全面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旨在进一步强化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19]。再比如说“强师工程”,以建设和发展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教师培训的积极重视以及强大的支持力度。但是,因为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在探索之中,一线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建构缺乏基本的理念、意识和能力,所以,今后一个阶段的教师培训工作应该通过大量的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和合作者培训等方式的集成运用,早日培养出一批懂得核心素养理念且具有一定核心素养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种子教师[20]。因为,构建基于我国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时,只有在教师认识并深入了解核心素养及其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真正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最终形成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和挑战以及终身学习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要品格,使其成为更为健全的人。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改革

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白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学是心灵的艺术,教育是人本教育,抓住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21]由此可见,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将传统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转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观念改革,教育者应该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DeSeCo项目中指出,核心素养着力解决的是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之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22]。而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的教学往往过于抽象,因此,建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实施体验式、交互式和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

核心素养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目前,我國的评价体系单一,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其优劣。因此,基于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的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从不同的方面、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和教师,使之体现核心素养所要强调的内涵价值。同时,评价方式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把“立德树人”摆在首要位置上去,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就会逐渐丧失他的精神根基。

基于我国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的建构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怎样建构具体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怎样将核心素养细化为不同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怎样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中去,怎样去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怎样将一整套的核心素养框架理论体系推行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为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和终身发展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建立坚实的基础,必将是今后关于核心素养实践和研究的重点,也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4][5][6][17]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13,16,17-18,114-121

[2]刘义民 核心素养课程教学改革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5):108-113

[3][18]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5(04):5-9

[7]袁贵仁素质教育新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

[8][9][1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8,5,118

[10]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09):4-7

[12][16]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13]杨向东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A].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9

[14]石欧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A].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3

[15]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02):5-9

[19]吴惟粤,李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培训课程[J].课程教学研究,2016(08):9-16

[20]孙刚成,曲歌乡村教师及学校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取向[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3):67-71

[2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皱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22]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29-32,73

(责任编辑:蒲应秋)

猜你喜欢

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