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认同向心力

2017-05-30田夏彪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向心力核心价值观统一

田夏彪

摘要:民族地区发展是综合的,且须要践行和谐健康之道,这离不开民族文化认同实践的自觉,通过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以形成民族文化认同自觉的向心力,确保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生态及社会成员生命的共生和合,其基础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认同自觉在内涵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文化认同自觉实践提供了内容、方法导向,实现其在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关系上的统一。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民族文化认同;向心力;统一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5-0001-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5.001

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认同,如何培育起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认同,这是当前建设和发展好民族地区所必须要予以重视的,缘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成员“中国梦”的实现,提出了纲领性的发展价值取向、规范、原则,可作为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和谐发展与否的标杆,尤其是当前民族地区不断加快物质经济增长步伐的进程中,惟有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相符合的发展之路,民族地区才能在围绕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升社会成员物质经济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促使其自然生态、卫生健康、社会治安、精神文明等的全面和谐发展。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非是铁板一块,其培育与践行既不是简化地进行字面的宣传记诵,也不是僵化地要让所有民族地区及社会成员变得一个样子,而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融合于民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让其构建起辩证统一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和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战略,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在生产生活中既重视自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又能夠站在整个中华民族和全球化时代视野来审视自我,汲取他者优点和时代精神来改进提升自我,从而凝聚、增强和发挥出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聪明才智,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成员“中国梦”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民族文化认同抽象与具体统一

民族文化认同的实质是要弄清“我是谁”,“我是谁”一方面内涵着“我”不同于“他者”的个性,以示其个体独立和特殊性,与“他者”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也暗含着“我”与“他者”的关系,“我”的存在离不开“他者”的参照,缺少了与“他者”的交往则“我”无法得以“出场”。所以,民族文化认同对于一个民族地区或社会发展而言,是对“自我”整体存在与发展的反思与定位,而不单纯地以抽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的客观化、实体性的具体文化内容为认同之对象和内容,这也是不少人所持有的对于文化认同的“偏见”,一言及文化认同就往往标举“自我文化”的唯一独特性,并佐之以各种实例为证;或将文化认同视同为各种文化项目,以列举的方式细数着文化的物件多寡;或将文化认同作“一分为二”的界定,陷入“认同什么,不认同什么”的刚性判断中。当然,这不是说此类观点或看法是错误的,但其存在的很大一个问题在于将民族文化认同“对象化”了,要么简缩了民族文化认同“我是谁”的整体性观照,要么放大了民族文化认同“我是谁”的独特性,要么误把民族文化认同“我是谁”推向与“他者”封闭隔阂的境地。因此,当前民族文化认同发展须要正本清源,认同“自我”不是“不思进取”,认同“他者”不是“盲从随流”,其实质在于民族文化发展须得认清自我、定位自我、发展提升自我,此乃是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要传承坚守,对于不合时宜的、非法的、不健康的文化内容要加以拒斥,对于“他者”文化要尊重理解,于优秀内容要虚心接纳吸收,对于时代精神则要不断汲取内化,对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而于“自我”则要自省慎独,不断通过学习来提升自我的发展水平。

基于此,当前民族文化认同要得以良性化运行,有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和对其加以积极培育,促使社会成员处理好“自我”与“他者”、“个体”与“全体”、“局部”与“整体”的发展关系,切实推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谐。那么,为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利于民族文化认同的良性发展呢?这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为民族文化认同发展在方向和内容上提供了路径依据,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一种价值取向、规范和原则,但无论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其都有着相对具体的内容指向,也即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们从价值目的、制度规范、道德原则等方面为民族文化认同发展提供了较为明晰的要求,使得民族文化发展具有着系统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而不仅仅是没有内容指向的抽象说辞。具体而言,民族文化认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的又好又快地发展,而所谓的又快又好则理应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均衡发展,包括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等系统和谐有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从三个“主体”层面分别对应的四个“内容”维度来对发展的价值取向、规范、原则进行了表达,为民族文化认同发展的具体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避免民族地区发展陷入单向度的泥淖之中[2]。总之,当前民族文化认同实践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融入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中,切实营造民族地区社会生产生活交往的法治和德治“共养”的有序性局面,实现物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民族特色”和“市场参与”的竞争力的同时,也要夯实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和结构供需的优化,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的保护治理等,如此民族文化认同才真正“鲜活”起来,从抽象走向具体,而不再停留于认识上的虚无化和实践上的片面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民族文化认同理论与实践统一

民族文化认同从其形式而言是“自然而然”的,民族地区社会成员往往在“日用而不知”的过程中选择、表达和践行着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也就是说民族文化认同是渐进累积的,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交往而积淀成主体的意识心理,并通过人们相对一贯稳定的文化行为来体现。从这一角度而言,民族文化认同更多是在“实践”中来完成的,它是社会民众在与外在环境交互过程中的现实行动,并对文化实践行动进行总结反思,对以往文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审视和厘清,从而在经验累积中将之升华为一种智慧结晶,而且这是一个持续性的、与时俱进的过程,也即民族文化认同须要不断地变化发展,只不过此为缓慢积淀之过程。当然,这一过程有着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解析的必要和可能,其一是从时间的流向来看,民族文化认同的发生与形成是有着“阶段性”的,随着社会成员与外界环境和“他者”交往实践在范围、内容上的拓展深入,在其遭遇到矛盾困境而引发自我“疑惑”的时候,认同问题逐渐萌生,并伴随矛盾问题的凸显,以及主体对其认知理解的明晰,从而探寻到相对稳定应对矛盾问题的反应系统,并以价值取向、思维心理、行动实践技术等方式内聚在社会成员身心之中,无疑这是民族文化认同实践的历时和动态性特征体现;其二是从量质的“散聚”和“变化”来看,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与成熟是有着“累积性”的,这已然在民族文化认同实践的历时和动态性特征中有所反映,也即随着时间或历史的铺陈积淀,填充民族文化认同实践的内容逐渐呈现出由“零散”走向“聚集”,再由“聚集”走向“浓缩”的倾向,从而生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典型文化内容,并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彰显自我文化个性;其三是从主体的“个”“多”关系来看,民族文化认同的发挥与运行是有着“张力性”,也即民族文化认同面向于整个社会,要促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整体水平的转变提升,同时民族文化认同感受者或承受者是一个个具体的社会成员,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民族文化认同是建立在社会成员个体身上的,深获民心支持的文化发展才是认同得以确立和稳定的基础。概言之,民族文化认同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是社会主体在文化发展实践过程中遭遇困境、探求原因、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后续的文化建设发展实践行动来加以检验修正,最终形成有关民族文化建设发展定位的智慧结晶,其核心则为民族文化之个性或精神。

与此相应,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的培育和践行,正是对民族文化认同形成、发展、成熟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统一性的“诠释”,诸如以个人层面的敬业、诚信、友善价值为例,敬业、诚信、友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常态要求,既是对社会主体在处理各种矛盾问题时所应持有的行为实践规范,也是社会成员在面对自我生命时所应持守的内心自律要求,它们是体现人之为人的生命生活存在状态。再如,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成员相互交往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违背这一规范必然造成对他人利益、权益的伤害,同时从“己”的角度而言,它也是个体人性的一种反映,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内在价值意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统一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避免了理论脱离生活实践,以及生活实践缺乏理论指导,以致造成个体身心分离、社会秩序混乱的局面,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则能够注重凸显社会成员外在行为和内在品质的一致性,通过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规范、原则融入民族地区和社会成员生产生活发展之中,既从理论层面为社会成员指明了什么样的社会和生活是美好的,也从实践层面为社会成员指明了发展内容[3]。概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规范和原则,但其有着很强的实践指导性,能为民族文化认同发展提供明确的可操作性内容导向,从物质经济的富裕、社会交往的法治有序、生命生活的健康和谐、财富资源分配及社会保障的公平正义、公共生活参与的民主自由等方面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兼顾了民族文化认同在理论上“是什么”和实践上“做什么”的统一,对其的积极培育和践行是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民族文化认同传统与现代统一

民族文化认同具有着动态性,其发展过程、内容、形式等因时代的变化而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也即民族文化认同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特点,也是特定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于民族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惟有民族文化发展因时而动,因“时”因“地”将自我引向更好的境地,以让社会成员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文化生活。因此,民族文化认同的活力在于随着“时空”环境之转移而适时地加以变化,而所谓的变化则意味着民族文化发展得真正实现人们常说的继承与创新,积极处理好其与外界环境之间适应与调节的矛盾关系,“适应”是指社会成员对以往和当下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与现实经验的认知了解,且对其怀有积极的情感信仰,并在行为实践中将其内化自我生命能力,它们是社会成员参与本民族文化生活所必须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经验,这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经验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对接相融,没有这样的文化经验传承,则社会发展无以为继而陷入历史虚无状态;“调节”则是面向未来的,社会成员要在既有现实文化生活经验基础上创造更美好幸福的生活,须要人们正视现实发展的矛盾问题,并积极参与到对其的改革建设当中,而这一过程无疑会面临困难阵痛或挫折失败,但社会主体须得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不斷改造和改组文化经验结构,以取得与外界环境之间新的平衡关系,从而使得民族文化认同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形成连贯延续性,实现民族文化发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统一。概言之,民族文化认同有着深厚的历史属性,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处理好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统一问题,一方面民族地区要将历史传统进行梳理与厘清,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精神得以绵延,而这本身即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要对时代精神加以学习内化吸收,把诸如法治、民主等现代价值融入进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

民族文化认同要立足于现实,其发展要将传统与未来两个维度有效串接起来,以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入进社会成员生产生活之中。因此,当前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发展,须要在民族地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它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怎样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关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方向和内容。比如,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原则是做人做事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方法,这是不同时期的人们为了能够可持续地进行人际交往和生产实践所必须要遵循的,它具有着超时空性特征,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们要在各行各业里获得成功或取得业绩离不开对工作的用心用情,建立起相互扶持信赖与合作关系,并通过勤奋踏实的努力付出来获得回报。又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虽说是当下和未来社会发展人们所积极追求的价值规范,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角度而言,这些价值是社会主体所一直追求的,并将继续随着社会发展而被人们所不断去争取和创建,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这是因为人类作为有意识思维的能动主体,其能把自身生命生活作为反思的对象,会从人性“自利”的角度去探寻有益于自我生命生活质量水平提升的方式方法等。再者,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国家发展层面价值取向,则是人类历史发展经验的凝缩提炼,它内涵着对以往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物质经济匮乏、生活贫困、战争灾难,以及当前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主体关系、财富资源分配、医疗教育等种种问题的反思,它将一个国家、社会、主体发展置于历史长河中来定位,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前民族文化认同指明和提出了历史发展方向,并使得民族地区发展在接续传统和走向现代的关系统一上有着明确具体的价值取向、规范和原则。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民族文化认同物质与精神统一

民族文化认同是生命化的,它涉及到社会主体对文化发展的建构过程,其中包含着人们对周遭环境关系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发生,于是才有了自我所认同之文化创生。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可以从什么是文化的回答谈起?文化是不同于自然的,言及文化必然与人相关,凡为人之生命生活实践活动及产品皆属于广义上的文化,其为人类生命力的表现,何以见得?首先,人类生命要承受来自于外界环境刺激的挑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形成对外界环境刺激的相对稳定的反应系统,这些反应系统是为了满足人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能够生存绵续发展而发挥作用的,此乃是由外向内的文化生成过程。其次,文化除了由外向内的生成过程之外,也有着由内向外的个性化特征,这主要体现了文化生成的殊异化,原因在于不同民族、地域下的社会主体由于遭遇的外界刺激差异而会有着不同的反应方式,久而久之积习成自我的独特文化个性,即使遇到相同的环境刺激也会因社会主体稳定的价值意识和思维心理而相互之间会存在着有区别的反应。换言之,文化是人类生命的组成部分和存在方式,文化认同即是对人类生命的存在状态进行的审思,具体包括对文化传统的清醒认识,能理性反思文化结构系统中的不良成分,既敢于正视也能自律反省,而于优秀文化传统则会将之铭记于心,把其作为民族精神而代代相传,不会因物质经济和现代技术发达而将之视为远离或与现时代不入流的旧东西,而是在这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精神来提升自我文化发展水平,如此才是文化发展之正道。总之,文化发展是渐进式、继承式的,所谓的文化发展之“传统与现代”并非是泾渭分明的或是相互对抗的,这其实是个常识之理,毕竟文化是“活”在当下之传统和面向未来之现代的“结合”,但绝非是可以脱离于当下的纯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界别,如此则已经将作为人类生命存在状态之文化加以割裂,割裂为以物质形态呈现的所谓传统文化产品和现代文化产品,而这显然将文化主体生命剥离为单纯的物质性存在,而没有看到文化的精魂是内聚在主体精神生命之中的,由一个个内聚了优秀传统文化品质的社会主体来构筑起民族文化精神,此民族文化精神则不会随着物质经济条件的改变而过时,反而因内化了民族文化精神之社会主体会与时俱进地协调好与周遭环境之间的关系平衡,适时地推动民族文化的更新发展。总之,民族文化认同是生命化的,其注重文化发展中主体生命的和谐存在,强调主体在建设发展民族文化上要兼顾物质与精神统一,不能陷溺于物质经济之传统与现代之别,而忽略了内聚于主体身上的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人格品质。

然而,当前民族文化认同实践在“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特别是民族地区乡村建设发展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有着将文化传统抛弃之倾向,许多蕴含着人性真善美的传统文化内容不断消逝,追求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物质产品及其享受成为人们的动力和目的,而关于生命自身的圆融及民族文化精神的绵续性却并未受其重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发展中日益滋生出诸如土水气质量恶化、攀比奢侈流行、社会心理戾气深重等伴随着物质经济现代化发展而引致的种种问题。当然,这不能将板子打在所谓社会发展之“传统”和“现代”身上,而是作为社会主体身心或精神心理出了问题,才有引发文化发展表现上的异化走向。基于此,当前民族文化认同发展势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文化认同方法论来加以培育,以确保民族地区发展在物质与精神上的统一性,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对发展作出了定位设计,把发展的目的、结果、方法等融合在了一起,兼顾了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协调统一,比如国家層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中富强是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社会成员之奋斗目标,但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各行各业、各个民族的聪明才智的发挥,要积极依靠全民的力量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个充分发挥民主的过程。同时,富强之奋斗目标实现,须得与国家发展的可持续相统一,确保国家竞争的综合实力提升,集政治、经济、文化上发展上的发达、文明、和谐来确保发展成果的公平正义,从而让社会成员自我人生出彩之中国梦得以真正实现[5]。概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前民族文化认同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方法路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内容从目标、过程、方法、结果上统一发展的物质性与精神性之融合关系,民族地区积极培育、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化认同自觉之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邓玉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征多民族的价值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9-17(008)

[2]方广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62-164

[3]钟永圣传承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2-3

[4]徐伟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106:159-162

[5]吴晓娟,郭艳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20115(5):33

(责任编辑:蒲应秋)

猜你喜欢

向心力核心价值观统一
马向明:双“星”交汇,打造湾区最强向心力!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为谱写新篇章提供强大“向心力”——党的十九大以来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
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
向心力来源分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