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庄稼”与“种蟠桃”

2017-05-30王厚明

雷锋 2017年7期
关键词:王母娘娘蟠桃齐桓公

王厚明

和兄弟单位同事交流工作,都感到基层贵在打基础,干些实实在在的事,对当前一些“改头换面”“华而不实”的活动和现象颇为反感,同事的一句“这就是让我们不种庄稼种蟠桃嘛!”倒是非常形象。

的确,在事业这块沃土上,“种蟠桃”有时会比“种庄稼”更吃香受用。因为,“蟠桃”是可以献给高高在上的“王母娘娘”博取欢心的,原本就不是给普通群众享用的。“种庄稼”尽管能解百姓之饥,但远不能和“高大上”的“蟠桃”相比,自然入不了“王母娘娘”之流的“法眼”。所以,“种蟠桃”何乐而不为之?

一些人为投上所好,一有重要指示,则挖空心思琢磨着如何有看点、出特色,以此献上政绩“蟠桃”,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唯上媚上之舉。只是令人诧异的是,早已被定性并反复批判的形式主义,如何能根深蒂固,又大行其道呢?不难发现,根本在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风气导向使然。这一点,作为上级党委和领导尤应反思。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齐桓公“好服紫”,但有着对国人尽服紫而“深为患之”的自知之明,终成春秋五霸之首;而楚灵王“好细腰”,却因穷奢极欲、喜好虚华成了同时代有名的昏暴之君。今天,不少领导干部都在扮演齐桓公和楚灵王的角色,给基层频频传递错误信号和导向,这无异于鼓励“一国尽服紫”的“种蟠桃”之举,其结果只会是“宫中多饿人”的尴尬。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形式主义空耗资源、折损公信力,而不办实事,老百姓的信任感就会降低。他深有感慨地说,“我当了7年农民,最大体会就是老百姓看干部就看实在不实在,老百姓就怕空洞无物、不干实事。”一番话道出了“不种庄稼种蟠桃”的根源之所在。

基层犹如关系社稷民生的庄稼地,种多了形式主义的“蟠桃”,有百害而无一益。“种庄稼”虽不起眼,可能也并不挣钱,产的却是强身健体的五谷杂粮,不如蟠桃好看但更利于民生。为官主政的“关键少数”们,不妨扪心自问自察一下,有没有鼓励过“种蟠桃”,又曾收下几个“蟠桃”?

猜你喜欢

王母娘娘蟠桃齐桓公
今夜的天池
智取蟠桃
王母娘娘的烦心事
巧数蟠桃
《牛郎织女》教学实录及分析
大蟠桃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善待意外
齐桓公:交际中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