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及其就业质量提升对策

2017-05-29刘轩吴兆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34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培训需求就业质量

刘轩+吴兆明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对62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就业质量现状及职业技能培训需求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无职业技能证书在就业质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质量的工作稳定性、劳动保障维度是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主要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培训体系、满足多样性培训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以及完善就业服务功能、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等建议。

关键词 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型城镇化;职业技能培训;培训需求;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4-0052-05

新型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城镇进程中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城市的大规模转移,而农村转移劳动力也成为当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而稳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就业质量才能保障外出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推动外出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1]。但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缺乏就业技能,就业能力较弱[2],这也导致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2009-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当前农民工就业质量总体偏低,就业质量有待提升。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基本认同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国内学者罗仁福等也指出教育不仅决定农村劳动力能否获得非农就业机会,而且也会决定农村转移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稳定性[3]。因此,把握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一)数据来源

2015年7月至11月期间,课题组在江苏苏州、无錫、常州、镇江等地区的职业培训中心、工会、妇联、定点培训机构等组织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班上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由课题组成员专人负责,问卷完成后集体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29份,回收率为91.12%,其中有效问卷625份,有效回收率为85.87%。调查问卷采用自编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调查问卷”,问卷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就业行业等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就业质量现状、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职业技能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题型,多选题为限选两项。

(二)样本分析

在被调查的625名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学员中,婚姻状况:未婚39人(6.24%),已婚564人(90.24%),离异22人(3.52%);年龄状况: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52岁,平均年龄36.66岁;受教育程度及行业分布,见表1。

二、实证结果分析

鉴于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及其与就业质量的关系。

(一)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及与就业质量的关系

在所调查的625名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学员中,有211人(33.76%)表示曾经参加过类似的职业技能培训,为了更好地了解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对这211人的职业技能培训经历做了进一步分析:从培训组织方来看,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占23.70%(50人次),企业组织的培训占51.18%(108人次),职业院校组织的培训占56.87%(120人次)。从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来看,211人次(100%)表示培训内容为上岗技能培训,108人次(51.18%)表示是在岗技能提升培训,70人次(33.17%)表示是生产安全、法律等引导性培训。从培训费用来看,由学员承担部分培训费用的占到37.91% (80人次),由政府出资的占到7.58%(16人次),公益组织出资占到23.22%(49人次),工作单位出资占到38.39%(81人次)。从培训效果来看,有158人(74.88%)认为培训有效果,而有53人(25.12%)认为培训没有太大帮助。从培训满意度来看,14人(6.64%)表示对培训不满意,有83人(39.33%)表示一般,有114人(54.03%)表示对培训满意。总体而言,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良好,得到了学员的广泛认可,但政府对于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和资源投入不足,还有待加强,行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

另外,所调查的625名培训学员中,有240人(38.34%)表示自己有“一技之长”。其中,有140人(58.30%)表示自己的职业技能是通过培训获得,100人(41.70%)表示是通过自学或者在工作中向有经验者学习获得。被调查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有219人表示有劳动部门所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占所有被调查者的34.98%。

工资收入、就业满意度、劳动保障和工作稳定性是用来衡量农民工就业质量水平的主要指标[4],在就业质量的工资收入方面,68.8%的人表示年薪在3万元以下,有26.8%的人年薪在3~5万间,有4.4 %的人表示年薪在5万元以上;工作稳定性方面,23.6%人认为自己的工作不稳定,有48.4%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稳定性一般,有28%人认为自己的工作稳定;在就业满意度方面,有24.1%人对自己当前的就业不满意,有60.1%的就业满意度一般,有15.8%人对自己当前的就业表示满意;在劳动保障方面,有3.1%的人表示没有保险,有39.8%的人表示有三险,而有三种以上社会保险的人占到57.1%。总体来说,农村转移劳动力目前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就业质量整体水平偏低,见图1。

为了揭示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卡方检验进一步考察职业技能证书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有职业技能证书的人在就业质量的工资收入、就业稳定性、就业满意度以及劳动保障等维度都显著优于没有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统计结果见表2。

(二)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分析

只有把握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才能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所调查的625名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学员中,有539人(86.24%)有职业培训的需求,表示愿意参加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有86人(13.76%)则表示并非自愿参加该类培训。在影响职业技能培训意愿的因素中,有302人(48.32%)表示培训费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有51人(8.16%)表示培训效果是影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意愿的因素,而另外有157人(25.12%)表示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培训地点选择上,有324人(51.84%)表示应选择在就业城市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有245人(39.2%)表示培训地点可以选择在邻近乡镇。在培训时间上,有289人(46.24%)表示能够接受的培训时间是10天以内,有144 人(23.04%)表示能够接受的培训时间是20天以内,有 89人(14.24%)表示能够接受的培训时间是1个月,只有48人(7.68%)表示能接受1个月以上的培训。在培训机构是否应该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上,有506人表示希望培训机构能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在培训方式上,有 450人次(72%)偏向于面对面的讲授,有392人次(62.72%)偏向于现场实习,有101人次(16.16%)希望可以采用网络、多媒体等方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费用方面,有391人(62.56%)愿意自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培训如果需要自费,有576人(92.16%)表示可以接受的培训费用为 1000元以内, 40人(6.4%)表示可以接受的培训费用为 1000元以上,只有9人(1.44%)表示可以接受2000元以上的培训费用。

(三)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logistic回归模型

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国内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黄德林等调查发现,年龄、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工资水平、耕地数量对职业技能培训意愿有显著影响[5];吴兆明等的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家庭纯收入、工种职位、培训成本、培训对预期收入的影响、城镇化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素养要求等六个因素对其职业能力培训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6]。本研究所调查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有539人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而另外86人为非自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本研究除了家庭特征、个体人口学特征和职业技能培训情况等因素外,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以及当前就业质量的好坏也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培训意愿和需求。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需求为“自愿”和“非自愿”的二分变量,因此可以通过建立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logistic回归模型来进一步考察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口学变量、职业技能状况以及工作稳定性、工资收入、就业满意度、劳动保障等就业质量因素对于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影响,Logistic回归模型的函数形式为:

Pi=F(α+∑nj=1βiXij) (1)

在式(1)中,Pi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概率,α为常数项,Xij为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i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意愿的第j个影响因素,n表示影响因素的数量,βi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

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通常将事件发生的概率与未发生的概率比值P/(1-P)称为odds比值,此处odds表示为“有培训需求”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概率与“无培训需求”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概率之比。通过对odds取对数进行Logit变换,得到logistic回归模型的函数形式为:

Logit(P)=ln()=α+β1X1+β2X2+β3X3+…+βiXi=α+ ∑βiXi (2)

在式(2)中,P为有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概率,1-P为无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概率,X1,X2,X3,…,Xi为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在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前,先对各自变量进行了共线性检验(Colinearity Test),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之间共线性问题不显著,说明可以进行后续检验,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统计结果见表3。

统计结果显示,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质量中的工作稳定性、劳动保障维度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工作稳定性、劳动保障、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具体表现为女性和低学历者更愿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劳动保障和工作稳定性欠佳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对于职业技能培训有着更为强烈的意愿和需求。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总体而言,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良好、满意度较高,但是政府在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和资源投入上明显不足,行业协会以及社会性培训机构的参与度不高,仍需积极引导;除职业技能培训外,自学以及向有经验者学习也是农村转移劳动力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的有效路径;另外,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水平总体偏低,是否拥有职业技能证书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具有显著影响。

在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方面,培训费用是培训学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所关注的首要问题,绝大部分学员还是愿意接受1000元以内的自费培训;在培训时间和地点选择上,培训学员更倾向于就近接受20天以内的中短期培训;除传统的培训方式外,网络、多媒体教学也逐渐被一部分学员所接受;最后,希望培训机构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是绝大部分培训学员的重要诉求。

职业技能会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质量,而就业质量,尤其是就业稳定性和劳动保障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及需求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除此之外,性別和受教育程度也对个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意愿有重要的影响。

(二)对策与建议

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多元培训体系

目前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培训需求巨大,政府的培训经费、培训资源却十分有限,单单依靠政府来组织和承担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还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个人在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时更为关注培训费用问题,对于需要自己承担高额培训费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有必要引导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首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多元培训投入机制。充分挖掘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产业龙头企业等单位的作用,成立地方性的综合协调机构,统筹安排技能培训项目和培训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积极鼓励和引导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及中介机构等参与培训,支持企业、社会专业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志愿者承担培训工作,实现社会广泛参与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生动局面,例如上海的“农之梦”青年公益服務社就是聘请广大高校教师和政府工作人员作为培训导师,为在上海的外地务工人员开展法律、财务、心理等方面的讲座,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其次,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资源常处于割裂状态,各部门间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不能够集中资源进行项目运作[7],这就导致有些农村转移劳动力多次参加内容有交叉重复的职业培训,而有些则缺少参加职业培训的机会,使得培训资源不能高效利用,造成资源的重复浪费。所以应当建立政府各培训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根据当地的产业特点,各单位协商制定职业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减少培训资源的重复浪费,实现培训经费的有效利用,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 创新职业技能培训和提升模式,实现与职业培训需求的统一

调查结果显示,除了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等传统培训方式之外,网络学习、远程学习方式也逐渐获得广大学员的认可和欢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途径也随之增多,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能够打破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的限制,可以有效解决培训师资、经费不足等问题。所以,为了满足农村转移劳动力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应加强和改进传统的授课方式,并结合互联网新技术、新方法,实现与农村专业劳动力培训需求的有效统一。一是提升培训效果,构建“培训+参观+实习”三位一体的职业培训模式。传统的理论化教学往往不利于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更不利于职业技能的掌握,因此必须要加强职业培训的实训和实践环节,第一步先安排学员在培训教学基地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在参观、示范基地,生产一线,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了解运行、操作等实际问题,最后在技能实训基地进行具体实践,帮助学员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培训效果。二是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打破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的限制,可以保证学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实现在线答疑,在线指导,提高学员间以及学员和老师间的互动交流,更好地满足广大学员的培训需求。三是鼓励学员进行自学和“做中学”,丰富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路径。调查结果表明,自学和向有经验者学习也是个体提升技能水平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应当鼓励学员进行主动学习和自我提升,并且在工作中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通过建立“导师制”或者“传、帮、带”制度,让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高技能水平的老员工成为“导师”,为个体提供技术帮助和现场指导,提高个体的职业技能水平。

3.建立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

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Logisitc回归模型表明,文化水平不高、就业质量较低是广大农村转移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动因,因此职业技能培训必须能够促进个体就业,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在所调查的学员中,有80.96%的人希望培训机构能够提供就业服务,目前培训机构在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培训机构的服务功能相对比较单一,需要建立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与就业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实现培训和就业服务的有机结合,提供职业测评、就业指导、职业技能考证等服务。一是做好学员的职业测评等服务工作。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对学员进行职业测评,一方面可以帮助培训机构了解学员的职业能力、职业性格以及职业技能现状,有利于开展针对性培训,另一方面测评数据可以作为后期就业指导的重要依据,培训后的测评则可以用于监测培训效果,为培训工作的改进提供重要参考。二是实现技能培训与技能考证的有效对接,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无职业技能证书人员,有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质量更好,因此要实现培训内容与职业技能考证的无缝对接,职业技能培训可以适当增加考证内容,帮助学员考取职业技能考级证书,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实用性。三是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在培训后可以为学员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推荐服务和就业指导服务等,帮助学员掌握找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以保证学员在培训和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后能够成功就业或者再就业。

参 考 文 献

[1]明娟,王明亮.工作转换能否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J].中国软科学,2015(12):49-62.

[2]刘万霞.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基于对全国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3(5):64-75.

[3]罗仁福,张林秀,Scott Rozelle.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变迁及面临的挑战[J].农业经济问题,2011(9):18-24.

[4]钱芳,陈东有,周小刚.农民工就业质量测算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3(9):189-192.

[5]黄德林,陈永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意愿及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武汉市、厦门市、沧州市的实证调查[J].中国软科学,2014(3):68-75.

[6]吴兆明,郑爱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意愿实证研究[J].成人教育,2016(1):30-35.

[7]郑爱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现状及提升策略——基于江苏省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3(25):69-74.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培训培训需求就业质量
加强失业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教师参与酒店培训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小学科学国培计划(2015)县级教师培训团队“送教下乡”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加强培训供给侧改革,提高有效培训供给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基于公共管理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探讨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