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给侧改革视阈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三个维度

2017-05-29杨青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34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

杨青

摘 要 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前进方向,其成功实践需要在“供给侧”分层次、把握重点、精准施策推进改革。宏观上要处理好人本与创新、质量与效益和结构与要素三个关系;中观上要把握好职业教育氛围的营造和师徒文化的倡导、法制保障的完善和运行机制的有效、师傅队伍的卓越和资金保障的充分三个方面;微观上要解决好专业或项目选择的有限性、合作协议和学徒合同的规范性、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互通性三个重点。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供给侧改革;三个维度;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4-0041-06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呈现出“三期叠加”的特征,即师资队伍、办学经费和相关职业教育法规政策等办学资源保障不足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调整阵痛期和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型期。2015年11月,为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破解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与风险,党中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理念,该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社会其他领域,职业教育作为担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需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现代学徒制作为近几年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尽管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也明确一批涵盖职业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165家首批试点单位先行先试,但成效并不显著。鉴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主要是在刺激需求,所以更需要转变观念,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当下主要以“供给侧”改革的思维,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

一、宏观上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人本与创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供给侧改革的源动力。

1.以人为本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人的活动,受教育者是教育主体,而不能仅被作为教育对象或客体来看待。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其担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因为人的个体差异和社会、产业需求等不同,以人为本的属性应作为其出发点。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制度、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应充分考虑学生或学徒的个性差异,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贯穿于现代学徒制理论探究和实践摸索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有利于人的发展应作为评判其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

2.创新驱动

创新发展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钥匙、是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在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阶段,其发展应从“资源驱动”转为“知识驱动”和“创新驱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理论与实践需要创新。一是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学徒制作为一种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如专业的选择、师傅的地位、纯朴的民风和学徒的职业预期等。二是创新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西方发达国家都把现代学徒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无论德国“双元制”、英国“学徒等级制”,还是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美国“合作教育”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我国的行业企业要有德国企业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应借鉴英国政府经验,积极主动推进现代学徒制,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划分学徒等级,推进职业资格与学历证书的互通;要学习澳大利亚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标准体系和绩效拨款制度;要学习美国职业教育的每一步改进都是法律先行、制度先行等等。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要在内涵上下功夫。三是创新要抓住重点。创新要善于抓住重点,针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目前的境况,主要应在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方面着手,具体来讲,如在方法上,国家层面成立现代学徒制培训指导中心,关注现代学徒制推进的人的元素、物的元素,遵循路径依赖规律,顶层设计与碎片化改革并举,学徒制改革的本土化、区域化与多样化发展,在环境上主要关注制度环境和各种氛围的营造等[1]。

(二)质量和效益

从经济角度,质量和效率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素,是目标和要求。但从教育角度,更应强调效益。效率与效益是有区别的,效率更多是侧重于数量和速度上的要求和进步,但效益不仅强调数量,更多地还关注投入与产出比、文化上的认同和社会的认可等综合因素。

1.做好四则运算

国家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初衷很明确,即通过现代学徒制改革,提高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学徒)的内涵质量、经济社会和办学效益。如何在供给侧做好围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改革,关键在于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其一,在国家和地方法规和政策、师资(师傅)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内涵建设等方面做“加法”。其二,充分分析现代学徒制推行的内外部条件,在专业选择、试点学校和试点区域、行业等方面要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明确:现代学徒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专业、职业学校、行业和区域,必要时做“减法”,不能“一哄而上”。就目前情势,在专业上坚持做精做专做优做强,在项目选择上突出核心项目,推动优势聚集。其三,要通过试点,总结现代学徒制存在的不足和成功经验,找出病灶、精准施策;要善于发现典型人物、事例,总结提升、宣传推广,发挥“倍增”和示范效应,即实现“乘法”效应。其四,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创新理念和具体做法,坚决去除阻碍现代学徒制推进的要素和方面,特別是一些陈腐的观念、过时的制度和一些僵化的做法。

2.科学考核评价

做好一件事需要有先进的理念、有效的制度、规范的程序、务实的实施和科学的考核评价,特别是在考核评价层面,要发挥好导向、激励和保障作用。要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绩效考核体系,具体来讲,学校应对试点专业实施过程中的考核项目进行细化,强化改革过程中的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企业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等系数的评估和考核[2];行业企业需要在标准、信息、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具体规章的衔接等方面给予对接;政府更要在法规政策保障、社会氛围营造、经费支持,特别是办学自主权的释放等方面精准发力。

(三)结构与要素

结构与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抓手,其完整性及变动是事物发展重要诱因,相对于结构来说,要素更微观、具体。

1.结构优化

唯物辩证法有质变和量变规律,其中,量变主要表现在数量的增减和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数量的增减是显性,是可量化的,是要付出一定成本,但同时也是有限的;而结构是指组成整体的各部分或要素的搭配和安排,组成部分或要素可以有不同的排列组合,不同的排列组合产生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供给侧改革有一个核心观点:推动全要素改革。现代学徒制要得以有效推进,从宏观上要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中观上要对接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和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在微观上要关注现代学徒制推进的外在环境和制度要素,以及内在的人、财、物要素。正如姜大源所云,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要有“跨界”的思维,现代学徒制被誉为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办学理念的有效形式,当下主要在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主体、标准和管理方面进行结构性调整,即扩大主体结构的内涵与外延,把具备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条件的企业纳入体系,赋予“教育企业”资格,实现双主体推进;在标准结构方面,构建国家统一资格框架,以实现育人的职业教育制度与用人的劳动就业制度的整合与融通;在管理评判结构方面,建立国家级现代学徒制管理评判机构,以确保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对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投入、监控等诸方面的统整与协调,引入第三方评价,切实实现“管、办、评”分离。

2.要素改革

供给侧改革强调全要素改革。现代学徒制主要要在主体要素、外部环境要素和内部支撑要素方面进行全要素调整和改革。其一,关于主体要素的调整和改革。现代学徒制的参与主体涉及到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教师(师傅)、学生(学徒)等关键要素。政府要在权力边界的谦抑性和各种保障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职业学校要在提升自身内涵、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行业企业要在提供标准的有效性、信息的及时性和参与现代学徒制改革的主动性等方面重点施力;教师(师傅)要在实践能力、教学能力提升和相互协同上加强;学生(学徒)要在摈弃错误观念、角色认同、行为服从和吃苦耐劳上努力。其二,关于外部环境要素的调整和改革。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土壤,包括匹配的经济、文化、制度等外部环境。职业教育必须顺应产业发展需要,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现代学徒制专业的选取、试点学校的确定等需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水平;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和具有人文意味的概念,在现代学徒制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相关主体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有师徒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相关的舆论储备;制度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保障,特别是政府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以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整体环境等需要给予充分的考量和可操作性的举措。其三,关于内部支撑要素的调整和改革。现代学徒制要取得成功,对相关内部支撑要素的调整和改革至关重要。首先,人的要素,师资(师傅)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校长(董事长、总经理)的管理水平和重视程度;其次,相关现代学徒制实体要素的调整和改革,如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徒计划的制定与对接,职业学校和企业教学内容的衔接、相關管理措施的配套、相关评价的实施等;再次,相关现代学徒制职业学校和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整合,相关配套制度、经费的安排等。

二、中观上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氛围的营造和师徒文化的倡导

职业教育一般被认为是“次等教育”,是“落榜生教育”,是学生“无耐的选择”。要想扭转此局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增强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的同时,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倡导师徒文化非常重要。

1.开展主题活动,持之以恒宣传

大力提倡“崇尚技术、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价值观,要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形成立体化、体系化的大宣传格局:政府层面,开展诸如“职业教育活动周”等类似主题活动,丰富内涵,主题突出,大力宣传现代学徒制试点、“大国工匠”等典型案例;行业企业层面,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良好的企业公民文化,企业把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当作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行业要切实发挥好企业与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学校层面,把现代学徒制作为改革试点,给予“特区”待遇,精准施策,典型示范,特别是在专业(项目)的选取、相关平台的构建,尤其是师资队伍和学生(学徒)的遴选上要严格标准、宁缺毋滥。

2.倡导师徒文化,改善师徒关系

充分考虑学徒制的发展史,根据本土国情,充分挖掘中国历史丰富的师徒文化内涵,师徒之间关系亲密,私人关系与社会关系兼而有之的性质,使现代学徒制师徒之间的关系成为近代劳动用工与管理制度下的进步式师徒关系,责权利更加明确的理性化师徒关系,促使师徒关系更加归于自然,迈向理想化,使师徒制成为职业准备、就业过渡或者谋生准备的一种较佳选择[3]。

3.现代学徒制入“法”

完善立法,有法可依,是法治的基础与前提。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立法相对落后,许多教育问题的处理缺乏法律依据。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六修五立”的教育立法计划: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修订《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考试法》《学校法》《终身学习法》《学前教育法》《家庭教育法》等法律。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则提出“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对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法治保障提出明确要求。我国《职业教育法》颁行于1996年,至今已20周年。2015年12月,随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修改,被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的《职业教育法》正在紧锣密鼓地按程序进行修改,即将正式出台。该法不仅要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而且要出台相关可操作规定向职业教育倾斜,加强校企合作、明确各参与主体包括师徒权责,使现代学徒制正式入“法”。使尊重职业教育的氛围和师徒文化的倡导有法可依。

(二)法制保障的完善和运行机制的有效

法制保障完善和运行机制有效是现代学徒制成功实践的关键。现代学徒制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既有学徒制体系内部的问题,也有学徒制体系外部的问题,因此,除了上述核心要素改革之外,还需要从制度供给方面提供保障支持[4]。

1.法规制度体系严整

供给侧改革主要是要素供给与制度供给的改革。要素供给主要有:有关现代学徒制有效实施的支撑要素,如人财物、法律制度和氛围文化等,以及关键要素,如培养标准、程序和考核等,在这些要素中,法律制度最为关键,是核心。其一,总体目标:要“横向”法律规范“到边”,实现要素“全覆盖”,同时在各种位阶、效力等级的法规体系“纵向”要“到底”,各层级法律法规要相互呼应,形成一个纵横交错、体系严密完整的法规体系。其二,具体要求:包括政府责任、行业地位、师资队伍、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法律责任和相关标准等有关现代学徒制有效实施的支撑要素和关键要素等要完善。实践表明,当下我国现代学徒制推行存在的诸多障碍都源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基于中国目前的法律现状,主要在《劳动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条文中缺少关于学徒制法律地位、学徒合法身份与基本权益、校企双方责权利等重要事项的明确规定。也就是说,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经济、劳动等领域修改和充实完善现有法律,形成一个基本的法律框架。

2.配套政策细化落实

由于立法需要一定程序,加之法本身的局限性等原因,有关现代学徒制推进的各项配套政策需进一步落实。一是允许高职院校直接从企业在职员工中招生的相关制度,职业学校招生打破户籍限制。二是放宽市场准入,明确培养企业的资质标准及其进入现代学徒制的认定程序。三是校企双方共同构建和实施学徒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四是关于学徒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和在合作企业就业的指导性规定[5]。此外,在就业和人才招聘上,给予职业学校学生同等待遇,消除就业歧视。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等。

3.运行机制协同有效

法规体系的完善及政策的细化落实,还需要有效的运行机制。首先,现代学徒制相关各方要相互协作、协同创新。如创新现代学徒制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统筹管理,建立和强化联席会议机制,落实各部门职责,完善政府统筹、分口管理、协调发展的现代学徒制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以开展好现代学徒制为出发点,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职代会制度等学校内部治理制度,提升职业院校治理能力。建立健全以契约为基础的、责权利分明的有利于现代学徒制发展的体系[6]。其次,把法律和制度的规定具体化、本土化,并付诸实施,使有关现代学徒制的动力机制强劲、整合机制有力、激励机制有效、控制机制规范和保障机制全面且协同有效。

(三)师傅队伍的卓越和资金保障的充分

一般来说,影响事物发展不外乎两个要素:一个是“人”;另一个是“物”,并且两者相互着力,促进或制约着发展。教育的核心是解决“人的素质”问题,但必须以“物”作为基础,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7]。

1.师傅队伍建设的着力点

师傅队伍建设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保证,所谓“现代师傅”指既掌握前沿专业理论知识和学说,又有现代育人理念和经验,加上熟练的岗位专业技能的职业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师傅[8]。对于职业院校教师,重点是加强对行业动态、标准的了解和把握,尤其是企业的锻炼和岗位市场技能的锻炼;对于行业企业师傅,要重点加强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的培训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把握。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要加强交流,增进了解,要有建立职业共同体的胸怀。企业要制定并严格师傅标准,落实相关待遇,为师傅开展工作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职业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对双师素质的认识,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双师素质的具体规定,特别是要把企业一定期限的工作经历和实绩作为教师职称、职务升迁的重要依据。

2.资金的“三化”要求

资金的保障对现代学徒制必不可少。关于资金保障主要从三个层面考量。其一,来源的多元化。对大多数职业学校而言,大部分办学资金都源自于举办方的拨款,来源比较单一。由于自身造血功能有限,自筹经费短期内对大多数学校来说难度较大。为了筹集办学资金,特别是筹集用于现代学徒制项目的资金,就必须开源节流,作为政府在承担投资主体责任的同时,出台相关激励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和社會力量投资的热情。此外,引入股权理念和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以贡献求支持,丰富资金来源。其二,使用的规范化。关于资金使用,首先要立规,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制度,可制定《现代学徒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的使用原则和范围;其次,遵循审批权限,要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和监督;再次,对违反相关规定,进行问责。其三,结果的绩效化。评价一般有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两种模式,在教育领域,比较倾向于人才培养的过程,在经济领域比较倾向于发展的结果。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跨界”的存在,应该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但鉴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财政资金的来源,应侧重于结果和绩效的考量,强调投入与产出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三、微观上解决好三个重点

(一)专业或项目选择的有限性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大多数试点单位采取项目化的方式进行,但从具体教学实施来看,最终都落到具体的专业上,但现代学徒制在专业选择上不具有普适性。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在19个专业大类、99个专业类、747个专业中,特别是文化教育大类的一些专业,如历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不适合开展学徒制。即使在广为适用的其他专业大类、专业类和专业,现代学徒制也主要在相关专业课程上适用,一些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往往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为有效。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边界就是一个问题,应明确哪些专业更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这样才能使鼓励政策有的放矢,使不太适合的专业不盲目投入现代学徒制[9]。

(二)合作协议和学徒合同的规范性

现在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契约是相关主体的行动指南和活动依据,其记载着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也明确了不履行或不恰当履行相关义务的法律后果,“契约优先、契约必须信守”应该成为相关主体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追求。

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会重点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需通过协议来明确界定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各自的权责清单。主要有两个协议:一是学校与企业要签订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二是学生(家长)要与企业签订三年的学徒合同。

关于校企合作协议,从合同属性上,完全属于平等法律关系主体签署的民事协议。在谈判、签署合同的过程中倡导的法律原则是自由平等、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和合法合规;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强调相互协作、全面恰当、经济合理地履行合同义务、行使合同权利;当出现违约情形时,除非不可抗力和不可归责于当事人任何一方的缘由之外,合同当事人应按照合同的事先约定或事后达成的协议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关于学徒合同,从合同属性上,具有双重属性:即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的统一,国家强制性与契约自由的统一。目前我国有关劳动合同的法律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等。《劳动法》规定在校学生和未满 16 周岁的公民不能与企业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我国劳动法于1995年1月1日生效施行,同年8月劳动部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我国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参加生产实习的制度,明确规定学生参加顶岗实习要取得相应报酬,属于学生资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有着明显的勤工助学色彩。这样按照《意见》的要求,学生与用人单位间“未建立劳动关系”,不能签订劳动合同,因而参加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在就业上难以得到法律保护。2016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中国保监会等五部门出台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该规定在实习组织、实习管理、学生基本权利、校企安全职责等方面都作出一些有益的规定,而且有些规定非常具体、可操作,如关于顶岗实习报酬,原则上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试用期工资标准的80%;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为实习学生投保实习责任保险……,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经费可从职业学校学费中列支等。但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解决这些顶岗实习学生的劳动者主体资格问题,既然没有该资格,相关的劳动者权益就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另外该规定从效力等级上尚属于部门规章,其实施效果还不得而知。西方的一些国家如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就没有这样的法律障碍,反过来,现代学徒制的西方学生得到的是要求企业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的法律保障。

以上两个协议或合同,学徒合同更重要,其是学徒制规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它规定着师徒的行为规范、培养标准和学习内容,是学徒制的重要文本,必须高度重视合同文本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明确合同的具体要素内涵。合同内容一般包括:培训工种、培训内容、培训期限、技术要求和师徒职责等[10]。

(三)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互通性

现代学徒制不仅是一种职业教育制度,更是一种劳动资格制度。学历证书是学生毕业后得到的对于学习经历、知识水平的证明;而职业资格证则反映了特定职业的从业者为适应职业劳动而应当具备的相关技巧、能力及知识的证明。两者作为国家资格框架的核心要件,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只有融通和互认,才能规范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以及人才分层和有序流动。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和互认意味着“两种证书”表征的内容具有共同属性或指称对象,换言之,“两种证书”具有同质性或等值[11]。西方学徒制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其与国家职业资格的联系密切。如英国学徒制体系是紧紧结合国家的职业资格开展的,英国学徒制的结构分为五层,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学徒制的完成是以学徒制框架中规定的各类证书的取得为依据的[12]。因此,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终生教育横向衔接、纵向贯通,形成完整学历和职业资格层次体系势在必行。

首先,厘清职业资格和毕业资格的不同和共通之处,明确两者都是一种能力的证明,只不过各有侧重,不存在谁高谁低问题,消除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其次,尽快制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方面的法律,把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升到专项立法层面,纳入法制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专项立法应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性质、内涵、就业准入、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互通互认、激励措施、责任追究、实施证书制度相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经费来源等重要内容;再次,在相关互通安排上作一些机制、程序上的安排。如在劳动部门、教育部门联合设置一个专门的机构,逐步实现国家统一能力标准体系和资格框架;建立“两证”“学分银行”兑换制度等等。

众所周知,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发展,核心是公平、立德和改革,而公平和立德是教育质量中最本质的内容,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是关键。现代学徒制基于其在职业教育中的战略地位,从供给侧角度进行结构性改革是其根本出路,其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促进其内涵发展,推进其结构调整,实现其要素合理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參 考 文 献

[1]刘家枢,王向东.现代学徒制度变革本质特点与建立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6(10):9-10.

[2]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7.

[3]施刚钢,柳靖.试析中国学徒制中师徒关系的变化[J].职教通讯,2013(25):54-59.

[4]吕景泉.论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3):3-7,19.

[5]張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47-48.

[6]吕景泉,马雁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15-19.

[7]刘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J].教育发展研究,2016(3):1-7.

[8]郁桂珍.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现代师傅”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Z6):21-23.

[9]谢良才.现代学徒制研究的施力方向[J].职业教育研究,2016(4):1.

[10]毕结礼,王琳.我国现代学徒制建设的理论思考[J].中国培训,2012(8):14-18.

[11]肖凤翔.国家资格框架中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等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5(5):3.

[12]关晶.西方学徒制的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37.

Three Dimensions to Promot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Based on the Supply Side

Yang Qing

Abstract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s the dire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whose successful practice requires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supply side”, grasping key points, and implementing the reform accurately. On the macro level, thre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ity and innovation, quality and benefit, and structure and factors should be handled well; on the medium level, three aspects need to be highlighted. The cre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tmosphere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mentoring culture should be advocated, legal system guarantee should be perfected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should be effective, excellence of teacher team and funds guarantee should be fulfilled; on the micro level, three priorities of the limitation of professions and projects selecti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agreement and apprentice contract, interoperability of diploma and vocational certificate should be taken.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reform of supply side; three dimensions;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 Yang Qing, EDD student of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f Nanjing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vice principal of Nanjing Polytechnic Institute(Nanjing 210048)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