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德镇瓷录

2017-05-26

景德镇陶瓷 2017年2期
关键词:矿石景德镇

第一章 白 土

(三)釉果类

瑶里釉果

瑶里古称麻村窑里、梅村窑,也称麻仓或洞里,属浮梁县锦绣乡新正都。宋代,这里始出瓷土,继而生产瓷器。据调查,沿瑶河两岸古瓷窑址达30多处,从堆积瓷片表明,属宋末元初产品,有的还有青花纹饰。有传闻曰:安徽有兄弟俩在这里烧造瓷器,绘以纹饰,人称“徽哥器”,后讹读为“灰可器”。这种产品因物美价廉,为广大农村所欢迎,以至流传至今。当初烧造瓷器,只要用地表上已經风化的瓷矿石即可,后来,地表上的矿石挖掘殆尽,地表下的瓷矿石性软,不能单独成瓷,形成了烧造危机。不久,在这一地区的麻仓村发现了高岭土的前身──麻仓土,使瓷器的烧造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走上了辉煌。《景德镇陶录》载:“瓷土自来以麻仓为著……明末土竭,后复出,造成釉果。”这就是瑶里专门生产釉果的起始时间。由于这里的釉果洁白如玉,才将“窑里”更名为“瑶里”。自明末至20世纪60年代,前后达300多年,一直是景德镇瓷器用釉的主要产地。其釉质从青黄釉到甜白釉,进而到高白釉,为景德镇瓷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据《民众月刊》记载:制造釉果的矿石产于瑶里东北部,离瑶里近者约5华里,远者达25华里。矿区称之为土坑,其最优良的矿石称头色,性硬、耐烧,产地有上青树下、下青树下、得儿坝、屋柱槽、火石槽等处。次等矿石称二色、性软、油润,配制釉果时,须用三分之一的头色土。产地有粟米槽、楮树坞、扫竹坝、上竹峰、下竹峰、新口、蛤蟆石等处。三等矿石称麻土,因土中有麻点而得名,产地有狮嘴、大白土、夹槽、小树坞、船石、半年坑、饶坞等处。其性有硬有软,配制时,也须分别掺入三分之一的头色土或二色土。还有一种专做“土渣”的碓户,他们把头色、二色土在水塘内经过搅拌后沉淀的土渣买来,掺入少量的二色矿石,再粉碎加工,制成釉果出售,价钱比一般的釉果便宜一半。当时有句俗谚云:“无土就翻渣,无米吃南瓜”。

釉果矿石均系坚硬的石头,采取方法亦分明坑和暗坑。明坑是将山体表层废土全部搬开,矿石裸露后,凿以小孔,用炸药爆裂。暗坑是由山腰间凿一横洞,以松木“装厢”(即支撑架),开矿时不用炸药,只用薪柴附石着火,利用原矿所含水份受热膨胀而崩裂,然后用铁凿凿取矿石,肩负而出(详细情况与开采不子矿石同)。采矿工人均系婺源人,约三四百。因洞中无通风装置,所着之火,未经完全燃烧,常有瓦斯存在,采矿工人因中毒殁命年有数起。他们常用生萝卜水注入口内,使之吞下,也有被救而愈者。

产矿石之山场,为新正都公有,凡是这里的人民,均有权合资开采。头色土因质地优良,在抗日战争以后,由山主自己经营。矿石运至坑旁或洞口,自有碓户前来购买。交易以百担为计算标准,100担之重量约7000至1万斤不等。民国24年(1935年)前后,每百担售价:头色土40元,二色土30元,麻土10元。交易时,先让有股权者,有余再售于他户。

制造釉果的专业户叫碓户,也叫釉户。该地山势高峻,溪间多陡滩急流,碓户们利用这种天然水力,在沿涧两岸装置水碓,从事舂造。水碓根据水源大小,分别装置缭车、下脚龙、鼓儿三种碓。上至牛角岭,下至东埠街,长达30余华里,每隔约200米就水碓一处,约计有3000余支。这么多碓,夜以继日地舂碎矿石,响声震遍广大山川。

至于制造釉果的塘厂,其设备和淘洗等方法,均与制造不子方法同。水碓有自备自用者,也有备制出租者,可以转卖典押,但只限于新正都人始能营业,对都外人是绝对禁止的,包括开矿取石。

为了提高价格,把持釉果制造行业,对生产周期和运输都作了规定。开车舂碓时间为夏历三月初一,七月十五停碓。除了春天发水,秋天水枯原因外,还有生意之原故。生意不佳,则将舂碓时间缩短或延迟开碓。运输釉果也按此法进行,如得高价,便立即“开帮”(开运),如价格低下,也称“禁窑”(不运)。装运矿石也有规矩,以“砍土石”为单位,砍土石的由来是大块石头运至水碓时须砍成小块能入碓。水碓有大有小,大碓的需求量大,小碓需求量少,所需费用亦按“砍土石”数量多寡摊派,故无多要者。一个砍土石为一船,共有1800个,俟头帮运毕,始可再运二帮、三帮。发运时,由“新正公所”发给运票,缴纳费洋1元。因分帮惯例所限制,故此票因需要之缓急及水碓出釉果多寡之不同,成为有买有卖,其价值由5元增至10元之多。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瑶里釉果产生了许多名牌,诸如白璧光、汝南水造、天造吴星河、天造詹廷俭、天造玉堂谱春、金仁堂、金光材等。著名的釉户有吴益修、吴廷升、李培质、詹兆南、吴汝齐、吴贞一、吴廷英、吴寿卿、吴仰三等。他们资本雄厚,有一定实力,制造的釉果质量稳定,有许多固定的客户。因釉果对于瓷器的优劣关系甚大,制瓷者采用某牌号之釉果,一经用定,虽稍增价值,亦不轻易改变,故已经著名的釉果,其价值比同一种类而未著名的釉果,每千块常高出二三十元。相反,有一种少资本或无资本的釉户,被称之为“扁担客”,他们多采用劣质矿石,一切工作皆须自己操作,出产的釉果为粗瓷所用,其价格自然很低。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七八年间,每年销售六七千船,以后只有4000船左右。民国22、23两年共3000船,24年上升到2000船。

瑶里为新正都最大的村落,有一千余户,以吴姓最多,程姓次之,詹姓又次之,此外还有刘、李、姚、张等姓。其势力当然以吴、程二姓最大。他们为争夺山头,曾发生过械斗,以后又讼事不断,官司打到省府,两姓各有输赢,为此结成宿冤,成为仇人,以至两姓互不联姻。

解放初期,国家将矿山收归国有,成立浮东瓷土矿,产品由国家包销,矿工和碓户,也成为国营工人。1958年,为节约松柴而推广煤窑烧瓷,这里的釉质在煤窑烧制过程中吸烟,釉面呈阴黄色。经多次配方试验,湖南长石釉适宜于煤窑,从那时候起,这里的产量锐减。至60年代中期,除供建国瓷厂、艺术瓷厂、古窑瓷厂颜色釉、艺术瓷用釉外,其他瓷厂皆用长石釉,于是,多数矿井关闭,水碓报废,广大工人也分期分批地转到别的行业续职。

现在,整个瑶里地区非常宁静。有人认为,那埋藏在地底下的瓷釉矿,应该用现代科技手段予以利用,否则,也是一种资源浪费。不管怎么说,瑶里在整个陶瓷史上有两个光辉篇章,一是划时代的麻仓土,一是白如玉的釉果,它将永远伴随着制瓷者的诉说⑽ 。

陈湾与焦源坞釉果

陈湾与焦源坞在景德镇南部,距镇20余华里,地属鄱阳县第七区(今属景德镇市昌江区)。据《民众月刊》记载:此地山势高大,人烟分散,最大的村落不过四五十户,居民都是务农,以制造釉果為副业。陈湾与焦源坞隔一大山,相距约10华里,所产釉果,均简称“陈湾”。这里的釉果泛青色,向来为灰渣器釉面之用。民国20年(1931年)前后,因瑶里釉果涨价,故四大器、二白釉多采用此地釉果,其质量以焦源坞的为佳,陈湾次之。

这两处的矿床离地表都比较浅,均采用明坑采矿法,有一部份曾经风化,只须用锄挖即可,坚硬的则施以炸药爆炸,或着薪柴烘烧。原矿石多含夹层杂质,有黄黑等色,经烧成试验,确为金属之着色,非有机之物,并间有黄铁矿颗粒存在,碓户在粉碎时,也不认真筛选,以至釉面烧成后光洁度较差。矿床的开采者多为资本薄弱,只求目前便利,对于深层优良矿石无力顾及而放弃不采。民国20年,陈湾开矿只有5处,焦源坞11处。所产矿石,出售时以“码”为计算单位,每码重量约3600斤,陈湾每码洋7元,焦源坞每码9元。

矿石的粉碎及淘洗制造方法,与瑶里釉果同。因两处水源都不长,用的都是鼓儿碓。陈湾水量较好,有碓80余处,焦源坞缺水,只有50余处,常常将矿石运至陈湾舂造成釉果。陈湾的年产量约100万块,焦源坞可产40余万块。运至景德镇用人力土车者居多,每日可运一次。如用船运,也需人力运至鲇鱼山上船,也有七八里路程。至镇后,由白土行代为出售。当时最为著名的牌号为焦源坞的吴贵义堂。

解放后,景德镇与鄱阳协商,陈湾与焦源坞矿区划入景德镇瓷业公司,成为景德镇市瓷土厂的一部份。由于这里的釉质白里泛青,适用于青花瓷,所以柴窑改煤窑后,陈湾釉果继续采用,埋藏于深处优良矿石亦不断被采掘,成为制釉的优良原料。

白土行

白土行又称牙行,是碓户和窑户之间的专营白土的中介经营行业。

自制瓷作坊从四山八坞迁到景德镇以后,离白土产地相对远了,为了白土能够较快地销售,碓户们纷纷在景德镇设立专卖商行,继而发展到卖几个品种的商行,经营队伍也逐渐专业化。清代末年,这种专卖商行已达数十家。民国17年(1928年)曾有统计,白土行为35户。

开设白土行先要“捐贴”,一次捐帖,要捐银元一百余元。捐了帖的,总商会复核后发行批文,准许开业。这种公文,悬挂在行内大厅里,以示合法。在大门口,悬挂“官帖×××白土行”招牌。“官帖”二字横书,牌号直书。有官帖的招牌,既表明本行得到政府许可,又可提高知名度,使窑户相信他们所卖的货质量可靠。

从清末至民国20年(1931年)前后,营业含有委托、代售性质。碓户们雇船或车辆,将货送到景德镇,白土行免费招待食宿,货卖以后,收取销售总额的3%的佣金。但是,货有畅销期和滞销期,畅销期内,碓户们在行里的时间短,又可以得到现金,双方都有利;滞销期,货卖不出去,心急如焚,行里长期招待,增加了费用。于是,出现了行里将货全部买下,然后自行销售。这种方式对碓户来说,价格上虽然比以前便宜,但可以及时得到现金,缩短了生产周期。对行户来说,获利比过去多了,但增加了风险。

自从行户和碓户改委托为买卖关系后,免费招待再不是一种行规,而是宾客相待。当行户下乡采购白土时,碓户也当以这种礼遇回报。

民国20年以后,白土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独立经营,即从碓户处购来白土,自行销售;另一种是自产自销,即资本雄厚的碓户,一方面在山里开矿设碓,生产白土,一方面在景德镇开设白土行,销售自己的白土。这一时期,已成立了“白土行同业公会”,设理事长和理事,会址在塘旁沿。自此凡要开设白土行者,向同业公会提出申请,同业公会批准后发给营业许可证。公会还与政府税务局平衡税务,对未经申请的个人或团体擅自做白土生意的有权干涉,并仲裁白土行之间,或与碓户之间的经济纠纷。尽管同业公会对未申请的人卖白土进行干预,但还是有一些落魄文人或破产商家,他们到乡下与碓户取得联系,为其上户销售。有些碓户生产的白土未能创造名牌,生意清淡,正需这种人代劳。这种人为躲避耳目,用布包着样品串门走户,卖货后获得报酬。

一所白土行只卖一二个主要品种,兼营一二个次要品种。主要品种不仅货源充足,而且要质量可靠,这样做一方面是树立信誉,更主要是为了有常年顾客。如经营釉果的,要进“水造”“白璧光”,经营南港不子的,要进银坑坞的“银不”,经营高岭的,要进星子的“老宝兴堂”“新宝兴堂”等等。这些都是名牌,是制造细瓷不可缺少的原料。有的行则经营制造中档或粗瓷原料为主的,如三宝蓬、陈湾、余干等地的不子或者釉果。

购进原料,各地方式也不一样。采购釉果,行主下乡定购,付一部份定金,约定交货时间。届时,行主雇船溯水而上,到了瑶里码头,碓户挑货上船,货款两清。星子高岭,则是卖主雇船将货运到景德镇,再与白土行发生交易关系。南港不子则是碓户雇请独轮车送货,来时,好像一条长龙,咿咿呀呀,颇为壮观。

某些碓户,为发展生产或其他急用,向行主卖期货,叫“卖水”,行方叫“买水”,价格七折,明年交货。某些大碓户,产品又是名牌,他不仅不“卖水”,行主还常请到家里,酒肉招待,请为交易。白土行为了待价而沽,平常多进货,屯在仓库,等待时机。

白土行卖货,将一些白土角块先行在窑里烧熟,叫“试照子”,拿着“照子”请窑户鉴定后购买,有的窑户为了慎重,要再“试照”一次,对质量确信无疑时进行交易。交易时,订“渣饼合同”,即将一块完整渣饼敲成两片,同时书写行的牌号、货名、数量,在背后书卸货码头地点。行主持凸出的一块交给船户,船户立即将船划到某某码头。窑户持凹进去的一块,交给挑担工,挑担工立即邀拢数名同行来到河下。他们在岸上高呼白土行的招牌,船夫立即答应,挑担工上船后对上合同,即两片渣饼合成一块,其所书牌号、货名、数量相同,船夫照数发货。卸完货后,行主持两片渣饼与窑户结帐。这种方式的合同看起来很原始,但准确率百分之百,从不出差错。

有的行也因急需钱用,或屯货太多现金难以周转时,也请窑户推销,有的是打折扣,有的则是以瓷器抵款。有时缺货,窑户又急需原料,只好高价买存货,这时,行里可赚大钱。

开设白土行的一般都是家兵家将,从采购到销售都是自家人,有的带一二名徒弟。资本大者请伙计数人,有管帐、跑货、杂务等。开行者以婺源人居多,都昌人次之,浮梁、祁门、星子人为少部份,他们多半是自产自销户。

1949年以后,国家将矿山收归国有,相继成立景德镇瓷土公司。这时候,白土行只能收购碓户们的剩余白土。由于货源由国家控制,有的行先行进入公私合营行列,至1954年,全市的白土行都合了营,至此,完成了历史使命⑾ 。

(四)釉灰类

寺前釉灰寺前釉灰产于浮梁寿安乡的寺前村。釉灰是合(gē割)釉的配制剂,即釉果淘洗成浆后,按一定比例掺入釉灰,然后搅和融为一体,只有掺入釉灰的釉浆,方能用于坯体施釉。各种瓷器的釉色不同,烧制的窑位不同,掺入的剂量各不相同。如果釉浆不掺釉灰,烧出来的瓷器表面呈木色,无光泽。这便是清初著名督陶官唐英在《陶冶图说》中说的“釉无灰不成”。也说明了“灰”在配釉中的关键作用。

关于釉灰炼制的起始年代尚需考查。老辈们说,瓷器有釉便有灰。宋代蒋祈在他的《陶记》中说:“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法,则石垩炼成,杂以槎叶、木柿(fèi费)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攸山,今之小游山,山槎,今之仙槎,都在寿安乡境内,离寺前只有二十余里。石垩,即石灰。槎叶,即槎窑烧瓷的蕨类植物狼萁柴。木柿,碎木片。这段文字,记录了先人在发明和烧制釉灰的方法。寺前釉灰的生产,基本上仍按这种方法进行。

寺前,有着丰富的石灰石矿床,而且质地好,适宜烧制釉灰。另外,满山遍野又生长着取之不尽的狼萁柴,这两种天然资源,使得这里的釉灰生产久盛不衰。

釉灰生产分烧石灰和炼釉灰两个过程。

1、烧石灰。石灰石矿为专人开采。矿主雇请工人,工人用钢钎打眼,灌入烟硝,安上引线,点燃爆破。开好的矿石堆成堆,估价卖给石灰窑主。炼釉灰的矿石,要挑质地松,杂质较少,呈黝黑色的石料。石灰窑随山坡而建,先在斜坡挖出凹形,再用砖在凹形中砌成圆筒体,尔后用泥土将空处填满。窑体内径约3.5米,高约4米,无盖顶。窑门高约1.4米,宽约0.4米。程序是:将矿石敲成饭碗大小的块状,由满窑师傅负责满窑。先将石料从底部垒成圆圈体,高约近2米时,再垒成拱形,在窑门一侧留出空口,以便通火,整个内空形似一个“窝窝头”。拱形上面再垒石料,直至窑顶。窑顶亦为圆弧形,好似锅底朝天,中间留一出烟口。封窑门时,先留落灰口,以便清理燃烧后的草柴灰烬,再架炉栅。上面砌投柴口,这口子与内空相连,投柴口以上封死。

烧窑以狼萁柴为燃料,每次窑,须烧三昼夜,耗柴约500担。始烧时,窑顶冒黑烟,转至冒青烟时,窑内石灰也就快要烧好。判断烧好与否除观察其出烟以外,还要观察窑内的石料,如果是红色,还要加火,直至红中泛白,白中带红,石灰才算烧好。

烧好的石灰称生石灰,亦称广灰,形状未变,与满窑时一样。这种生石灰要存放室内,并有规则地码好,不能受潮。

每次窑满石灰石约7.7万斤,烧成生石灰约5万斤。至此,完成了烧制釉灰的第一阶段。

2、炼釉灰。炼釉灰是在灰棚中进行。灰棚为长方形棚屋,四周无墙壁。炼灰时,将生石灰运至灰棚,分堆堆放,用水发开,使之成为粉末状的熟石灰。炼之前,剔除没有烧熟的石块和杂物。

炼灰的堆数可根据屋棚面积而定,可以三四堆,也可以七八堆。位置定好后,就有规则地铺狼萁柴,再用竹筛将熟石灰筛在狼萁柴上面,一般铺三层,也可以铺四层,具体铺法如下。第一层:狼萁柴头与柴尾交叉成“十”字形,厚约40厘米,宽约86厘米,长度不限。这一层灰不能太多,以免将柴压实,影响燃烧。第二层铺法与第一层相同,但略宽一些,约96厘米。石灰除下渗到柴的空隙中以外,厚约6厘米。第三层的铺法较下二层有所差别,先把柴与长方形的灰堆平行地薄铺一层,再将柴头与柴尾交叉呈“十”字形堆放一层,宽约110厘米,用灰量比第二层增加一倍。

柴层与灰层叠好后,即点火燃烧。烧法是四周往中心慢慢烧进,烟成浓黄色。到后来,烟少而青,石灰不断膨胀,像发馒头一般。约煨烧16小时以后,把灰堆、柴堆扒開,让未烧到的部份完全烧到。上中下的灰层混合煨烧二三小时后,再把堆灰扒开,让余火熄灭冷却。

第一次煨烧后,即进行“复灰”,也就是第二次煨烧。铺柴方法与第一次相似,但中间要留一条火路。柴铺好以后,将第一次煨烧的灰,用铁铲直接铲到柴层上,不用筛。第二层、第三层亦是如此进行。各层的柴与灰用量亦与第一次相同。烧法亦是与第一次相同,但中间不扒开灰堆与柴堆。煨烧16小时后,接着进行第三次煨烧。

第三次煨烧,先将柴堆成一个长宽各约2.5米,高约1米的柴堆,接着将第二次煨烧的灰,一铲一铲地堆到柴堆上,因灰中有余火,新柴堆立即燃烧。这次煨烧,与烧农家肥相似。几天后,狼萁柴全部烧尽。之后,泼上冷水,让其陈腐。至此,釉灰生产过程全部结束。

烧出的釉灰是否合符标准,有三种检验方法。①未烧好的灰会“咬人”,即附在皮肤上,破皮处会溃烂,烧好了的灰没有这种现象。②用舌头舔味,未烧好的灰有苦涩味,且粘舌头,烧好了的灰则相反,无苦涩味,不粘舌头。③铲出一铲放于地上,烧好了的灰,表面的灰不会往下流动;未烧好的灰则会往下流动。凡是没有完全烧好的釉灰,要如第三次一样,再铺狼萁柴,直至炼烧到位为止。

烧成的釉灰,如果狼萁柴较湿,呈黑灰色,用柴较干,呈灰黑色。

烧成的釉灰运到景德镇,有的为水灰店收购,有的直接卖给窑户⑿ 。

乐平牛角岭亦生产釉灰,炼制方法相同。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矿石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两块矿石
矿kuànɡ石矿石多美丽
我的家乡景德镇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景德镇写意
携手同进共谋发展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
点石成金
童年时的电子产品—“矿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