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全职太太

2017-05-26黎戈

幸福家庭 2017年4期
关键词:全职太太主妇小华

黎戈

今天想说说全职太太。关于全职太太,有两种形象比较经典。一是陈丹燕笔下的芭芭拉,她在德国工作时的第一个女房东。大学毕业以后工作了几年,慢慢开始过中产生活,做主妇留在家里,处理家务,带孩子,养几只吃维生素的猫或狗,早晨开车去买菜,然后看超市广告、肥皂剧,下午接孩子,晚上洗碗、擦浴缸。这样的主妇,已经算是善终了。第二种,较负面的,则是亦舒笔下的《我的前半生》里的子君。工作没几天就贪安逸辞职,在家靠医生老公养着,佣人做家务,她除了逛街搓麻将以外啥事都不操心,日益琐碎乏味,信息滞后,和老公也没有共同语言,与社会渐渐脱轨,终于被其他女人越位淘汰。

在我妈妈的年代里,对女性的期望就是“铁姑娘”,独立硬朗承重,那种柔软的女性气质并不为人所推崇。人人都渴望有一份工作,没有的话,街道也会帮你安排。那时也有全职太太,有个特定称谓叫“家属”,顾名思义,家庭附属品的意思。低工资年代,双职工家庭是基本生存保障,根本没有全职太太的实践平台,随着工资水平的增长,一人收入可以养活全家之后,全职太太才开始重现历史舞台。而我认识的这些新时代全职太太,都受过高等教育,有一些还留过学,有工作经验,年纪也尚轻,完全有谋职条件。她们是出于自主选择,留在家里,享受更大的个人活动空间,也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先说小华,小华原来是学计算机的,在一家电子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她说自己是踩着西瓜皮往前滑的性格,适龄就结婚,顺势生子。为什么会做全职太太?是觉得孩子的童年非常重要,想多陪伴他。她写了很多笔记,零星细密地记下孩子成长的点滴。在家的好处?当然很多,不必打卡上下班,相对自由,可以随性安排自己的时间表,更少的人际摩擦,社交伤害,不用忍受难看的各种嘴脸。每天的日程?做家务,接送孩子,春秋天带他去公园踏青,接触室外动植物。做各种美味的饭菜(我见过她的菜单,很精细),爸爸和孩子都要准备适口的食物。长期远离人群,会觉得有隔膜么?她说还好吧,因为性格内向,本来也不爱交际,又是电子时代,资讯传播发达,上网看看新闻,聊聊天,并没觉得与社会脱节。将来的打算?虽然谋生需求不是很大,但是小华还是很想做找一份能养活自己兼照顾孩子的工作,所以目前也在继续学习和更新专业信息。

小姬在日本,之前在国内是学设计的,日本社会向来鼓励女子婚后全职照顾家人的生活起居。自古如此,日本女子多数从学校毕业后先就职,工作几年后结婚生子进入家庭。日本没有月嫂,也不提倡老人帮忙带孩子,小孩必须自己照顾。不过,虽然赋闲在家,社区还有街道居委会一般会组织各类聚会,幼儿园和学校的活动也非常多,闲时也可以学些缝纫一类的女红。这类工作更多是心灵调剂而不是生存所需,使日子不至于太枯燥(另外我还有一个朋友,是在美国做全职太太,她用来调剂主妇生涯的,是由教会安排的各类义工或是团体活动)。

出于一个女性的务实心理,我小心翼翼地探问了一些全职太太的理财之道。我始终觉得,一个人想要获得最终的安全感,靠的是独立的经济能力。几位太太都有自己的私房钱,并且常常关注金融信息,会买股票基金以备不时之需。

下面做个总结:全职太太的丈夫,一般都是工作能力和收入都属上乘,较易被其他女性觊觎,太太们长期在家,无论外形包装,信息更新及与丈夫的共同话题,都会渐渐拉开距离,经济不独立,伸手要钱伤自尊也罢了,更可怕的是万一丈夫变心翻脸,岂不是断了后路?不过,每个人的具体境况也不一样,如果能有自足的精神世界,又能培养一些健康的爱好,做全职太太也未尝不可。比如像“主妇作家”丘彦明那样,二十多年前,她弃美国而选荷兰,定居欧洲,与夫君唐效过起了田园牧歌的慢生活。丘彦明热爱园艺,又学过美术,热爱农艺。她种了芍药、荷花、薰衣草、郁金香,伺候菜园花园和丈夫之余,还能寫写画画。李欧梵赞美她是当代芸娘,她夫君唐效曾经为她用玻璃刀割破莲子助其发芽,为她刻藏书章,她的每篇文章都是他把关,真的有那种精神知己的味道。但她又比芸娘幸福,不致被卑琐生活蒙尘。这样的全职太太,谁又不想做呢?

(摘自《茂名晚报》2017年1月18日)

猜你喜欢

全职太太主妇小华
遇见小华妈妈
全职太太距离“劳动保障型太太”有多远?
不做闲置主妇
有一种职业是全职太太
俏主妇的笃定 把生活过成诗
全职太太华丽转身 对话一手打造依斯倍的常英女士
偶像与起床
难做全职太太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
怪怪公主过捣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