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卢卡斯模式”的新西兰中小学环境教育探析

2017-05-26陈雪纯祝怀新

中国德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卢卡斯新西兰价值观

陈雪纯?祝怀新

新西兰中小学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并深受“卢卡斯模式”的影响,不仅重视环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同时也关注环境实践教学,以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道德感,从而有效地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环境素质。

1979年,澳大利亚裔英国环境教育学者亚瑟·卢卡斯(M.A.Lucas)在他的著作《环境与环境教育》中提出了著名的“卢卡斯模式”,对世界特别是澳洲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響,即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在环境中的教育(Education in the Environment)”“为了环境的教育(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三个层面的总和。新西兰中小学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并深受“卢卡斯模式”的影响,不仅重视环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同时也关注环境实践教学,以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道德感,从而有效地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环境素质。

一、新西兰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历史发展

早在殖民时代,新西兰就被构筑为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教育年轻人有关自然世界及其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是新西兰正规教育的重要内容。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新西兰人民强烈意识到人类社会已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由此,环境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70年代以来,受现代教育理论的影响,体验式教学在中小学盛行,相应地,新西兰环境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强调“在环境中的教育”,试图通过实践学习来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1]

1987年,新西兰成立了环境部,以加强政府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监管。90年代,新西兰环境教育协会倡导制定环境教育准则。1995年,新西兰环境部颁布《2010年环境战略》,并于1998年出台题为《学会保护我们的环境》的国家战略,该文件将环境教育定义为“培养人们有关创建可持续性环境所需的知识、技能、意识、态度和价值观”,正式将“卢卡斯模式”的三个层面纳入环境教育指导框架之中。1999年,新西兰教育部颁布了《新西兰学校环境教育指南》,对《学会保护我们的环境》进行了解读,进一步明确了“卢卡斯模式”下新西兰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阐明了环境教育可以在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各级各类教学场所进行,同时对学校环境教育的安排和活动组织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可以说,该指南的出台为新西兰环境教育工作者指明了理论和实践的方向。[2]

21世纪以来,新西兰中小学环境教育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纵深发展,并继续以“卢卡斯模式”的基本理念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环境教育实践。2001年,全国环境学校(Environment Schools)计划正式启动,强调以环境知识为基础,户外实践教学为策略,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年,新西兰教育部建立了国家可持续教育(NEFS)小组,其宗旨是为教师开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提供专业指导,同时该小组与学校教师及其他环境教育工作者合作,共同促进将环境教育有效地纳入现行课程体系中。[3]2007年,修订后的《新西兰课程》发布,该文件明确要求中小学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课程,由此,新西兰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紧紧围绕“卢卡斯模式”的三个层面展开。

二、新西兰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基于“卢卡斯模式”的环境教育理念

“卢卡斯模式”将掌握有关环境的知识和技能、重视环境保护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关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环境教育的内在规定,其本质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环境素质。新西兰教育部将“卢卡斯模式”作为其环境教育的理论依据,在1999年出台的《新西兰学校环境教育指南》中明确指出,一个平衡的环境教育计划应涉及如下三个方面——“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

“关于环境的教育”注重向学生传授有关环境的基本知识,强调发展学生与环境领域相关的认知能力,并能较好地理解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原理。学生通过习得与理解这些知识,培养科学的环境态度,从而产生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愿望。环境教育的内容体现在各个学科之中,贯穿于新西兰中小学课程体系,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各种问题和主题都被融入到各个学科之中,尤其是科学、地理、历史、技术等学科。

“在环境中的教育”将环境本身视为有效的学习资源,允许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发展知识和理解力,培养学生的调查、交流、协作等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环境情感。这种实际参与的过程是新西兰正规教育中保证环境教育取得成效的最重要形式之一。老师们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实地感受和理解环境,如通过开展栽种植物、照料动物、记录天气、访问公园与农场、参观博物馆和考古遗址等活动,来促进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

“为了环境的教育”强调对于学生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根本目的是使每个学生发展个人与环境相关的思想与理念。教师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使学生树立对个人与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和价值观,并做出保护环境的行为,同时注重学生形成开阔胸怀,使学生能够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信念。

(二)基于“卢卡斯模式”的环境教育目标

《新西兰学校环境教育指南》提出了中小学环境教育的五大目标:1.对环境的意识和敏感性;2.对环境的知识和了解;3.对环境的态度和价值观;4.识别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5.参与和行动的环境责任感。这五大目标也是紧紧围绕“卢卡斯模式”中环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展开的。其中,目标1和2侧重强调“关于环境的教育”,并为实现“为了环境的教育”打下基础;目标3强调“为了环境的教育”,即培养学生对于环境的情感;目标4的实现则需要学生运用由“关于环境的教育”获得的知识,通过“在环境中的教育”来形成相关技能;目标5主要强调通过“在环境中的教育”来加深对于“为了环境的教育”的认识。“卢卡斯模式”的这三个层面在新西兰环境教育的五大目标上各有侧重,并体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

(三)基于“卢卡斯模式”的环境教育内涵

除了以上五大目标,《新西兰学校环境教育指南》进一步表明,应该支持环境教育的四个关键概念,即相互依存、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以及个人和社会行动的责任,它们共同构成新西兰环境教育的内涵。这些内涵也离不开“卢卡斯模式”的基本理论框架。具体表现为:

第一,世界是相互依存、普遍联系的。生态环境由多个环境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除此之外,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懂得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从而加深学生对环境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有效地实现“关于环境的教育”。

第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地球资源的再生潜能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潜能决定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在精神方面,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在物质方面,人类要有节制地利用当下的物质资源,以便给人类后代和其他生命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留一条后路。因此,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开阔胸怀的养成,积极与他人交流学习,并形成对后代负责任的环境保护态度,从而促进“为了环境的教育”。

第三,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是共同存在、相互促进的。生物多样性代表大自然的繁荣,而文化多样性代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教师应该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了解到,人类只有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态度和价值观,即实现“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目标。

第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于环境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环境的敏感度,从而增强对于环境的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保持更加谨慎科学的态度,即通过“在环境中的教育”促进“关于环境的教育”,实现“为了环境的教育”。

三、新西兰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课程模式和

教学策略

(一)课程模式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实施整个教学工作的蓝图,对于环境教育来说也是如此。新西兰中小学环境教育基于“卢卡斯模式”,实施渗透模式和跨学科专题模式这两种课程模式。

1.渗透模式

渗透模式(infusion model)是指依据课程目标,将适当的环境内容(包括概念、态度和技能等)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通过各学科的课程实施,化整为零地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4]这种渗透课程模式,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既可以不影响现行学科教育目标的实现,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从而有效地促进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

《新西兰课程》大纲明确要求在科学、健康和体育、地理等学科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环境教育内容。例如,在科学课程目标中,教育部指出,通过学习科学,学生要学会利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就科学的传播、应用和影响作出明智的決定,因为这些与他们自己的生活、文化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有关,这一要求体现了“关于环境的教育”理念;在健康和体育课程中,新西兰教育部提出了以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和接受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学会思考健康的本质以及促进健康的方法,在培养他们的个人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使其越来越能够为自己负责,并为他们周围的人、社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更广泛的社会担负起责任。由此,突出了“为了环境的教育”目标的实施途径。在具体实践中,新西兰中小学把在学校周围发现垃圾作为健康和体育课程中垃圾单元的一部分,由此培养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把测量植物的生命周期作为科学课程的一部分,使学生在科学探索中形成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情感。[5]

2.跨学科专题模式

跨学科专题模式主要是指通过整合分属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来实施教学的一种模式,以跨学科项目为基础,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有关环境主题的教学。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某一特定专题的环境教育活动,通常有以下五大主题领域:生活景观、健康的水、生态建筑、珍贵能源和零废物。[3]

学生在参与这些环境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不同的学科知识,从多方面加深对于环境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学校开展回收垃圾的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地理、科学、健康和体育等多学科的知识,探讨他们对于垃圾回收必要性和方法的认识。这种课程模式在加深学生对有关环境知识理解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关于环境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总的来看,在常规学科教学中,学校根据学科性质开展相应的环境教育,如自然科学学科较为强调相关环境概念与技能的传授,社会科学学科则更侧重于引导学生树立对于环境的基本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小学教育阶段,新西兰环境教育很少被当作一门独立学科来进行教学,大多采用渗透模式;在中等教育阶段,学校一般通过开展与环境问题有密切关系的教学活动来进行专题教育,科学、历史、地理和艺术等学科都在不同程度上被运用到跨学科的环境教育专题之中。

(二)教学策略

1.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环境教育教学策略

在《新西兰课程》的指导框架下,教师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自然地渗透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由此加深学生对于环境知识层面的理解,从而实施“关于环境的教育”,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态度与价值观,实现“为了环境的教育”。

以新西兰中小学地理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合理使用资源的必要性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各国的空间、资源和行为结果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酸雨等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之间的有效合作,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对于环境问题有态度的价值观和责任感。[5]

2.以实地探究为特色的环境教育教学策略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环境教育的蓬勃发展,新西兰中小学继承了传统的自然学习理念和方法,确立了“在环境中的教育”这一重要环境教育策略。1981年,新西兰教育部正式提出“教室外教育”(Education Outside the Classroom,以下简称EOTC)的概念,提倡将学生带到课堂之外去学习与自然相关的主题,并将其视为一种环境教育教学方法。[6]世纪之交时,教育部将“在环境中的教育”明确写入《新西兰学校环境教育指南》中,由此,以实地探究为特色的实践教学成为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法定策略。

在《新西兰课程》中,户外教育作为健康和体育教育课程的七个关键领域之一被重点提及,强调学生通过接受“在环境中的教育”并采取负责任的关键行动,来促进个人、社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健康。

2016年,新西兰教育部更新了2009年出台的《EOTC指南——使课程活跃》,指出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去学习,这是新西兰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户外教育至今仍然是新西兰中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课堂学习与真实世界体验相联系的能力是他们长远学习的关键,相应地,促进学生参与精心设计的、以课程为基础的户外体验也有助于他们的学习”。

目前,户外实地探究是新西兰中小学环境教育的主要方法,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产生热爱环境的情感、学习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例如,引导学生在户外做一个小花園,发展绿色园林计划,或者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将所学的环境知识传达给更广泛的社区等。[5]“在环境中的教育”被认为是帮助和激励学生扩大他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参与、发展个人的环境价值观和道德感、形成良好行为模式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新西兰学校环境教育指南》以“卢卡斯模式”为理论框架,对本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内涵作了具体而明确的界定。在该模式的指导下,新西兰中小学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教学策略进行“关于环境的教育”,并通过以实地探究为特色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开展“在环境中的教育”,进而共同促进学生树立起对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实现“为了环境的教育”目标。新西兰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实践专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环境素质,形成了颇具特色且卓有成效的环境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David Irwin,Jo Straker.Tenuous Affair:Environmental and Outdoor Education in Aotearoa New Zealand[J].Austral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14,30(2):1-16.

[2]翟俊卿.新西兰环境教育政策述评[J].世界教育信息, 2006(1):50-51.

[3]Pamela Williams.Educating for Sustainability in New Zealand:Success Through Enviro-schools[A]//Margaret Robertson.School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erlin:Springer Netherlands,2012:33-48.

[4]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55.

[5]Chris Eames,Bronwen Cowie,Rachel Bolstad.An evalu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actice in New Zealand schools[J].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2008,14(1):35-51.

[6]Pip Lynch.Camping in the curriculum:A history of outdoor education in New Zealand schools[M].New Zealand:PML Publications,2006:157.

【陈雪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祝怀新,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卢卡斯新西兰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新西兰央行宣布降息 拉开发达市场宽松序幕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发达国家”吗?
新西兰地震震出上万只超级大鲍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为什么南北半球的季节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