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花深处杏花天翠花似锦忆往昔寻找“花”胡同

2017-05-25

时尚北京 2017年5期
关键词:翠花花市百花

春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花朵争奇斗艳。在北京众多胡同中,有这样一些胡同,听着它们的名字仿佛就能闻到花香,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翠花胡同

翠花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南部,东起王府井大街,西至东黄城根南街,因过去有给王府种花的花房而得名。从明朝叫到如今,名字没有什么变化,这是北京三十多条始终未变名称的胡同其中一条。

胡同内的9号院曾是张勋的一处住宅。1884年中法战争结束后,张勋作为广西驻军首领苏元春的亲信部将,带着金银财宝到北京给苏元春“铲事”。这是他头一次进京,以后,他又经常来京,为了便于活动,就在翠花胡同买下一处宅子作为广西的办事处和公馆。从那以后,他每次来京城就住在翠花胡同,经常在宅子里请一些京剧名伶来唱堂会。民国6年(1917年),张勋率领辫子军进入北京,拥立溥仪复辟,但不久就被讨逆军击败。讨逆军在张勋宅院附近的原北京大学“红楼”楼上架起大炮对准张宅一阵猛轰,宅院被毁严重。张勋复辟不成,翠花胡同的不少宅院却因此遭殃被毁。如今的翠花胡同,大多数院落已不复存在。

一进胡同西口,能看见一座悬挂着“翠园”匾额的深宅大院。最早翠园是明代东厂所属的一座古宅;晚清时,大学士瑞麟在此建立私家花园;抗战胜利后,划归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解放前夕为国民党空军会所。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3月5日民盟总部从香港迁至北平,此后翠园长期为民盟中央机关办公地址。

60年前,季羡林就住在这座后门在翠花胡同,前门在东厂胡同的深宅大院里。他是这样描述这里的:“里面重楼复阁,四廊盘曲,院落错落,花园重叠,一个陌生人走进去,必然是如入迷宫,不辨东西……外面十分简单,里面十分复杂;外面十分平凡,里面十分神奇。这是北京城里许多小胡同共有的特点。”那时的季羡林深居简出,极少有人来拜访,很大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住在这座阴气森森的古宅里。

季羡林曾经在文章里写到,他住在最深一层院子的东房,院子里摆满了汉代的棺椁,黄昏时分,总会让人感觉到鬼影憧憧,毛骨悚然。这里曾经是明朝的特务机关东厂所在地,是折磨、困禁、拷打、杀害“犯人”的地方,冤死之人极多,据说他们的鬼魂常出来游逛。当然,季羡林并不相信什么鬼怪神灵,用他的话来说:“每日‘与鬼为邻,倒也过得很安静。”

另外,胡同43号的悦宾饭馆是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这处有象征意义的饭馆,光是接待过的外国使馆就有好几十个。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曾住在朝阳门南小街,据说没事就爱骑车去悦宾打牙祭,他最喜欢馆子里的宫保鸡丁。

杏花天胡同

杏花天胡同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东侧,是一条东西走向不到百米长的小胡同,胡同名算是北京最富有意境和诗意的名字之一。关于胡同名字的来历,一种说法是,在明朝的时候,胡同西口有一家杏花天酒坊,所售的酒均为自酿,醇香宜人,许多人慕名而来,日子一长,人们就将胡同叫成了“杏花天胡同”。另一种说法则与春天的杏花有关,早年间地安门外曾有一座私家花园,种有十余棵杏树,每至阳春,满园杏花盛开,香飘大街小巷,于是有雅士将临近这家花园的胡同叫成了“杏花天”,后被称为“杏花天胡同”。

老北京文学家刘心武在小说《钟鼓楼》中有记载:“鼓楼前大街上,后门桥往南,路东天汇大院和拐棒胡同当间,现在不还有条小小的死胡同,叫‘杏花天胡同吗?莫不是那杏花归天以后,存灵彼处?”

与杏花天常一起提及的,是天汇大院。天汇大院因内有天汇轩而得名。天汇轩是明清时期享誉京城的大茶馆,清康乾时期发展最为鼎盛。天汇轩茶馆被称为京城八大轩(茶馆)之首。天汇轩门前是地安门外大街,临街有五间门脸房,内设柜台和大灶。门脸房后面是四合院建筑结构的茶房,天井中搭建天棚。过厅两侧的厢房和过厅后面的后堂设置“雅座”,专门接待有身份和地位的权贵;罩棚下设置“散座”,日常接待游湖和临时歇脚的散客。因清廷禁止内城演戏,京城名票和戏界名伶常到这里说白清唱。天汇轩茶馆最兴盛的时候,茶房有一百余间。这里的雅座比较讲究,榆木作的八仙桌和靠背椅,刷的大漆,茶具一律是盖碗。天汇轩毁于1900年八国联军的战火之中,前后经营了140余年。

花市大街

花市大街位于崇文门外,东起白桥大街,西至崇文门外大街。花市大街以羊市口为界,分为西花市大街和东花市大街。花市大街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最初叫神木厂大街,得名是缘于在明朝时,这里曾供奉着从江南漕运来的“神木”,而且是存放北京城大兴土木所用的名贵木材的地方。进入清朝,在清代成书的《京师坊巷志稿》和《清乾隆北京全图》上则正式改名叫花市大街。

之所以改名为花市大街,是因为过去这条街上专门制作和销售与花有关的商品,其中包括绒花、绢花、纸花、通草花、料器花和鲜花等等,并由此得名。

明末清初,神木厂大街南北两侧的胡同陆续出现了很多制作各种纸花、绢花的作坊,大街上卖花的摊贩、买花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后来这条街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市”。到了清末,这里成为假花生产和销售的中心地点。天下绢花出北京,北京绢花出花市。清《晒书堂外集》中曾赞叹说:“京师通草花甲天下,花儿市之花又甲京师。每天欲曙,赴者熙攘,博至肩头,日间聆深巷卖花声,轻扬而远闻。”生动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据三十年代的统计,这一带不算花庄花行的大户,光做假花的家庭小作坊就有上千家。当年花市的假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还拿过大奖。

而位于西花市路北的火德真君庙则一直被视为花市的中心。这座火神庙建于明代,最初是神木厂悟元观下院。由于香火很旺,地理位置又好,自从清代以来,每逢旧历初四、十四、二十四日都有庙会。再后来火神庙的香火断了,但庙会保留了下来,并演变成为纯商业性的市集。由于假花的销售火爆,这些作坊有的为宫廷制作宫花,有的批发外埠,并在火神庙外兜售,形成北京的特产“京花”,后来原火神庙会也就改称花市集了。

这里不仅销售假花,在西花市的南黄家胡同里,一年四季出售各种鲜花和树苗,花香阵阵,香气飘满花市大街。

百花深处

说到春天,这些诗情画意的胡同,则不得不提到百花深处。百花深处东起护国寺东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形成于清代中期,清乾隆《京城全图》把这里叫作“花局胡同”。到了光绪十一年(1885年)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把这里改为“百花深处胡同”。到了清代晚期,人们觉得百花深处后面带“胡同”不雅,干脆直呼“百花深处”,没想到这么一叫,就叫开了,一直延续到现在。

关于百花深处的来历,《北京琐闻录》中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有一对张氏夫妇在新街口南小巷内购买空地二三十亩,种青菜为生。渐渐有了钱,在园中种植树木,叠石为山,挖掘水池,修建草阁茅亭,使这块菜地成为一个十分雅趣的所在。又辟地种植牡丹、芍药,在池中遍植莲藕。春夏两季,香随风来,菊黄之秋,梅花映雪之日,也别具风光,可谓四时得宜。当时城中士大夫等多前往游賞。因此北京人称它为“百花深处”。张氏夫妇死后,花园荒芜,遗迹无处可寻,但百花深处的名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如今百花深处的胡同口很窄,几乎隐没在新街口南大街林林总总的乐器店、美发店中间,一不留神就走过了。老舍描述百花深处时曾写道:“胡同是狭而长的。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当年为建地铁而拆北京古城墙时,许多市民纷纷把拆下的城砖抱回家,留作纪念。百花胡同的部分房屋也同样未曾幸免。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短片《百花深处》,短短的十分钟为观众们呈现的是一片废墟,“拆”字触目惊心。影片结尾处,用水粉画的形式还原了百花深处的原貌——百花深处本是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屋檐还挂着铃铛,风一刮叮叮当当的好听着呢……

现如今的百花深处,不见了花红柳绿之景,远去了吟诗作对之声。多少前尘旧梦,多少花香余韵,永远睡在了“百花深处”。

猜你喜欢

翠花花市百花
橘子花
百花绽放
姹紫嫣红开遍,喜迎新年花市如火
春来了
翠花,上川菜!
三婚
智惩色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