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口风琴辅助小学生建立和声听觉的研究

2017-05-24陈佳艺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

陈佳艺

【摘 要】小学生器乐教学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对于培养小学生在各音乐领域方面也产生深远影响。因民族文化背景差异而形成的听觉审美习惯的差异,在我国人们更侧重于单旋律线条的审美体验,而多线条柱状听觉和思维相对接触甚少。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这一内容就愈显艰难与重要。本文试在当下中西方文化快速交融、“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的突破传统意义的地理和空间界限,渗透到文化的各个层面的时代背景下,浅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口风琴辅助小学生建立的和声听觉,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进行的试探性研究。

【关键词】口风琴;和声听觉;小学音乐

教育的任务是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船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一、音乐是人类的通用的语言——塞·罗杰斯

马克思也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音乐是听觉艺术,学习音乐,只有通过听觉才能实现。由于民族文化背景差异而形成了听觉审美习惯的差异。在我国,人们更侧重于单旋律线条的审美体验,而多线条柱状听觉和思维相对接触甚少。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这一内容就愈显艰难与重要。而如今,“全球化”趋势已突破了传统的地理和空间界限渗透到人类文化的各个层面,音乐文化领域也不例外。小学音乐新课标之基本理念中也提到:理解多元文化。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因此,笔者在现今中西方文化快速交融、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口风琴辅助小学生建立柱状听觉感受与和声概念,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进行试探性研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出:器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音准和读谱能力具有特殊功效,能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教授曾说:钢琴教学可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促进眼、耳、口、手、足,多种器官协调发展,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积极作用。同时,能提高学生识谱,视奏视唱能力,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的音乐文化素质。口风琴作为一种吹奏的键盘乐器,当然也具有这样的妙处。口风琴作为众多课堂小乐器之一,是学生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是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重要手段。

二、选择口风琴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要选择一种可随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携带操作方便、对学生音乐基本素养的训练有帮助,旋律性强、无调性限制,又能奏出和声效果的键盘乐器,唯有口风琴是现阶段最理想的选择。它能辅助学生对音高、音准的把握,并能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为打好多声部听觉能力基础,尤其是针对没有学习过基本音乐知识的小学低段学生——在音高与节奏概念的筑建期,每节课我都会抽出几分钟时间以游戏的方式训练学生听觉,充分关注此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我模仿电视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的形式,在课堂上利用口风琴做起“SUPER EARS——超级耳朵”的游戏:在听前制定好游戏规则,再让学生背对我,用耳朵去听口风琴表现的音乐要素,学生确定自己听到的内容再转身,并以书写、模唱、肢体律动等形式表现出听到的声音。以此发展学生听觉的敏感性及听觉分辨力,通过游戏去接触和感受音乐的音高、节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快乐的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3~6年段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置,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起初步接触基础和声,为建立好音程概念,我借助口风琴从识谱及旋律记忆能力上下功夫。教材中的合唱歌曲是学生喜欢的内容,但要真让学生唱准、唱好,实属不易。我在执教三年级音乐课时,我借助口风琴器乐教学,让学生识谱,并通过键盘弹奏训练听觉,建立手、耳、脑相结合的和声感觉。学生弹奏时,要引导他们用听觉去感音响;完成弹奏后回忆旋律;吹奏伴奏声部旋律,直至熟记。再学习主旋律声部,这样很快就学会了。

到了小学高段年级,音乐教材中出现了很多合唱歌曲,我便尝试将学生分成二至三个学习小组,利用口风琴让学生合作完成和弦演奏,并即兴为歌曲配和声伴奏。学生在初步感受音程的音高关系后再让学生逐步用人声代替口风琴的旋律,体验音程的柱式音响效果。为了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我并没有固定学生的声部分配,在一首歌曲学会之后,经常互换演奏、演唱,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高低聲部的技能训练。对于小学生而言,枯燥的的练习是很容易生厌的,这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变换形式进行学习。口风琴特有的优势都有利于结合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参与体验。同桌、同组之间吹奏相互比赛。课内、课外相结合。吹吹、唱唱、动动、听听,有机结合。启发学生即兴创编简单旋律、节奏。变换演奏形式(齐奏、独奏、领奏、轮奏、合奏)在演奏过程中,动作、队形的小小变化都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地主动学习,在学习中还能锻炼他们合作。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演奏能力后,教师要抓住和提供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让学生的口风琴节目在公共场合演出,既促进了学生吹奏练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吹奏的技能和水平。例如,在我校的六一文艺汇演中,由我校口风琴兴趣小组表演的《春之歌》(口风琴与打击乐)获得了全校师生的好评,我还安排了六年级全体同学齐奏《红河谷》,做到人人都露一手。同学们为了把自己的口风琴演奏技能展示给全校师生看,都认真练习,吹奏技能提高了很多。看到他们一个个自豪的样子,我们不难看出口风琴的学习和演奏让他们身心快乐,音乐使他们实现了自我。口风琴进课堂确实让我们都尝到了甜头,它在教学活动进行中,可以随时的辅教教学,适当减轻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的教学难度。

在音乐课堂上利用口风琴辅助教学只是一种拓展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音乐丰富表现力,并获得集体演奏、演唱经验的手段。我们所探寻的是要让学生能在所有音乐活动中都得到和声听觉锻炼,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及群体意识和协作能力。和声听觉能力的形成,一定是要靠平时的欣赏、演唱、演奏等课堂活动来磨练,并有意识地去培养的。在诸多音乐活动中,笔者认为通过口风琴辅助小学生建立柱状听觉感受与和声概念,对感受与实践多声部音乐作品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王安国,吴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2]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