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院校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5-24符彩花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独立院校对策研究毕业生

符彩花

【摘 要】从个人和家庭层面来说,大学生进入高校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在毕业后更好地就业。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开始变得焦虑。本文以三亚学院为例,调查研究独立院校95后本科毕业生的心理特点及现实表现,从中得出独立院校本科毕业生的现状特点,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独立院校;毕业生;现状;对策研究

1.独立院校毕业生行为表现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市场经济及丰富的多媒体时代下成长起来的95后。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优越。刚入学时起点差不多,但是经过前三年的大学积累,到大四阶段开始有区别。进入大四,大学生面临来自学业及就业的双重压力。

1.1职业规划明确,主动出击型

这类毕业生,从大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个人职业规划,大学期间收获很多,在毕业前夕,往最大的目标迈进。他们面临的主要压力是就业或升学的压力,在就业意向上,有的选择考研、考公务员,有的自主创业,有的选择直接求职就业,就业意向明确,行动积极主动,目的性强。

1.2职业规划不明确,面临学业与就业双重压力型

这类毕业生,因为大学期间不重视学业,导致自己的学分绩点未达到学校要求,面临着毕业和就业双重压力,表现得更为焦虑和迷茫,在就业上表现得被动和消极。在学业上,开始认真补救,对学业的关注度上升。

2.毕业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岗位竞争,毕业前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心理、意志、情绪、行为上的危机期和艰难期。在毕业前夕其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2.1急于毕业又害怕毕业的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从第七学期逐步开始产生,急于毕业的具体表现为:上课不认真,班级到课率较底,往往以求职面试、实习、准备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原因旷课,期望早点考试早点出去找工作、实习,专业学习状态明显大不如前。非常关注离校及发证时间。害怕就业表现为对就业的焦虑恐慌,毕业生普遍的一个心理特点是面临从校园到社会的心理转折,虽然渴望踏入社会,但对未知的社会现实产生焦虑和恐惧。面对就业竞争激烈,求职难等、工作环境复杂等等因素,让一些缺乏社会经验、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感到焦虑甚至恐慌。

2.2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的落差心理

大部分毕业生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主要变现为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在毕业前,就业回报的期望过高是大学毕业生的普遍心态。尤其是独立院校学费昂贵,大学四年家庭投入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都希望在短期内得到较高的回报。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到生活条件好待遇高的大城市大企业就业,渴望高职位高起点高收入。然而现实的就业市场无法满足每位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与期望。因此,大学生思想上会产生落差。

2.3自我认知不准确

认知不准确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自视过高,二是过于自卑。大学生在就业前往往以天之骄子自居,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好高骛远,在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形成自负心理,在求职过程中变现为高不成低不就。学校安排的企业类招聘宣讲会及大型招聘会,前去参加的应聘的毕业生人数不多。另一方面,有些毕业生则过于自卑,总觉得自己的院校不是重点,能力不强,学业不够优秀等而过于否定自己,害怕参与竞争,放低择业标准。

2.4从众及攀比心理

毕业生个性,能力等情况各不相同,就业、择业目标各有特点,不具有可比性。但个别毕业生喜欢从众及攀比。比如,有些毕业生看到别的同学报考公务员也跟着报考公务员,而事实上自己并不喜欢从事公务员工作。这类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及主见,易受社会及他人影响,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盲目从众。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总抱着“他能行,我也能行”的态度,嫉妒、攀比,总想超越他人。从众攀比心理,很容易让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碰壁或者进入就业误区。

2.5个人情感危机心理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境中,到了大四既要忙于完成学业,又要忙于提升求职能力,加之来自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使得大四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到一个极点,严重者出现心理危机。我国当代大学毕业生因为无法排解毕业前各种心理问题及心理压力而选择轻生的事例并不少见。因此,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适,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3.大四毕业生毕业前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3.1社会激烈的竞争的冲击

就业形势严峻,招聘岗位竞争激烈,僧多粥少,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等等这些社会压力涌现毕业生。很多用人单位过于要求证书等硬性条件,大四毕业生为了在求职中胜出,不得不努力去补救。尤其是在大学学习阶段未达到过级、考证目标的,所受的冲击和压力更大。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四毕业生要面对的是实习、论文、毕业、就业等诸多关系人生规划的重大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负载各种思想负担。

3.2来自家庭的压力

毕业生大学四年的学费,生活费,家庭为之都付出了很多。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有些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在择业就业时更是自信心不足。其次,大部分家庭对于子女的期望过高,而在大四毕业找工作时并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这加剧了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

3.3自身个性问题

个别毕业生往往都有些内向,害怕与人交往,个别毕业生心态不够端正,存在着不同的极端心理,如自卑、自负、不平衡等。多数自卑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消极情感。他们求职时,对社会充满了向往,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自信心不足。而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好、能力强等,产生了极端自负心理。这些都导致了部分大四毕业生的不平衡心理,使一些毕业生在遇到挫折时很自然地产生了不满和不平衡感,进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危機。

4.毕业生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4.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由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决定的。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更应该注意评价自己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就业观。在处处充满竞争的年代,大学毕业生应当树立竞争的就业观,敢于面对竞争,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学会竞争,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新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毕业生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

4.2大学生要加强自我认识,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前,应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所处的时代特点、社会环境有全面的认识,了解社会需求及职业的要求,同时大学生自身还要全面、正确、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实现合理的自我定位。首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个人的工作能力、自身的优势劣势有完整客观的认识,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其次明确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客观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调整就业心态,设立恰当的就业目标。

4.3大学生应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避免出现各种就业心理问题的前提就是大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这里所说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其次,要做好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再次,大学生要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5.结语

独立院校大学本科毕业生存在的诸如焦虑、矛盾,自我认知不准确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社会、高校、家庭及学生本人均应正视这些常见心理问题,剖析问题的深层原因,并学会合理地去干预、化解这些心理矛盾,让毕业生以更明确、自信、健康、良好的心态和积极行动去参与竞争,迎难而上,顺利毕业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陈甜.大学生社会角色调适[M].漳州学院学报,2008(4):23—25

[2]费杨.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10):49-50

[3]黄建榕,陈建新.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系统的建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73-

77

[4]李会勤.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109):34-38

猜你喜欢

独立院校对策研究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慕课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思考
翻转课堂在独立院校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