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2017-05-24加央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培养小学数学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学生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有趣的内容,新意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课堂就会成为人人想上,人人想学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几点体会

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学生理解、掌握与应用数学概念、定律、性质、法则等数学知识时,总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与要求。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实际,唤起兴趣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研的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就是由讨论数学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的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激起和诱发思维展开,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真是妙趣横生,课堂内一片欢声笑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圆的兴趣与热情。

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以后,让学生分头去了解本校各年级各班男女生人数,然后制成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规律,引发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数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答某个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探索、发现与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逐渐积累愉快的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9加几”时,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得到计算结果,更重要的是总结出了“凑十”的计算规律。当学生学习“8加几”、“7加几”、“6加几”时,就能运用规律依此类推了。掌握了规律,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进一步引发了学习兴趣。

三、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充分利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调整等过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四、手脑并用,促进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并要求学生在操作时,做到边看、边想、边动手,有时还要口述操作过程,这样做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要,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体验愉悦、稳定兴趣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便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教师应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之后,让每个学生展开想象,用教师提供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拼摆出各种组合图形,诸如房子、汽车、小船、动物等,并让学生把自己拼好的图案粘贴在纸上,在班上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沉浸在创造的欢乐之中,去尽情体验成功的愉悦。

总之,兴趣是学习之舟,小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到数学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了。然而兴趣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个性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把课堂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安之.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效率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01期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

加央,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小教高级,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学习兴趣培养小学数学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