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的尝试

2017-05-24徐艳玲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饱和溶液氧化铜石灰水

徐艳玲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形成化学概念,加深对化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求知的欲望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大胆创新,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教学理所当然成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把演示实验变成分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离不开实验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完成化学实验。

例如: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实验改进:

改进1:实验前用水把混匀的氧化铜和炭粉调成糊状,用玻璃管把糊状物涂在试管的内壁上,晾干后进行实验,可在试管内壁上看到紫红色的铜镜出现。

改进2:截取一节20厘米长的硬质玻璃管(管壁要厚一些,内径为0.5厘米),把混匀的氧化铜和木炭粉装入管中,从管的两端用木棍将其压紧压实,长约1厘米左右,用酒精灯加熱。2—3分钟后,可在玻璃管内壁上看到紫红色铜镜出现,才玻璃片上滴几滴石灰水,靠近管口,石灰水变浑浊,可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

改进3:将表面被氧化的铜片或铜丝埋在炭粉中,使用原装置进行加热,约2—5分钟后,石灰水变浑浊。冷却后从炭粉中取出铜片或铜丝,发现其表面的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的铜。

改进4:往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铜晶体,在通风橱中加热使其熔化,一片转动试管,一边继续加热,直至试管底部形成的氧化铜薄层,然后把刚烘干并研细的木炭粉倒入,并高出氧化铜薄膜1—2厘米,压紧压实,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经过4—5后可见黑色氧化铜薄膜变成光亮的铜镜,装有石灰水的试管产生白色沉淀。

改进5:使用蔗糖溶解在水中后被吸附于炭粉中,并把氧化铜包在里面,受热时蔗糖迅速分解成表面积很大的炭粒。这些活性很强的炭粒,与氧化铜充分接触并在酒精灯加热的温度下就能发生反应,有效的降低了发生反应的温度。

我在课堂上用改进5:进行的学生分组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实验热情高涨,实验效果明显。

二、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造就了大批缺乏创新意识的学生,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做硫燃烧实验时,就做了如下的改?进,使装置简洁、轻便,操作简单;同时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安全环保,不污染环境。

取一个集气瓶,在瓶塞了打三个孔,一个孔插入燃烧匙,另一个孔中插入一个长的玻璃管(用于后续实验中通入氧气)最后一个孔插入一个玻璃管,是的玻璃管稍露胶塞即可(有利于气体的导出)。先点燃燃烧匙中的硫,插入集气瓶中,硫在空气中燃烧,让学生充分观察硫在空气的实验现象,然后用另一个长玻璃管通入氧气,使得硫在氧气中燃烧,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这样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就观察完了。这样做的优点是,装置密闭,二氧化硫不污染环境,同时让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装置图,改进后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对氧气实验室制法加深印象,还能为以后学习酸的性质作一铺垫,这不是一劳永逸吗?

例如:木炭的吸附性实验改进:

改进1:用集气瓶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氮气体,向瓶中放入几块经过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并迅速塞紧连接有U型管的胶塞,U型管中事先已经注入滴有红墨水的水,在轻轻摇动集气瓶,由于集气瓶中的气体被木炭吸附,使得压强减小,从而使U型管中液面发生变化。

改进2:由于用块状木炭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可做以下改进,在小烧杯中注入30—40ml蒸馏水,加入少许红墨水至呈现浅红色,在将其均分入2个小锥形瓶或大试管中,取0.5克干燥木炭,在研钵中研细后,倒入其中的一个小锥形瓶或大试管中,充分震荡后过滤,可得到无色的溶液,再与另一个小小锥形瓶或大试管中未加入木炭的原溶液对比二者有明显的差别。

改进3:取一根硬质玻璃管,一端塞上带玻璃管的单孔胶塞,管底塞上一团棉花(防止木炭落入导管),然后放入细小的木炭颗粒约三分之二体积,上面塞上一团棉花,当被红墨水染成浅红色的水流过木炭后,红色消失,滴入烧杯中的水为无色,现在明显。

例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实验改进

改进方法: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我把硝酸钾换成蔗糖,通过向盛有一定量水的烧杯中不断的添加蔗糖,观察蔗糖的溶解情况,注意观察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呢?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的蔗糖杯底就会出现固体时,引导学生学习烧杯内的上层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引导学生给出饱和溶液的定义。继续实验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溶液,于是就明白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讨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改机

改进方法:收集一试管(或锥形瓶、集气瓶)的一氧化碳,并向其中迅速注入一些澄清的石灰水,盖上玻璃片。将一端绕成螺旋状的铜丝在酒精灯外烟上加热,使其表面氧化成黑色生成氧化铜,然后趁热迅速把他伸入盛有一氧化碳的试管中,盖上管口,可看见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的铜,当震荡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时,石灰水变浑浊。此实验的安全系数较高,用的一氧化碳量少。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实验改进的教学中,在改进实验总不仅使实验现象明显,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了对教师的崇敬,同时在实验的改进和创新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创新欲望。

猜你喜欢

饱和溶液氧化铜石灰水
源于生活的课前初探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树木为啥穿“白衣”
实时动态监测纳米氧化铜作用于CHL细胞的毒性效应
某氧化铜钴矿硫酸浸出试验研究
溶解度曲线的涵义及应用
四川某难选氧化铜矿石选别试验
对饱和溶液性质的补充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