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7-05-24张丛云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五壮士词语课文

张丛云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促进阅读技巧的发展,反之,也会造成不良的效果。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在教学《奇怪的大石头》一文中,有位教师就很注意提出的问题。她一上课不是马上让学生学习课文,而是在黑板上画出一块大大的石头,然后问学生:看到这块大石头,大家有什么想法?你们能根据这块大石头提出什么疑问吗?用平时学生经常见到而又不放在心上的事物来激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问题一出来,学生就热烈地讨论着教师给出的问题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课堂提问要有形象性

语文教学中,年级越低,教师的提问就越要具体形象,因为抽象性的问题越多,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问题的提法必须能促使学生思考具体的答案,不一定要做出抽象地概括。尤其在低年级,最好先让学生描述对象的特征再过渡到抽象概括。到了中高年级,对一些关键性词语要理解透彻,就同样要运用形象性的问题。如《学会看病》中有个词语“艰涩”,不能抽象地要求学生根据字典里的解释来回答,即使把字典里的解释背下来,还不能真正理解这个词语,必须让学生从课文中从生活中感受“艰涩”那种极慢的感觉,才能体会到“艰涩”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此时的不安、后悔、担心,并深层次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对理解课文的内涵、中心思想都有积极意义。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精确性

在课堂教学中的“精问”就是指提问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教師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富有挑战性和变通性,以扩大学生的思考范围。否则问题过于浅显,无法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的思考就不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起不到提问应有的效果。同样,问题难度过大,就会使学生望“问”兴叹,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问题是:课文的中心句是什么?一共出现了几次?为什么要多次强调?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明白了雨来是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小英雄。通过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学生也会对课文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课堂提问要注意难易适中

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或者真正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问题要浅中见深,提问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例如,教师在教四年级的《九寨沟》这一课时,就可以提几个不同程度的问题:最易的:为什么称为“九寨沟”?较难的: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更难的:为什么会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采用的提问方式,应根据班级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能力差异,恰当选用,使提问难易适度。

五、课堂提问要抓住突破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教《月光曲》一文时,在充分细读文本之后,让学生感悟这位盲姑娘酷爱音乐,想实现亲耳听一听贝多芬的钢琴曲的愿望,可入场券太贵了,家境太穷。因此哥哥为无法实现妹妹的愿望而伤心、难受。在学生感受哥哥那份无奈之时,通过抓住妹妹话中的矛盾点, 不断追问,从中体会妹妹的善良、体贴、善解人意美好品质及兄妹情深。

六、课堂提问要把握课文本质

一篇课文,总有它的内涵和中心思想。凡涉及到课文内涵、中心思想,并与思想内容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等方面的问题,都属于本质性问题,而涉及到课文其他枝节的问题,属于现象性问题。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五壮士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过程,写出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因此,凡是同描写五壮士壮举的词语和句子的问题都是本质性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提本质意义的问题,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中心思想,而表面现象性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中的一节话(一句话)去理解。

七、课堂提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止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通过讨论,学生既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又拓展了自己的思路。

八、要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要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创新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求索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勇气。首先学习者要克服自卑心理。可通过阅读名人故事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其次还要提高自己问“问题”的欲望,锻炼敢问“问题”的勇气。再次是学习者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否认问题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有疑,自然要向同学、老师、家长等发问,只要大胆地提出来,就不要怕他人耻笑,因为提问是学习者的权利,应该受他人尊重。

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好问题不容易。真课堂教学中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能否体现出提问的艺术,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猜你喜欢

五壮士词语课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丰碑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赏析
一枚词语一门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妙对
烈士的鲜血浇灌出民族解放胜利之花——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