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几点做法

2017-05-24梅朵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意义

【摘 要】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情感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实施情感教育,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以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意义;措施

一、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意义

首先,情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语文学习。其次,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各种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它明确指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拓宽学生的精神空间,使初中语文课堂呈现出充分的人文特色,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悟人生,关注人情,分析人事,真正体会到初中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内涵,感受到语文学科自身的无穷魅力。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措施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展示情感因素。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也要分析内容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正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体验,教师首先要被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所打动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再用这种感情去打动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性、智能性方面的内容,也要备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大量实践表明,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得越透彻,感受越深,对学生启发引导也就越富有情感性,对学生的感染和教育也就越深。特别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思维出现障碍或错误时,更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自己完成学习过程,使其充分享受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能重新认识自我,也会更加佩服教师,从而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二)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1.引导学生走进璀璨的语文世界,吸引学生“品语文”。

教师要立足于教材中的佳作美文,生动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每一个真善美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要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在心中引起共鸣,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诱导和培养。比如,在讲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借助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处境,让学生整体感知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寂之情。然后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通过教师点拨,学生不仅总结出了本文融情人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探究作品的兴趣被激发了。

2.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知识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对学习语文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4.设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设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设疑中被激发出来了。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用愉悦的氛围影响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用多变的情境吸引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启迪学生,使师生间情与情得到交融,从而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1(8)

【作者简介】

梅朵,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意义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