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训练点 做引路人

2017-05-24杨晓英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引路人语文能力核心素养

杨晓英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找准课堂训练点,让语文教学更有实效,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奠基。小学语文教学要从大处思考,在小处落实。从大处思考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多学习,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新课标要求;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每篇课文在教科书中地位,确定每篇课文的训练点。在小处落实就是充分利用一节课进行听、说、读、写地有效训练;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个性思维;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会自己学习;引领学生从课内转向课外的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本文论述了在核心素养引领下,教师应找准语文课堂的训练点,成为课堂的设计者、学生的引路人,回归平实的语文课堂,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使语文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交际工具。

【关键词】核心素养;训练点;引路人;语文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已经走过了华丽花哨的时代,浮华落尽,回归平实。如今,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通过语文教学将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是核心素养指导下语文课堂回归本位的首要任务。

一、寻找训练点,培养学生能力

如何将扎实的语文知识根植于学生的头脑?如何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觉得,基于学情,寻找具有坐标意义的训练点,非常重要。每一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抓一两个训练点,让训练点成为本堂课的亮点,也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支点。例如,《钉子的故事》这篇课文,重在叙述,叙事性强,文本通过一个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所以,读懂课文内容非常重要。如何读懂课文?关键是要了解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安排在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课程标准对中段教学有学会归纳段意和主要内容的要求。因此,学习归纳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是本堂课中具有坐标意义的训练点。在教学时,我教给学生用“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这样的方法来归纳段落大意。第一段段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由此抛出方法,后面的段落放手交给学生完成,或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将这一训练点贯穿课堂始终,最后再将各段段意合并,连成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这一训练点的练习,在以后的阅读中,凡是遇到像这样叙事性强的文本,都可以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的方法来归纳段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总结的能力就练成了。又如,在西师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课《面对夜莺感到羞愧》的课后练习题中,出现了“默读课文”的要求。默读是读的能力的一种。课程标准对低中高段学生的默读能力都有明确的要求,对低段的要求是学会默读。所以,学习默读,就是本课具有坐标意义的训练点。我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教学生默读。比如出示课题时,要求学生静静地看,先出示“羞愧”,讲解意思,再出示“感到羞愧”,最后出示“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文字越来越多,学生在心里读,对默读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完成课后题时,课件设计也是这样,依次出示“面对夜莺感到羞愧”、“面对夜莺感到难为情”、“面对夜莺感到不好意思”这三个句子,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明白了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而且无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默读能力。

找训练点,要基于学情。课程标准低中高段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不同,教师要抓的训练点也不同。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不同,教师抓的训练点也不同。总之,我们找的训练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合学生练习。

找训练点,要基于文体特色。不同文体的文本,语言特点不同,训练点也不同。诗歌类文本语言优美,朗朗上口,适合朗读训练;童话、叙事类文本,叙述性较强,适合归纳段落大意、复述课文内容的训练;写景类文本,词汇丰富,语言优美,适合让学生积累词句或仿写片段。

找训练点,要从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抓起。文本中的语言现象,标点符号的用法,句子转换,修改病句,都可以成为课堂的训练点。这些都是语文学科中最基础最实在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掌握了它们,才能谈及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找训练点,还要服务于生活实际。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服务于生活的。在“综合性学习”这个版块中,有很多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看景区游览图,看楼层分布图等等,这些训练点,指向生活,实用价值高。

二、教师做学生的引路人,放手让学生去学

当然,找到训练点,不代表这堂课就成功了,还要下功夫落实训练点。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该收则收,该放则放,做课堂的设计者,做学生的引路人。

首先,课堂上突出训练点,简化教学程序。在教学中,依据训练点的需要安排教学程序。不一定课课都依照学字词、初读课文、理解精读、感悟写法的程序进行。学习的内容不同,教学程序也自然有别。找准文本语言训练的“点”。初步分析文本、确立目标后,教师还应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充分发挥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从文本自身的语言规律入手寻找语言训练的点。在教学“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此类“对子”时,教师就可以引導学生自己运用生活中的知识创造“对子”。学习《猴王出世》这类语言精练的文言文时,也可以尝试着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大胆写作。从知识体系或文章的体裁入手寻找语言训练的点。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一文时,欣赏过叶老描写荷花姿态的细腻笔法后,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形态各异的荷花,运用排比句的形式描写自己看到的景色。从导学系统(单元导语、泡泡语、语文园地、课后练习题)入手寻找语言训练的点。教材每个单元前面都有一段“单元导语”,既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总述,也是对教学方向的指引。泡泡语、课后练习题、语文园地等都是我们找准语言训练点的引路人。这一环节也充分显示了单元备课及全册备课的重要性,给语文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更多的要求。如果教师能做到将单元、全册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那么课堂上的语言训练也会事半功倍。

其次,教给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思考,也可以按自己的认识去体会文章、提出问题,完全可以各抒己见。不要害怕学生说错,只要学生真正参与了学习,错的可以纠正,暂时不能统一的也可求大同存小异。这样,学生常常会为自己的一个新见解而感到兴奋不已,老师也会感到其乐无穷。

最后,激发鼓励,活跃思维。课堂上,不能让一个人偷闲,要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为此,尽力给全体学生开辟学习及表达的机会。采取激疑、设疑、质疑的方式,通过表扬、比赛、评定成绩等办法,把学生紧紧地吸在课堂教学这块磁石上。

找训练点,做引路人。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从能力到素养,聚焦鲜明的育人导向;从形式到内容,实现完整的学科立场;从教过到教会,落实人本的学习方式。希望以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爱上语文,在学生的智慧蓝图上构筑出美丽的诗篇!

猜你喜欢

引路人语文能力核心素养
心里装着引路人
李勃:扶贫路上的引路人
服中成药,有时需要“引路人”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读写算》,我的写作引路人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