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2017-05-24杨继世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喻为安塞直觉

杨继世

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所谓的语文能力,其核心则是语感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是我们中学老师的首要任务。语感,简言之,即语言感受力。具体而言,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并能简约准确地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感呢?新课程目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博闻强记,重视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独特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阅读。

课内外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老师若不敢放手让学生海量阅读,其目光是浅见的,思想是错误的。语感其实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忽视大量阅读,语文水平或者语感水平是很难提高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优秀古诗文等经典作品,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这是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感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一目十行的速读,得意忘言,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所以,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主体的直觉思维。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为积累而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精读、品读、赏读、复读等,还应养成作笔记的习惯。

二、讲求方法,强化训练

学以致用,在语言学习中必须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形成较强的语感。训,指教师的训导与启迪;练,是学生的练习与运用语言的实践。训练是在教师正确指导下的科学练习,反映着师生之间的双向关系,且具有互为促进,教学相长的功效。

语文学习中更主要的是依靠主体的心理因素和对语言的敏锐的直觉感受。是使作者与读者、说者与听者,通过语言文字以沟通、构筑“同见”、“同感”,形成语感。因而,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比如,经常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是强化训练,形成语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唤醒联想的翅膀,诱发情感的生成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即所谓的“文以载道,道以承文”。作者若能传达出读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每有阅读,眼前能尽可能跃动出一幅与文本信息相关的画面。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将“鼓点”喻为“骤雨”;“流苏”喻为“旋风”;“蹦跳的脚步”喻为“乱蛙”;“闪射的瞳仁”喻为“火花”;“强健的风姿”喻为“斗虎”。作者用层出不穷的排比和比喻,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鲁迅的《社戏》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喻为“铁的兽脊”,把“航船”喻为“大白鱼”。他们传神的描绘都借助于由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阅读理解中,更是离不了想象与联想。如阅读安徒生的《丑小鸭》“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时,就应联想到: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这一过程还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过程,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四、生活补充,引发语感

一位名人说过:“只有到了徽州,登临黄山,方可领悟中国之诗、山水、艺术的韵味和意境。”叶圣陶先生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越见深切。因为,感受力包括“物感”和语感,“物感”是对事物的观察、感受、体会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感受理解能力。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敏锐的语感是和与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文字感知力的培养离不开“物感”与语感的协调发展。语言积累比较厚实的人,面对眼前所见,总能妙语连珠,感叹一番,正是厚积薄发的具体表现。

如《安塞腰鼓》一文,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多媒体音像资料,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领略安塞腰鼓的风采,再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语言的铿锵、激越、汪洋恣肆之美,从而感悟到作者是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也可用比照法,即拿学生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同类事物来与课文中描写的未曾见过的事物作比照,以引发学生的形象和情感体验。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觀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能自觉地把经验与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多媒体视频的适当应用,可使语文更具生活化。

语感培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亦难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

猜你喜欢

喻为安塞直觉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词素构词及其意义
米可闯关(二)
安塞剪纸
填数字,学古诗等
数学直觉诌议
安塞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治理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