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抛好“课堂”砖 引活“生活”玉

2017-05-24许春妮杨旦霞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堂实效生活课堂

许春妮+杨旦霞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关于引导学生道德成长、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终身成长都起着能动的作用。结合本人的教学经历,积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课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努力:调动生活经验,激活学习兴趣;紧扣生活事件,问题启发教学;创设生活情境,激励积极进步。

【关键词】生活;营建;课堂实效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需要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等。因此,教师更应该努力让课堂源于学生生活并高于生活,不仅使课堂氛围融洽,也使课堂与生活和谐。

一、调动生活经验,激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前不久,在学习《你是我的好朋友》这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找朋友》,学生们一下子沉浸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紧接着我播放了一些关于学生集体生活的照片:六一节大合唱的倾情演出、小组手工制作的合作场面,大课间操场上的俊俏身影……照片一张张的翻过,学生兴致盎然,他们不断的发出感叹:“我们的活动好多啊!”“还记得上次比赛时好激动啊!”“我们共同的努力真值啊!”“这么多朋友一起玩,真开心!”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我引导他们:“是啊,生活在这个大集体中,我们收获了成功,体验了喜悦,更拥有了珍贵的友情。你的好朋友是谁呢?你们一起做过什么事呢?”在之前的铺垫下,学生们踊跃发言,并对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的好朋友是xx,我们经常一起跳绳、骑车、溜冰、爬山,虽然有竞争,但是我们很开心,还锻炼了身体。”“我的好朋友是xx,我们经常因为某个问题挣得面红耳赤,但之后总是相视而笑,对这个问题更加了解了”“我的好朋友有很多,我们还经常一起分享好书,还有好多零食,好开心啊!”……学生们的话匣子被打开了,越说越起劲,很快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通过调动生活情境,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都被激活了,并且通过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型形式,有效地关注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善于语言表达,有的善于运动,有的善于分析……课堂精彩纷呈。

二、紧扣生活事件,问题启发教学

课堂是由问题构成,问题启发教学模式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解答——教师讲解”的模式,也可以是“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的模式等等,当问题来自我们熟悉的生活,有助于充分打开学生思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位老师在上《神奇的电话》一课时,老师问:“有一次,老师去杭州,想老家了,就拨打了家里的电话8701xxxx,却是个杭州人接的。嘿,这可真奇怪,于是我再打,可还是错,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有学生猜:“是不是拨错号码了?”“手机坏了?”“家里来客人了?”结果一一被老师否决。这时,学生迷惘了,有的抓头挠腮,有的坐立不安,有的陷入沉思,突然冒出个激动的声音:“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们是绍兴地区,离开绍兴地区拨打电话就要加拨05什么东西的,老师您没拨,所以就错了!”经过一段思考,这“05什么东西”总算被学生意识到了,于是老师引导道:“我们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区号,就像我们诸暨的区号是0575,而杭州的区号是0571,因为老师当时没有拨诸暨的区号,结果把电话打到了杭州的一户人家。以后你要是在外地拨打家里的号码,可别忘了加上我们的区号0575哦!一起来说一说我们的区号:0575。”顺势还教学生记住了杭州区号0571、上海区号021,教学目标很快完成。生活中的疑难润物无声的启发了学生,真正做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上这一课时,当地正好发生消防英雄田思嘉事件,老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演练:“如果你当时就在火灾现场,你会怎样拨打求救电话?”学生的英雄情结油然而生,纷纷献计献策,模拟拨打119。然后根据学生的演示,师生共同总结道:“当意外发生时,我们拨打应急电话都需要用简单的话告诉对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情况、物品情况。”同样的方法,学生很快就学会如何拨打120。显然,与当前的社会热点相结合,引导了学生关注生活事件,启发了学生思考生活事件,更指导了学生学会拨打公众电话,又一次做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疑問可以打开一个人的思路,也是一个人完成从“疑惑”到“解惑”的过程,而有趣的生活故事又能为课堂增加亮色,让学生在学习、思考之时,开拓自身思维能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励积极进步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该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多形式的评价,直接指导生活,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在学习《孝心献老人》这一课的时候,我亲自扮演了老奶奶的的角色,创设了一系列情境。当我手拿报纸,眯着双眼左看右看,嘴里喃喃念道:“唉,人老眼花,看张报纸都那么麻烦!”有学生马上说:“奶奶,没关系,以后等我放学了,我来读给您听。”我一听,立马让她帮我读一段,还故意刁难:“这新闻太无聊,有没有更精彩一点的?”学生耐心地挑了几篇让我选,我继续装聋:“什么?声音太轻了,听不清啊?”没想到学生接着竟然换成了吼叫的方式,于是我眉头一皱,轻拍学生的头,露出无奈地笑容:“孙子啊,你想吓死奶奶吗?”这下,学生换成了大声而又平和的语气念了新闻。显然,评价语不一定是高高在上,这样家常式的调侃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接着,我又半弯着腰,做着夸张的捶背动作,说道:“人老了不中用喽,不是这儿酸就是那儿痛。”马上就有一个小女孩说:“奶奶,我来给你捶捶背”我走过去:“哟,那好啊,来,让我享受享受。”于是女孩轻柔地锤起了背,我装着非常享受的样子感叹道:“有这样的孙女,幸福啊!如果稍稍重一点就更好了。”一男生闻言,立马说:“奶奶,我力气比他大,我来敲。”说完就重重的敲了起来。这力道,还真不是一般的大呀,我皱眉没出声,这时,耳边又传来另一个声音:“xx,你想献孝心是好事,但你没发现奶奶皱着眉吗?你应该问问奶奶,到底怎样的力道才舒服,而不是凭着自己力气大而猛锤。”男孩听了,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减轻了力道:“奶奶,这样有没有舒服点?”之后,我总结道:“看来当一个孝顺的孩子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还得多点细心,多点耐心,照顾到老人的感受啊。”

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没有感人肺腑的言语,只有这样家常的情境,家常的评价,课堂与生活却是那么和谐。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为了能取得更多更好的来自老师和同伴的评价,积极创新、大胆行动,具体体验到了应该如何关心老人。

《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课堂的营建更是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调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我认为,生活化课堂的营建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品德与社会》课的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师应该积极与当前的社会热点相结合,让三尺讲台开出经验之花!

【参考文献】

[1]李秀伟等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品德与生活(社会)》新华出版社,P117

[2]邬冬星主编.《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P127

[3]胡晓秋.包托枯燥 渐入佳境——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新思路,2012(04)

猜你喜欢

课堂实效生活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