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

2017-05-24吕金荣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古诗文古诗词诗词

吕金荣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林语堂先生说,中国没有宗教,诗聊可代宗教。中国古典诗歌,匠心独运,诗味、韵味、意味皆备。如果我们教师浪费了这么一笔可观的文学资源,岂不痛惜?

笔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后,认为以下几点对古诗词教学颇有成效:

一、运用想象

苏轼就曾极力赞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风景画,“落日”,是红色,“大漠”是黄色,“孤烟”是灰色,“长河”是绿色。孤烟是一条直线,而落日是一个圆圈。一幅多彩的边塞风景画,寥寥十个字就勾勒出来了。在教学时,老师不妨让学生自主解决生难字,根据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课外资料进行自学,反复朗读、吟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要求他们把读到的内容想象出来,在大脑中形成具体的形象,并在小组中“说出来”,通过想象和表述来再造形象。

二、巧用音律

诗节奏鲜明,音韵谐和,有天然的音乐美感,从它的起源来看,最初的诗就是劳动人民唱和的歌谣,两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这个“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所以,几乎每首诗都是可以采用唱的形式。今天也有很多的诗已演化成了的的确确的歌,并搬上了舞台,为大眾所接受。

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首先让学生欣赏用这首词谱曲的歌曲,再教学生学唱这首歌,让学生轻声地、动情地反复咏唱歌曲,在吟唱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发散、去想象;再引导学生去分析词中优美的意境,蕴含的主题,旷达的胸怀,深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诗画去表现一个羁旅异乡的游子把酒问月的艺术形象。以歌解词,以诗配画,学生在一个完整的“音诗画”审美过程中学习诗词,在歌中陶醉,在诗中审美,在画中创美,完成了一个对美的感受、理解、创造的审美过程,所达到的教育效果远比单一教学这首词要好得多。教唱这道歌曲,去进行审美教育。最后再让学生边哼唱边绘画出这首词所表现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并配上原词,完成这一系列的审美活动。

在教学其它诗词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谱曲,用哼唱的方式去感受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可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三、巧用悬疑

柳宗元《渔翁》最后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远。”北宋大诗人苏东坡认为诗有奇趣:渔翁在生火煮饭,可饭熟了,烟消了,人却不见了,只听见欸乃一声,那青山却显得更绿了。诗到这里有一种意味无穷的效果,点到为止,可以把后面两句删去。南末的刘辰翁,明朝的李东阳、王世贞认为最后这两句写渔夫正摇着船顺流而下,回头看到那云正与流水在互相追逐,这就点出了作者自诩如清风白云—样高洁,删掉就没这意思了。

是删还是保留,现代人对此还在争议。另外《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才是塞外的景色?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但这烟究竟是直的还是圆的?等等。如果教师能补充这些内容,不但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让学生尝试着思考这些问题,而且还会勾起他们更大的欲望去学习其他的古诗词,主动去推敲其中的字词的奥秘。我们不能忽略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挑战的欲望。

四、横纵对比

借用前人现成的句子,只改动—两个字,甚至个宇也不改地搬过来。而赋手诗句以新的含义。这是文人常用的技巧。如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就是从李贸《金铜仙人辞汉歌》那里借来的。李贺原诗是:“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是突出深沉郁愤的情绪,毛泽东则是发达兴奋自豪的心态。

古人云:“诗字点化之妙,譬如仙者,丹头在手,瓦砾俱金矣。”所谓点石成金之妙,也就是说诗歌创作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有的诗句一经再创作,融化为自已词句后,脱胎换骨,获得了艺术生命力。

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脱胎于陆游的《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但叶绍翁写园的一角,比陆游取景小而含意深。在“出墙来”的前面加上了“关不住”“这个“关”字,突出了春意的活跃。唐吴融《途中见杏花》也有“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还独愁”之句。

从这些诗句中不难发现,诗家们都互相学习,互相巧用对方的佳句,而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时正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举一反三,把学生带入其中细细品赏。

五、扩写表演

同现代文相比,诗词可谓是内容短小的文学,而它的艺术容量却是无限。古诗文往往用简洁凝炼的笔法去描写事物、表情达意。老师可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再让学生大处着眼,细处着手,让学生以改写的形式去表现诗文中的艺术形象,用表演的方式再次深入解读文本。

例如诗史杜甫的《石豪吏》一文,诗人只用了一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就写出了全文要旨,接着就只是妇人的一大段“述说”,似乎官吏退居幕后了,当然我们说这是作者的巧妙布局,而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充分调用想象,把官吏“捉”回幕前,让他和妇人进行对白。把官吏和妇人的对白变成一段可供演出的台词,并在教室里尝试演出。于是,就出现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具体的再现,学生也更理解了文章的所表达的旨意,也更能让自己投身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感同身受。

阅读古诗文重在激情、入境、悟理、怡性。让学生把诗文中的形象在头脑中再造出来,再把再造的形象表现出来,对原作进行审美创造,都对学生理解原诗文,提高写作能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能力的良好途径。

深入诗词教学,还将涉及诸多的知识,从历史,政治,文学,艺术到人文,地理,民俗,特别是古汉语和美术的技法,需要老师多下苦功才能使自己使学生走进诗词动人美妙的世界。

猜你喜欢

古诗文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诗词之页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