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017-05-24杜艳君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杜艳君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所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业成绩提高的前提。语文学习中,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阅读自觉性,改善阅读品质,有助于增进阅读的理解。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时,恰当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一定会使语文课堂活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阅读习惯;培养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养成学习、生活、运动等各种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段。其中,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学生优秀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一环。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行动。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保证阅读的质量,提高阅读的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不尽。在小猪儿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激趣引领

兴趣是人特有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段,需要示范引导激趣,带领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孩子的个性,在给孩子选择空间的同时,巧妙引导,尊重和保护孩子的自主性和求知欲。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方式很多。比如老师组织一场故事会或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就会自觉主动地寻书而读。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从“有尽”的“言”中领悟到“无穷”之“意”。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现在小木偶会哭、会笑会生气、会着急、也会向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了,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谁来接着编下去,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有兴趣与思考余地,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自然也就“爱读”了。

二、坚持阅读

“水滴石穿”在于坚持的力量。坚持阅读,每天阅读,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这一习惯的培养应该由学校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从一年级开始做起,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有不认识的字,可以家长念,学生听,逐渐形成家庭的生活惯例,从而每天都有一段读书时间,一到时间,开始阅读。如此,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在学校,利用好语文教学的阅读时间,还要充分利用好每天的读书时间(如我校每天的午读半小时),指导学生进行读书看报,天天如此,最后形成儿童的自觉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积极引导普通学生学习这些先进学生身上的各种优良品格。如在班级中有些学生汉字书写工整、认真、规范;在早上和中午都能按时晨诵、午读,在阅读中能坚持做好读书笔记;有些学生在平时善于观察,并能积极与别人交流等,无疑这些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习惯都是值得肯定的。为使学生尽可能地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如老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可不断提出以下一些评价:“讲得好,讲得真棒,说得不错,很好,很聪明,很肯动脑筋……”

三、专注品质

阅读品质,重专注。专注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要养成这一习惯,要讲究姿势端正,端正的身心容易唤起注意、记忆、思考等各种心理历程。讲究环境安静,阅读时应尽力避免干扰,做到安静,空气清新,光线适度。讲究作息定时,作息不定时是分散注意的主要因素,学习时应该专心致志,游戏时应尽情的玩,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有利于专心阅读习惯的养成。重视默读,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相比出声阅读还能很好地体现心、口、眼合一的境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同学的学习习惯,既能发现同学习惯的不良,又能及时提醒、帮助、督促同学纠正不良习惯。如发现同学修改作业不认真,随心所欲,有同伴给他指出比老师指出其接受性要好的多。互相纠正时,学生如果把存在的问题和改正的措施等进行反思,又便于更有效地改正不良习惯,巩固和提高良好习惯。

四、读书动笔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维十分有利。当然,“动笔”的方法习惯因人而异,教师应该就如何记笔记、用笔记对小学生进行定期个别指导。要培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就要教给学生怎样抓重点、记难点等记笔记的方法;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可把比较科学的读书步骤编成口诀,让学生熟记下来,切实照着做。“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学生一旦熟练掌握了好方法,就会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五、读思结合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指导学生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问自己“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索。問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培养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有序阅读

有序阅读指阅读要有计划性,时序性。阅读时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废。随着文本语言的有序展开,读者随之思维逐层深入,逐步感悟,共情共境,不仅体会字字珠玑,更为提高阅读素养蓄势。学生独立阅读尤重有序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做为语文学科,常常是在读中学习,在读中体会。因此,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语文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在读书时,一定要精力集中,手脑口并用,边读边想边划。同时,要让学生掌握速读、细读、精读等方法,最终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七、目的性阅读

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乐读善读。

【参考文献】

[1]杨宝峰.《教育》,2016(12):00289-0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