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2017-05-24刘雅梅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刘雅梅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结构改变,与以往课程相比较,从发展和需要的目的出发,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实施新课改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向互动为前提的参与式教学,要灵活处理,使它成为师生自我展示的平台;随着全世界“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理念的提出、推动与发展,我国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甘肃省会宁县教育系统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理论指导下积极主张、探索和研究,根据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指导“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研究。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体系

1.新课程改革中,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增强课程和教育在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法国学者蒙泰涅说过:“我不愿有一个塞满东西的头脑,而情愿有一个思维开阔的头脑。”

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其目的在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结构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重点教育向整体教育提高,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推进,文化单一教育向素质整体教育迈步。

1.1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起全新的“学生”、“教学”、“质量”、“评价”四大“观念”,积极主动学习、领会新教改的相关知识,树立终身从教,终身学习的意识,博览群书,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指导教学,不懈追求新知识,了解新事物,更新、提高、拓宽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知识面积,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积极探索、创新教法与学法。在不断学习充实的过程中,了解、调查、总结、研究,综合教与学的适用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1.2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知识。课程内容既要体现其时代性,又要反映其知识性,还要强调其选择性,更要包括其基础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爱好、特长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团队意识和个体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1.3新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改变观念,更新理念、提高素质,所涉及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考试制度等一系列方案,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需要,将以人为本思想为核心,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正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奠定基础,进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的新型人才。

2.课程改革下传统教学模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条件限制,所以很难培养学生更多更强的综合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隨着高效课堂的推进,教学方法也需要改革,语文高效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方法更具有灵活性和艺术性;老师在备课时,要留有余地,考虑一部分交给学生来完成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体现,因此教学中努力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审美化、高效化是老师的不懈追求。

课例之一: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第一课时基本是启而不发,第二课时,先让学生口头说说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引出一对反义词“有趣”和“无味”,提示学生百草园的“园”与三味书屋的“屋”让人容易想到哪两种图形,要求学生利用两个图形和这对反义词组合,大部分学生动手、动脑,并且和同学有了交流;我见风使舵让一名学生设计,还提醒学生把作者对两个地方的情感也体现在板书中,把鲁迅对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的“乐”和“厌”巧妙体现,不得不令人拍手叫绝。

课例之二:教朱自清的《春》时,提出以下三个思考题:1.开头哪个字体现作者喜爱春天?2.文章结尾又体现作者的什么之情?3.中间主体部分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利用小组讨论分析,围绕“春”字,勾画了一枝花和两片绿叶的轮廓,明确了“花”的内容,学生轮流补充,相互取长补短,就在迎春图的“迎”字上略微提示了一下,经过师生合作后,一幅漂亮精巧的“春”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课例之三:教陈毅的《梅岭三章》这首诗歌时,将课题和作者竖写在黑板中间,展示环节在黑板指定的位置上,让学生来概括三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境界,集体挑选了六个恰当的词语,用三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并同六个词语组成了一幅树的图画,使得这首诗的重点内容和思想内涵显而易见,又暗示了陈毅革命形象像坚强不屈的大树。

课例之四:教《范进中举》一文时,学生更会奇思妙想,他们借助线条勾勒出了范进的肖像画,一个封建时代的举人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集课文写法和主题于一体,真是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创造力啊!

由此看来,老师把课堂全交给学生,就像让学生锻炼上台讲课一样,都是新课改所倡导的角色互换的一个体现,尝试把课堂交给学生,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教学思路的明确,也少不了教学的精心设计,能锻炼学生驾驭一节课的能力,大显身手的“小老师”使教学气氛十分活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真正达到了在乐学乐学中提升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

3.“核心素养”结构模式,主要解决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有“核心素养体系”一词,提出研究各个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任务。

3.1“核心素养”是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核心素养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主要是时代教育的需求,现代年轻人的特点两个重点问题;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这已经是一种世界趋势,也是我国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探索之路。

3.2“核心素养体系”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上定位,是提升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研究各个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发展的任务,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终身的和必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3.3“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理念的提出、推动与发展,我国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甘肃省会宁县教育系统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理论指导下积极主张、探索和研究,根据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指导“核心素养培养”教育研究,那些“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的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

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社会需求,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核心素养”的提出到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研究、甘肃省会宁县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准备,明确各个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发展的任务、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人员,立足当地教育基地、利用当地教育优势和教育教学课堂,把教育教学和研究成果由点到面向辐射,完成“核心素养体系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上定位、提升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