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具一格的挽联

2017-05-24

对联 2017年4期
关键词:千古陈寅恪下联

●野 夫

哀悼死者的对联叫挽联,挽联的内容十分丰富,现选几副别具一格的挽联供大家品赏。

不可说!不可说!

如之何?如之何?

30年代,杨杏佛在上海被蒋介石反动派指使的特务杀害,在追悼会上,有人送上这副挽联。此联沉痛和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敌乎友呼,余惟自问;

知我罪我,公已无言。

徐懋庸挽鲁迅。鲁迅逝世后,和他有师生之谊的徐懋庸,托好友曹聚仁送去这副挽联。此联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鲁迅当年十分器重徐的才华,徐对鲁迅也非常敬重。但是,由于两人有过意见分歧,在“两个口号”之争中有较多的误会,当时鲁迅曾严厉地抨击过徐。徐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澄清事实真相,但鲁迅不幸早逝使这愿望成为泡影。他在怀着绝望与哀伤的心情中,写下了这副挽联。此联没有套话,没有廉价的颂扬,字字都是作者心里话,亦可称之“联为心声”的代表作。

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戊戌政变失败后,六君子之一的浏阳谭嗣同殉难,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闻讯撰联哀悼。着墨不多,寓意含蓄,作者虽没有对烈士殉难作正面评价,而明眼人读后自知,非大手笔不能为。

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

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

挽闻一多。1945年12月,昆明“一二·一”学生惨案发生后,闻一多大声疾呼:“我们一定要捉拿杀害四烈士的凶手归案,今天追不到,明天追,这一代追不到,下一代追!”当天还为昆明的《学生报》题词:“战士的血是不会白流的,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了,也可以看见千百个继起的!”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被杀害的追悼大会上,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拍案而起,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午后,出席了记者招待会,回家途中,在离家十步远处,被国民党特务枪杀。

本联作者紧抓了闻一多演讲中的片言只语和先生殉难的巨大影响,在联中交叉反复出现,讴歌了闻一多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气吞山河,惊天地而泣鬼神,有强烈的号召力。而且在表现的艺术手法上有创新之处,看似是简单的颠倒重复,但却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还有一些别具一格的自挽联。

自挽联常常是作者对自已一生所作的评价和总结,有时也往往借此向生者嘱托后事,算是一种特殊的遗嘱吧。

明代杰出的画家和文学家唐伯虎的自挽联:

一失脚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人。

有人认为,这是我国楹联史上第一副自挽联。上联指他于明弘治年间乡试第一,会试时因涉及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谪为吏,不齿不就,故云“一失脚成千古笑。”下联则是郁郁不得志的发泄。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自挽联:

浮沉宦海如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虫。

这是对他自己一生的概述评价,用简练的语言勾画了一幅自画像。

陈寅恪自挽联:

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教授,在十年动乱时惨遭迫害。当时,已届80高龄又身患重病的陈寅恪,自知不久于人世,便预先写了这副自挽联,用的是尚在世的夫人的口气。上联的“牛衣”事见《汉书·王章传》,“牛衣对泣”喻夫妻共守贫困。下联是说,以自已的病残之躯,很难再活下去,我们夫妇只能到九泉之下再见面了。联中字字血泪、字字辛酸,把作者当时的凄楚境遇,悲愤心情,抒发得淋漓真切,感人至深。此联作毕不久,陈寅恪即含恨而逝,一个月后,其夫人也郁郁而终,竟真的应了“九泉稍待眼枯人”之句。

革命烈士周炳文自挽联:

肉躯壳,无足轻重!但求身后有灵魂,死一时,实生千古;

鬼伎俩,何等凶险!寄语党中诸巨子,鉴以往,宜慎将来。

此联是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献身革命,早把生死置之度外,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独白。上联写革命者的肉体死生,无足轻重。只要革命的精神不死,就可以激励后人,千古永生。下联是遗言同志,敌人险恶无情,要提高警惕,以革命事业为拳拳之念。再三致意,在险恶环境中如何以我为前车之鉴,策勉将来。全联没有提到一点私事家事。这种完全彻底为党为革命为人民的坦率及其光明磊落、胸怀无私的品格,令人肃然起敬。

旧社会有一老医生,从医30年,怀着一腔悲愤与世长辞。临终前,写自挽联示儿:

我愧无能,卅载功夫,可谓深焉!终难治贫者病根,富家钱癖;

人死何知,五尺棺木,亦云足矣!更毋须经忏损产,苫块伤身。

上联为自已一生抑富医贫、难以如愿而抱恨终生。下联嘱儿子要薄葬,免得无端损财害体。真可谓愤世疾俗,看破世情。

刘师亮自挽联:

伤时有谐稿,讽世有随刊,借碧血作供献同胞,大呼寰宇人皆醒;

清室无科名,民国无官吏,以白身而笑骂当局,纵死阴司鬼亦雄。

刘师亮是四川省一位传奇式人物,他自学成才,嫉恶如仇,与旧势力斗争终生。他自办刊物,撰写了许多讽刺对联,往往击中时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30年代名满全川,也是全国人民敬仰的人物。

四川军阀刘湘、杨森因屡受刘师亮的嘲讽,常欲致其于死地。刘师亮自知不为当局所容,性命朝夕难保,便写了这副自挽联。上联中的“谐稿”“随刊”是指刘师亮自办的刊物。全联直截了当,如钢似铁,体现了中国人极为宝贵的硬骨头性格,可钦可敬。

猜你喜欢

千古陈寅恪下联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秋
荏苒时光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陈寅恪与唐筼:白首不相离
小试身手
陈寅恪:我的徒弟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羊年春联
意外怀孕,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