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问题探讨

2017-05-20古丽努尔·阿不力米提

经营者 2017年4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城镇化

古丽努尔·阿不力米提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与农村落后的经济形成了鲜明对比,社会各界人士逐渐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先天性和后天性弊端的存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屡屡受挫。城乡差距越来越大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矛盾的产生,基于此类社会问题,本文对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总结出城镇人才过度集中与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城市用地面积扩大与农村耕地面积紧张;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三个基本问题,并针对该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深化城乡规划改革,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坚持生态宜居理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关键词 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 协调发展

一、前言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当今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体现。中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巨大成为先天性制约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遗留的体制弊端和落后观念也制约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对我国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现阶段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现状

(一)城镇人才过度集中与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自改革开放以來,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增高,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逐步走上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大量的人才从农村走向城市,使城市人才过度集中达到饱和状态,反观农村,收入低、基础设施差、大量人才尤其是技术型人才外流严重。这样下去会使农村人才资源枯竭,仅仅依靠农民队伍来建设新农村你,缺乏知识指导,新农村建设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长期以来农村落后的教育观念影响,我国乡镇受教育文化低,初高中文化水平者居多,中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知识型人才稀缺。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村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全,相比之下各方面条件更优越的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导致了进城务工潮流的产生。国家虽然颁布了一些惠农政策来带动农村发展,如:免税、补贴等然而成效不大,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惠民利民,不能吸引人民继续留在农村。

(二)城市用地面积扩大与农村耕地面积紧张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资源和环境的限制。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虽然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但是除却不适宜居住的山地和高原地区,人均土地占有面积世界人均面积的29%。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向周围地区辐射,占用了优质的农村耕地面积。

我国耕地面积本就不足,还要养活世界十分之一的人口,压力重大, 后备耕地面积不足,影响农业生产,碍了农村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生产、产业化生产。失去的农民用户仅得到少部分补偿,无法得到土地耕种只能进城务工,更加加剧了农村人口流失的状况。即使得到客观的补偿金,没有专业技能的农民很难找到工作,生活保障不足,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自然环境更加舒适宜居,空气质量良好,生态环境优越,但随着城镇化规模不断加大,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例如工业污水肆意排放导致附近河流污染,城市建设需要大量木材,肆意砍伐森林,导致山林破坏,森林面积逐渐减少,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无法和谐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无法挽救的破坏。缺乏合理科学的垃圾处理办法,导致大量的废弃物无法回收利用,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与城市相比农村没有相关的垃圾管理机构,大量的生活垃圾污染了农村面貌,工业生产、排污导致的工业垃圾由于工厂管理者缺乏道德,不注意工业垃圾的降解、分类、工业材料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严重,甚至会通过水源和土地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四)公共设施水平较低

小城镇学校和医疗设施及服务水平低,已成为人们不愿在镇上安心居住的重要原因之一。商业文化体育等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公园及休憩公共绿地难觅。镇容管理薄弱、违规违章私搭乱建、恶臭噪音等加剧了居住环境的恶化。

三、有关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简而言之,人才之所以不愿意待在农村是因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只有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脚步才能打破城乡人才结构不平衡的现状。以现有的乡镇为单位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重新调整资源优化配置,着重发展区域经济,以城带乡,统筹兼顾,加快新农村建设。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中国政府的政策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使“惠农”政策贯彻落实到位,不再是纸上谈兵。同时应该对农村人口加强教育和价值观的 宣传,让他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摆脱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思想。

(二)深化城乡规划改革,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城乡规划工作是综合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部门协作,合力推进,才能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功能,必须从整体上对城乡规划工作进行战略性筹谋,制定新目标,寻求新突破,才能进一步加快城乡规划改革的步伐。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扩大,粮食产量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上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我们发现家庭联产承包制也有其时代局限性,在现阶段,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得土地分散化、细碎化,与农业生产机械化前景相比显得格格不入,限制了农业生产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完善土地所有制,深化土地改革,寻找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使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经济,鼓励创建更多的家庭农场,发展优势产业,提高生产效率。

(三)坚持生态宜居理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唐山时,对生态文明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过程中,加快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在思想上破除顽固僵硬的保守思想误区,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建设新農村的过程中寻找适度的生态发展模式,不断改进完善生态文明发展机制,注意城镇化发展中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对边远农村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展生态文明保护活动,必须提高村民们的环保意识,强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填补垃圾处理方面的漏洞,必须专门的政府部门负责管理垃圾的处理,改善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和工业垃圾肆意排放的状况。政府在该过程中应该一直充当管理者的角色,加大生态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调整对农村的管理政策和要求,克服发展性障碍,坚持生态宜居理念,早日实现城镇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四)区域协调取得新进展,城乡规划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

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东部地区着力提高城镇化和城镇发展质量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动力增强,发展速度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区域政策,加强对重点地区的规划引导。《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为城乡统一规划奠定了法律基础。为适应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各地通过科学制定城乡规划优化城乡结构和布局,加强对城乡建设活动的管理监督,统筹安排城乡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统筹协调发展。

(五)着力改善民生,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一是国家应继续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以及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解决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抓好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二是加大农村危房改造的中央支持力度。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规模,适当提高农房危改补助标准,重点支持边境一线农户住房建设,继续推进农房建筑节能试点。三是优化城镇布局、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以居民合理出行半径为基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城市边缘地区、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的延伸服务。四是以改善住区环境为重点,有序推进城市周边的“城中村”环境整治改造。

(六)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激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活力

一是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人口合理集聚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合理确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功能和发展目标。加强中小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二是积极开展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出台促进国家重点镇发展的扶持政策,将政府支配的公共资源优先向重点镇配置。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功能,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中部地区要加大对县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小城镇支农产业发展西部地区重点发展工贸、旅游和边贸小城镇,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为周边农村地区服务的水平。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是我国建设城乡一体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论关系,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优势互补,共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促进城市快速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也能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探究相关问题,提出部分参考性的建议,但在遇到具体问题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可行性方案,提出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作者单位为伽师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 林燕,张忠根.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冲突:制度的作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6):78.

[2] 辜胜阻,李洪斌,等.新型城镇化改革的原则与路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城镇化新政[J].江海学刊,2014(1):80.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