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芦笙斗马节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2017-05-20何燕青韦希施国琳颜健威樊柳彬

经营者 2017年4期

何燕青 韦希 施国琳 颜健威 樊柳彬

摘 要 融水苗族自治县成立于1952年,是全国最早、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其中以芦笙文化和斗马文化最为出名。本文通过探究和分析浓郁的芦笙文化和世界独一无二的斗马比赛,以了解融水县芦笙斗马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存在的问题,为深入挖掘“芦笙斗马文化”内涵,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动民族旅游产业发展,也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增进民族团结,发扬数百年的苗族风俗做出努力。

关键词 苗族文化 芦笙斗马节 融水

一、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的历史概况

(一)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的起源

“芦笙斗马”是广西融水独有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活动,苗族儿女自古就有着爱马、玩马的习惯。关于“芦笙斗马”的来历起源在民间有两个说法:其一,传说500年前,居住在元宝山的苗族部落的首领有一个小女儿,生得如花似玉,能歌善舞,是首领的掌上明珠。到了女儿嫁人的年纪,引来了无数的求婚者,其中不乏家道殷实,富有才华的优秀青年们。面对众多的优秀青年们,首领难以抉择,于是便想出一计,举行斗马招亲,通过斗马的方式来给女儿选出如意郎君,因为苗族人民崇尚“斗马精神”,她们相信在凶猛激烈斗马大赛中取得冠军的马儿就犹如其主人一样。后来经过数百年的演变,逐渐变成了一项人们喜爱的录了活动,并且沿袭至今。如今每年“芦笙斗马节”都会在广西融水举行。其二,相传在很久很久之前,斗马是富贵人家的专属活动,每逢年过节时,一些富贵人家便会举行宴会,以斗马为乐,然而随着时局的安定,苗族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生活逐渐变好,斗马不再是富贵人家的专属,而是逐渐演变成为社会娱乐,竞技表演的体育活动了。

(二)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的发展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成立于1952年,是全国最早的苗族自治县,也是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文化底蕴深厚,有刺绣、服装、银饰等传统手工艺,也有苗歌、苗剧等民间艺术,当然,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出名的还是“芦笙斗马”。1987年,融水县人民政府将11月26日也就是县庆日这一天,定为了斗马节。2000年开始,融水县每年都举办“芦笙斗马节”,但大多都是由民间组织自发组织而形成,直到2004年11月,由融水苗族自治县政府主办了第一届“融水芦笙·斗马节”,才标志着政府开始重视保护、开发、利用苗族传统文化。

2006年5月20日,“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资文化遗产,而“芦笙斗马节”便是“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的主要活动内容。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实施,开启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篇章,而“芦笙斗马”作为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重要部分,更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保护和发展。2010年11月,“融水芦笙·斗马节”升级为“中国柳州·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由柳州市人民政府主办、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承办,由此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对这个节庆的重视程度,这次“中国柳州·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表明了政府努力将融水苗族自治县打造成中国苗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积极的保护和发展苗族的“芦笙斗马节”。在各方的努力下2010年,中国民协授予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牌匾,2012年“芦笙斗马节”活动获评为“中国最具特色民族节庆”。近年来,芦笙斗马文化的不断发展,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活动形式浩大、参与人数众多使得“芦笙斗马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的发展现状

自2006年起,芦笙斗马节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便迅速发展起来。从“融水芦笙斗马节”升级为“中国柳州融水芦笙斗马节”,芦笙斗马节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保护和发展。2010年 ~ 2015年,芦笙斗马节都是由柳州市人民政府主办,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承办。在政府的扶持下,2010年融水苗族自治县获得由中国民协授予“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的牌匾;同年11月,“融水芦笙斗马节”升级为“中国柳州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由柳州市人民政府主办、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承办,由此可见当地政府对这个节慶的重视程度。节庆期间召开了“中国苗族文化发展论坛”,表明政府已经从之前的借办文化节来唱经济戏的思路转到主打、专打文化牌,努力将融水苗族自治县打造成中国苗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来间接促进经济硬实力的发展。2016年,融水更是创新举办方式方法,由“官办”转为“民办”,走市场化道路,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了各方宾客纷至沓来,在这10年中,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二)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的现存问题

第一,主体缺失、民众参与度低。节日是人类社会各个族群普遍传承的一种重大的显性文化事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最具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意义的文化符号。节日是各民族依据传统的宗教祭祀、农事生产、历法等因素而形成的有相对凝固的时间及地点、活动方式的社群活动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节日有传统性、集体性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节日它是特定民族、地区的民众的活动,民众是节日的主人。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开始走出大山,或工作或求学,使得当地年轻人参与程度的降低,以及年长者依然活跃在芦笙斗马节的主要活动之中,在融水芦笙斗马节上,当地民众应该是主要参加者,经过调查发现,芦笙斗马节以游客、工作人员,媒体工作者居多,“只见游客不见本地人”就是对这种状况最好的描述。

第二,先天不足,基础设施差。融水地处桂北,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旅游交通是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必要条件,在地理位置上,恩施位于武陵山区,景点分布比较分散,景区道路较差。融水县的景区之间、与邻县的景区之间虽然直线距离都是比较近的,但是玩玩为大山所阻隔,乘车需要若干个小时,并且加上山多、坡陡、路弯,道路等级低等因素,直接影响了交通的满意度。使游客产生不满情绪。旅游交通不便,景区可进入性差,严重制约了融水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融水芦笙斗马节的宣传力度不够,面对互联网加时代,网络的传播能力不断加强,宣传对文化节日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由于近年来,融水芦笙斗马节的举办资金来源于社会资助,以及一些芦笙文化爱好者的支持,民众知晓的还是较少。另一方面,政府的支持和宣传力度不够,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宣传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政府的支持起着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近年来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减小,没有在官方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导致人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芦笙斗马节向外界的扩散程度不够广泛。

(三)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的创新途径

第一,发挥节日的文化效应。芦笙斗马节的开发,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集中展现恩施地区独特的文化,使旅游者在一次的旅游中尽可能的全面领略地域文化,并且集中的节日展示具有。融水的“斗马节”已经发展成为推介当地民族文化的大舞台,少数民族民俗在这里得到了展演和包装,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

第二,加大宣传,改善基础设施。“养在深闺人未识”融水犹如藏在大山深处的少女,在旅游业的发展下融水逐渐成为了新兴的旅游地,但是芦笙斗马节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因此要利用一切媒体进行宣传,将芦笙斗马节打造成知名的旅游品牌,不但在市内、区内,甚至在国内成为耳熟能详的品牌,并且发挥品牌效应,利用芦笙斗马节期间的文化展演,加大融水其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同时政府也要加大改善融水的旅游交通条件和对加强行业的监管力度,保证游客在融水旅游的各项配套服务都能到位,使游客不但能“进得来,出得去”更要“留得住”,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注重教育,培养斗马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当前融水苗寨居民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逐渐脱离了融水苗族芦笙文化这一文化圈,留在县城里管理和表演芦笙斗马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苗族地区应该加大重视学校教育,将芦笙乐器以及斗马文化引进中小学教育课程当中,培养中小学生的苗族文化传承意识,创新民族文化意识,让他们成为芦笙斗马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

三、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的发展前景

2016年的融水芦笙斗马节创新举办方式,由传统的“官办”走向“民办”走市场化道路,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吸引许多省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根据融水旅游局统计,2016年融水芦笙斗马节期间共接待游客6.41万人,旅游总收入也创历史新高。随着芦笙斗马节名气的增大,以及周边潜在的游客市场,相对来说芦笙斗马节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主要原因有几点:

(一)“互联网+”时代,传播芦笙斗马文化

随着现在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自2010年11月,“融水芦笙·斗马节”升级为“中国柳州·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我国“凤凰资讯”“广西新闻网”等媒体和新闻开始报道芦笙斗马节的相关情况,进入2016年“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不仅仅是官方的媒体,私人“微博”“微信”影响力也不断的扩大,民间的互动对苗族的芦笙斗马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时代使信息、文化的传播更加快速和便捷,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通过合理利用互联网不断的向外界传播苗族风情,不但吸引了外界的关注从而促进了芦笙斗马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二)旅游市场前景广阔,车水马龙

融水有许多位于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的苗寨,有许多民族风情浓郁的古村落。全县有各种大小民族节日、集会近百个,较大的有十多个,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规模巨大、影响较大的苗族节日有过苗年、安太芦笙节、香粉古龙坡会、安陲芒蒿节、洞头二月二节新禾节和拉鼓节、过场节、闹鱼节等等,融水旅游景点有贝江、元宝山、真仙岩、老子山、龙女沟和雨卜村东兴旅游景区。

2014年以来融水继续把旅游作为全县八大重点项目,投入财政资金,完善旅游规划改善旅游条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对旅游业从业人员培训从而提高服务的质量。2016年融水县大力引进资金建成县城旅游集散中心,推进田塘自驾游汽车营地,环元宝山旅游公路等项目;使县民族体育公园等上升为国家3A级景区;成功创建一批特色农家乐、山庄、酒店,提高接待能力,贝江景区和龙女沟景区获得国家旅游局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称号等等这些旅游产业,旅游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扩大,也相对带动了芦笙斗马节的传承与发展。

(三)旅游业发展政策支撑、经济快速发展支撑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一直帮扶少数民族地区,各种各样的投资用于属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地区的融水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信贷、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好政策帮助推动融水县旅游业发展,向融水地区派出旅游经验丰富的干部抓旅游业的发展,给出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返乡发展山庄、农家乐或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随着广西2015年GDP达到了16803亿,全區人均GDP为35345.23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669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国家不断完善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体系,让人们敢于花钱消费去旅游。2016年广西为了促进区内旅游业发展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开始放“三月三”小长假,2016年“三月三”长假期间融水接待游客13.17万,增长了13个百分点,旅游收入8000万,增长了22个百分点。这些政策的支持不断推动“秀美融水·风情苗乡”特色旅游产业,也不断地推进芦笙斗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何燕青(1994—),女,广西贺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共党史。韦希(1994—),女,广西柳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施国琳(1996—),女,广西钦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共党史。颜健威(1997—),男,广西柳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樊柳彬(1996—),男,广西柳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名称“苗族芦笙斗马节的传承与发展探究——以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该项目获得区级立项,项目编号:201610608054。]

参考文献

[1] 李达伟.苗族民俗体育项目芦笙斗马的特征与价值[J].当代广西,2013.

[2] 严风华.风起苗舞(苗族卷)[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10.

[3] 贺剑武.论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柳州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9(2).

[4] 陈炜.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芦笙踩堂开发式保护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

[5] 肖丹丹.融水文化的现代发展[J].南宁:学术论坛,2011.

[6] 龚世阳,蒙秋月.元宝山西麓的苗族三村——广西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社区调查研究[M].广西民族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