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与兴味

2017-05-20

中国国家旅游 2017年5期
关键词:兴味罗兰旅行者

过多的知识往往败坏旅行的兴味。旅行的部分魅力源自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探索。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我们对事物的体验总是早就被各类图文片断预先占领、渗透了。承载了太多现成的信息,我们的感官就会变得迟钝麻木。所以法国文学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旅行者)罗兰·巴尔特曾经声言,他只爱在自己听不懂其语言的国度游历:适当的无知形成了有益的屏障,让我们的好奇心免疫于知识过载的侵害,不至于第一次踏上陌生的土地就熟视无睹或大失所望。

在本期杂志的报道《冲绳读谷村:寻访陶乡守艺人》中,我们的摄影家梅慈敏老师前往日本冲绳探访当地的制陶工艺。有意思的是,语言不通的她并未进行彻底的行前调研或事先预约,而是误打误撞,走入了制陶名家与那原正守的工作坊。正是这次貌似随兴而至的拜访,让报道者发掘出一个动人的手艺传承故事。讀罢文章,我们不禁要猜想,假若梅老师当初按照惯常的旅行指南安排、联络好了其他陶艺名匠,恐怕我们就读不到如此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报道了。

当然话也要分两面讲。在败兴的“知识过载”背面,其实是不少旅行者基本知识与经验储备的贫乏。初次参观知名博物馆的朋友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满眼的大师杰作面前,我们竟不知该从哪儿看起,最后,除了跟所谓的“镇馆三宝”合过影,就很难讲还有更多的收获了。此中的缘故,大概要归结于我们在知识经验方面的准备不足——即便登上了宝山,也不清楚走哪条路才能获取宝藏。仍然借用刚才“读谷村陶乡”的例子,如果梅老师本人原先不具备对传统工艺的深入了解,没有以往在世界各地寻访拍摄的经历,那么她本次的探访或许也不会达成渐入佳境的效果。绝佳的体验与收获,总是只对有准备的旅行者才敞开。

归根结蒂,旅行中兴味的产生,依赖于旅行者心灵中“知识”与“无知”之间混合的特定配比。完全无知,我们就不懂如何引导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因而无法真正进入那个全新的世界;而如果精通全部知识,寻访和探索的兴味则会让位给单调的重复与印证——这无论如何也没法构成一段妙趣横生的旅程。说起来,最饶富兴味、惹人羡慕的,其实是那种由陌生到熟悉、由无知到通晓的转化历程。在本期杂志的专题报道《边走边看:光影中狂欢的众生相》中,我们年轻的“老作者”张海律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逐步递进深入的故事;它不但展现了国内外电影节参与者的众生画卷,更映射出作者本人作为电影节专业报道者的成长经历——一个原本只涉足过国内电影节的新手,是凭借怎样的机缘巧合,一步步历练成为走遍全球各大电影节的“老江湖”的。作者拥有的良机固然让人艳羡,但他过人的外语天赋、对电影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深挚喜爱,或许才是成就这一段段绝妙旅程的根本因素。

1977年1月,罗兰·巴尔特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在就职演说中,他向听众解说了“知识”与“兴味”之间的关联。巴尔特说,拉丁文中sapientia(知识)一词的词根是动词sapere:去品尝、去赏鉴、去分辨;因此对“味道、兴味”的注重其实包含在知识的底色中。进而言之,我们平时说的“认知”,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了熟知与遗忘、沧桑与新奇的混合体,其成分中“毫无权势,但有一些知识,一些智慧,以及尽可能多的兴味”。我们也乐于用这样的配方定义任何理想的旅程。

猜你喜欢

兴味罗兰旅行者
成为更可持续的旅行者
曼罗兰中国有限公司
做负责任的旅行者
致罗曼·罗兰
如何富有“兴味”地进行古诗教学
关于触感教育的几点感悟
旅行者之歌
论苏轼的丑石观与审美兴味
《罗兰·巴尔特自述》:“反自传”的自写实践
时间的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