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批判精神与独立自由意识对当代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建构

2017-05-19黄俊燊

关键词:庄子

黄俊燊

摘 要:批判精神与独立自由意识是人类对待人和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与心理形态。庄子批判精神与独立自由意识对于当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生的文化品格塑造意义非凡。高校应当从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将庄子批判意识与独立自由精神贯穿到当代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建构实践中,为培养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新时代大学生、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做出贡献。

关键词:批判精神与独立自由意识;庄子;大学生审美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150-04

批判精神与独立自由意识是人类对待人和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与心理形态。其中批判意识是指客观、科学地对错误的行为或者思想进行批驳否定。而独立自由精神是指人格的独立,属于某种价值取向。中国当代大学生精神内核中严重匮乏批判精神与独立自由意识,他们往往会因为各种诱惑而丧失独立人格。对此,高等院校应当肩负起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人才”的社会责任,从终极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本文拟从庄子批判精神与独立自由意识的理论阐释出发,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批判精神与独立自由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探索庄子批判精神与独立自由意识对当代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建构意义。

一、庄子批判精神与独立自由意识的理论阐释

1929年陈寅恪先生评价王国维时曾指出:“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先生之言,同样适合对庄子的评价。庄子用其一生的生命与理性去融通其批判意识和独立自由之精神。千百年来,庄子“任性逍遥的艺术精神”与“孤标傲世的生活态度”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继承与发展其思想的信息符号载体,他们对庄子批判意识以及独立自由精神进行理论发掘。以下仅以郭沫若、冯友兰、任继愈、陈鼓应、崔大华、刘黎明等人的阐释为例,对庄子批判精神与独立自由意识进行某种理论阐释。

郭沫若《十批判书》曾曰:“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1]具体阐释了庄子人格的独立不迁以及庄子对其生存社会的批判。郭沫若认为,庄子将“仁义”看成“刑具”,认为自己周边都是“刑辟陷阱”,人生只求免死而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对“自由”进行阐释之时引用《庄子·养生主》中的一段话:“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以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冯友兰认为庄子所言的“自由”是人们摆脱种种束缚的一种方式,即:“以情从理”或者称之为“以理化情”。这种方式将情感作为人类的一种束缚,“情对于人是一种束缚,理可以使人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就是自由。”[2]在冯友兰看来,庄子达到精神自由的方法是利用理智去克服感情的痛苦。遗憾的是,冯友兰在书中并未明确解释“情”、“理”的内涵,故而,其“以理化情”的提法有些武断。从某种意义而言,冯氏以理智克服情感来获取精神自由的解释是对庄子适情任性的一种背离。任继愈的《庄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似更加强调庄子的独立自由品格。他指出,对于儒家、墨家与其他先秦学派的争辩,庄子带有愤世的情绪。在庄子眼中,精神达到自由境界才是真正的自由,相对精神上的自由,肉体的残缺与痛苦都不算什么。所以庄子所言的“自由”,具有超越物质利益性,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活动。庄子书中提及到的‘至人、‘真人、‘神人、‘圣人形象,都是庄子心中理想的完美人格的体现,他们“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能够“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做到“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补甘,其息深深”……任继愈认为:“这些人物都能够‘不以物累,精神永远快乐……”[3]陈鼓应在《庄子的悲剧意识与自由精神》中将庄子的独立自由精神以及批判意识与人类的精神束缚、困惑相结合,进一步阐释庄子“逍遥”背后的悲剧意识。他指出:“庄子作《逍遥游》,他‘逍遥于人间,心情之沉痛也隐约可见。庄子之所以逍遥,是因为避免‘中于机辟。”[4]陈鼓应可谓庄子的异代知音,他从负面阐释庄子的“自由”理念。在具体理解庄子“自由”之前,陈鼓应将目光聚焦到庄子渴望自由的原因上。陈鼓应认为追求自由是因为人们缺乏自由,而缺乏自由的原因有二:一是现实政治生活的压力。庄子当时的社会权利结构异常复杂,变态畸形的社会体制仍在疯狂恣肆的发展,百姓在繁重的苦役之下苦不堪言。人们动辄“中于机辟,死于罔罟”。面对种种外在社会压力,人们便渴望、向往自由。二是人类自身的不自由,具体是指人类自身的画地为牢与自我限定。正如《秋水篇》所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也,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5]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庄子精神本质中的不自由,生活中会受到时空、礼教的种种限制。为此,陈鼓应还找出了庄子冲出“不自由”的方式:一是要培养隔离的智慧,善于让自己的精神灵魂从现实压力中解脱出来;二是提升自我的内在修养,使得自我的内心变得强大。与财富、地位相比,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大。面对压力与困境,我们不能封锁在自我限定的牢笼内无法自拔,而是要勇于自我超脱。《庄子·齐物论》曰:“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庄子这里所言的“十日并出”能够“万物皆照”。那么,人类的内在心灵也应该拥有“十日并出”那样的视野,“精神空间要像‘海若那样的宽广”[6]。相较而言,崔大华则更加理性地对庄子的批判意识与自由精神进行阐释。他将庄子“自由”精神放在更为广阔的世界思想史背景之下进行观察。崔大华认为,西方哲学史上,提倡“意志自由”者,以卢梭、康德为代表;提倡“认识必然的理性自由”者,以斯宾诺莎、黑格尔为代表。与这些西方哲学家相比,庄子的“逍遥”属于一种情态方面的自由。“在古代的哲学世界中……庄子对情态自由的描述应该是人类自由思想史的开篇”[7]。與西方哲学家的种种“自由”不同的是,庄子的“情态自由”缺乏现实基础,只是某种情感的直观显现形式,是属于人类面对孤独生活之时的一种精神寄托与理想。毕竟在庄子生活的时代,“自由”还属于某种奢望,庄子的自由观念也不可能超越时代局限,也不可能具备更为宽广的内容。毋庸置疑的是,庄子的“无待”、“无患”、“无累”的“绝对自由”思想表达了他面对人类生与死、情感欲望、命运的未知等困惑之时一种独特的解脱方式与自由样式。这种“情态自由”属于精神领域的无拘无束,也是“鲲鹏展翅,扶摇之上九万里”的“庄子风格”。与崔大华不同,刘黎明在《轴心时代》中表现出对庄子自由批判精神钦佩的态度。他指出:“《逍遥游》向我们表达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在人世面前,树立了一种全新的价值标准。”[8]庄子以独特的方式强调,去除那些充满功利性、理性的文明浸染之后,人类的个体生命才可以获得自由,人类才可以经营出一个完美的自我心灵空间,拥有这样宽阔的心灵,人类就可以战胜外在的种种社会压力与困惑,就可以战胜内在的种种自我限定,从而获得完全的解放与超脱。

从上论述可知,众人对庄子在批判意识、独立自由思想层面的理性认同显而易见。

二、当代大学生批判精神与独立自由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

当代大学生总是被诸多标准规范禁锢,思维模式也受到很大束缚。目前,大學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导致他们因循守旧,缺乏怀疑精神与批判意识。具体表现在:其一是盲目崇拜结论。受传统应试教育之影响,目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诸多“顺从型”学生,这些学生课堂上听命于教师的讲解,服从于教材知识,简单接受教师与书本的权威,不善于积极主动思考。对于考试与课堂教学完全是教材至上,书本至上,严重缺失批判性思维。其二是不敢挑战权威。当代大学生不善于在课堂上质疑“真理”、挑战“权威”,而是盲目承认老师所言的事实。大学生这种唯书、唯师的做法极大影响了其批判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一旦遇到与老师、书本相左的观点,便陷入自我否定的状态。其三是从众心理严重。当代大学生在真实群体或者虚拟群体压力之下,往往因为害怕被多数方孤立或报复而不敢表达自身看法,更容易放弃自身行为或态度而服从大多数的意见。例如,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与当下潮流相似的东西,这些选择不是经过自身的理性判断或者认真辨别的结果,而是盲目附和潮流。从众思想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缺乏独立思考与创造力。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首先是传统文化的某些积存阻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比较强调维护权威,会采用愚民政策去减弱百姓的怀疑精神。中国古代传统较为强调群体认同,认为每个人都应当适应其在家庭以及社会网络结构中的身份与角色,不能超越礼节的范围。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惠、幼顺,要严格遵循长幼尊卑的等级来处理人际关系。在这样森严的等级秩序下,个人很难具有独立的人格。在个人人格修养方面,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强调“中庸和平”。宋代程颐曾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9]由此可见,中庸的核心是追求人类思想与行为上的守常与适当。在文教方面,中国传统较为强调尊师重道,结果导致大学生沦为教师与书本的附庸。其次是高等教育将学业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目前有些高等学校仍延续应试教育模式,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业成绩来展开教育教学。大学生为了追求高分,严格按照标准答案进行作答。结果导致高校大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记忆机器,“推演有余,超常不足,应试有余,应变不足;重复训练有余,面向未来不足”[10]。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批判意识以及追求自由精神的缺失,凡事都要与教师、教材以及标准答案一致,结果导致自主思考能力的下降。

三、庄子批判精神与独立自由意识对当代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建构意义

从庄子的批判意识与独立自由精神的理论阐释可知,庄子较早地对人生境遇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性思考。庄子认真地领会人类的生活情况、生存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深刻察觉到人生的困境,并对人生的困境进行分类,具体分为自然、自我以及社会的困境。当代大学生也要面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与自然界的生老病死相比,那些源自社会生活、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规律的外在压力以及源自自身的精神、人性弱点更是困扰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难题。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是什么?对此,我们要回顾历史,每个时代的年轻人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最前沿,他们才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作为现实中确定的人,当代大学生就应当肩负起一定的使命。不管你是否意识到这些使命,“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11]。在历史上的革命家身上,我们看到:“自身的需要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就是历史的需求、也是国家与社会的需求。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文化标准、伦理价值都缺乏规范,种种的诱惑伴随种种的机遇而来,名利、金钱、地位、权利变幻着对高校大学生施以很大的压迫,尤其是由物质匮乏带来的精神上的迷惘与痛苦更是限制了他们的批判精神。新世纪的大学生正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风口浪尖上,中华民族的复兴、富强对他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庄子批判精神与独立自由意识对当代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建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个人层面。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契约,必须要表明自我身份,确认自己的社会归属,高校大学生也是如此。当今社会充满形形色色的诱惑,对金钱、权利等的追求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现实选择,人们衣食住行等都与金钱与权利相关。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些更容易激起大学生内心的欲望,容易让他们陷入欲望与自由独立的取舍之间,选择欲望就意味着失去独立的人格精神与批判意识。小说《沧桑之水》即展示了人类如何在繁杂迷离的世俗社会中挣扎,并彻底丧失精神家园的,主人公池大为的人生经历虽是个案,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对待生活中诸多欲望,庄子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否则,自由无从谈起。庄子的“无欲”(物质欲望)对当代大学生徘徊不定具有很好启迪作用。其次是社会层面。在“左”的时代,政治触角伸到人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思维自由被限制,批判意识被抑制。但今天是一个科技与社会变革的时代,网络技术进步,舆情的公开化,人的精神世界具有了很大的空间,人类的批判精神与独立意识应该觉醒。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是将来社会文化建设的精英群体。在处理纷繁复杂的信息之时,高校大学生应当保持独立的批判意识与自主的思考习惯,始终具备使用信息的主动性与主动权,应学会用批判思维更加客观地接收社会上的海量信息,作一名具有自主意识的大学生。

总之,庄子“任性逍遥的艺术精神”与“孤标傲世的生活态度”对于当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生的文化品格塑造意义非凡。庄子思想应世代相传,并与其他文化相互作用。人类自有文字以来,许多思想被淘汰了,有些被改造了,有些则时不时以原装的形态在不同的历史场景散发智慧之光,并为当时的知识先锋所吸收,庄子思想即是如此。高校应当将庄子思想在当代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建构实践中进行体认与接受,为培养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新时代大学生,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39.

〔2〕胡道静.十家论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1.

〔3〕任继愈.庄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J].新建设,1957,(01):25.

〔4〕〔5〕〔6〕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25,230,230.

〔7〕崔大华,等.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66-67.

〔8〕刘黎明.轴心时代[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4.

〔9〕朱熹.中庸集注[A].大学·中庸·论语[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0〕王铁群,张世波.论社会学视野关照下的课堂文化[J].教育科学,2003,(04).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29.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庄子
庄子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