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创业现状分析

2017-05-19陈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大学生

陈进

摘 要: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最重要的潜在动力,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农村创业不仅有助于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也起着积极作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学生农村创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规范、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大学生;农村创业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064-03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推动力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一直在提升,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2.57%[1],城镇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并且,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中国逐步找到了独具特色、适合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传统城市化存在两级分化、粗放生产、耕地减少、环境恶化等问题,新型城镇化则注重以人为本,提倡城乡统筹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培育城市精神、保护耕地红线、保护生态环境。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统筹城乡”、“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此外,还明确提出了“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强调大学生就创业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与意义。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近些年的高校扩招等,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渐变为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巨大,据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2016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16万人,“就业难”成为高校毕业生无法避免的难题。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下,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扎根农村,投身创业,作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者,成为了一条创造自我价值的新道路。

一、 新型城镇化概念、现状及发展途径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深入发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背景下,针对传统城市化发展所遇到的瓶颈和问题提出的城乡发展道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關于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和实质内涵,伍洪杏等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城市精神培育的城市化,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环境保护型的“三型”城市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的城市化。

(二)新型城镇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截至到2013年,国家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5.6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2]。目前,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现状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中西部相对落后的局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约16%左右,发展较不平衡。城镇化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依托,工农生产活动的平台,推动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分配效率提高、劳动力的集中转移,使得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生活环境改善、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和传统城市化区分开来。传统的城市化或者称为城镇化重心在于第一、二产业以及土地的城镇化,重视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数量,重“城”而轻“镇”,往往形成分化明显的两级格局,资源分配不均衡。新型城镇化需要转变观念,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与红利;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美丽可持续的环境;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打造创新驱动的经济引擎;更加注重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城乡;更加注重农业问题,切实抓住三农发展;更加尊重市场机制,注重政府引导而非主导;更加注重文化传承,打造文明城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途径可以一句话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方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从城乡统筹发展出发,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目前大学生农村创业现状

目前,我国在农村创业的毕业大学生较少,农村难以留住大学生,人才流失现象明显。其中,创业成功率较低、创业项目科技含量不高、创业启动资金匮乏等,是当今大学生农村创业中较为普遍的现象。2016年笔者在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等地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这些苏北农村的毕业大学生中,有创业意愿但没有具体规划的占比72.27%,正在创业中的占比7.63%,没有意愿的占比20.1%。

大学生农村创业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政策扶持不到位。创业中地方政府对大学生的引导不到位,相关优惠政策没有很好地落实,直接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在创业前期“望而却步”。(2)启动资金匮乏。目前,大学生农村创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和贷款融资。由于在基层融资渠道相对较窄较少,银行的贷款也更加困难,创业资金的来源是大学生农村创业中的“老大难”。(3)自身素质不高。调查发现,拥有创业资金创业却失败的农村大学毕业生,往往源自于自身经验不足,能力不够强,没有经过充分的前期市场调研等主观原因,这也是高校创业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4)创业项目科技含量低。在农村创业的大学生通常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实践能力差强人意。创业项目大都呈现同质化、传统化,大多集中在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完整概念:求职和创造新岗位。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我国的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专门的创业课程、创业实践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素质与技能等,让受教育者踏入社会后进行自主创业,实现个人价值。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国家更加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引导高校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技术型、多能型创业人才。在当下,创业不仅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矛盾,更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对人才市场提出的新要求,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社会的事业。相比于欧美成熟的创业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才走过短短十几年,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近年来,“创业热”成为公众密切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形势下,创业更是成为众多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之一。国家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类创业竞赛百花齐放,丰富了高校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在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专兼职创业导师指导下,形成了校内外创业教育联动、产学研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此外,各大高校在创业教育体系的设置上,结合当地实际,探索自身办学特色,加大资金投入,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联系企业共创创新创业平台等,打造多元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

(二)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创业教育导向不明确,创业教育理念落后。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培养计划中,但并没有将其放在突出的位置。高校的创业教育导向不明确,缺乏先进成熟的教育理念,使教师、学生对创业教育认知不足,使得创业教育被“架空”,趋于形式化。许多大学生对创业难以形成明确的概念,认为“毕业的最好出路就是就业找工作”,这也反映出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的落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缺少经验丰富的教学老师,也使创业教育“口号响亮,收效甚微”。第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目前,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都是必修课,但存在创业课程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讲课多、授课教师经验不丰富等问题,使得各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水平参差不齐。高校的创业课程授课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储备,丰富的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优秀的创业业务技能等,身体力行地向学生讲授创业,而不是泛泛而谈,纸上谈兵。第三,创业资助资金有限。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相对于高涨的创业热情,启动资金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往往给实际创业的大学生带来困扰。针对大学生创业特有的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高校很难对不同创业项目进行均一的量化考核并给予资金支持,这也更加使得大学生创业的启动资金难以筹集,创业项目难以开展。第四,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很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没有科学权威的教材,课程大多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相应的模拟实践课程,缺乏多样性、系统性与针对性,导致课程吸引力差,学生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虽然有的高校设立了创业项目孵化园、创业指导中心等,但利用率普遍不高,最终变为面子工程。

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建议

(一)学生方面

学生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观,在新型城镇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剧的背景下,将创业作为毕业后的较优选择,去基层,下农村,支援农村建设,将学校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产业,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在高校中,学生应注重创业技能的磨练,心理抗逆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经常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各类层次高、规模大的创业竞赛,在实战中培养个人的创业思维与意识,从而为踏入社会、踏入农村创业做准备。

(二)社会方面

第一,政府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农村创业氛围与环境。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出现了“非转农”现象,此时,当地政府需要加强引导,营造一个良好的大学生农村创业环境。在政策上向愿意前往基层一线、艰苦地区的创业大学生倾斜,与企业联合搭建平台,加大技术指导与支持。加大市场导向,定期对创业大学生跟踪调查,点对点精准帮扶,增加大学生与市场的互动,加深创业者对市场行业的了解。此外,引导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农村创业的理解与肯定,缓解农村创业大学生的社会与家庭压力。第二,加大对大学生农村创业的资金支持。政府带头出面,拓宽创业资金渠道,设立专项农村大学生创业基金,完善资金扶持政策,重在解决大学生的燃眉之急。此外,加强大学生农村创业项目的社会融资力度,为收益周期长、风险较高的项目提供垫底资金,设立信用平台,降低大学生农村创业银行贷款的门槛,增强项目的可续航性。

(三)学校方面

大学生知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重要教育基地在高校。高校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业的第一课堂,對创业者具有关键的引导教育作用。对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农村创业,高校尤其是农林院校,应该将相关农村紧缺相关专业技术与创业教育相联系,根据农村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结构,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化地集中,为新型城镇化培养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此外,对于创业课程,高校领导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调查研究,借鉴海内外知名高校经验,形成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在校自主创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校要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出发点,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合理设置兼具理论性、实践性的创业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上课方式,不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为社会输送合格优秀的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我国2012年城镇化率达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6/26/c_116303527.htm.

〔2〕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www.hbfgw.gov.cn/hbgovinfo/ghjh/zcqgh/201403/t20140318.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