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扮靓语言,妙笔生花

2017-05-19

求学·理科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涌泉新课标文章

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纵览历年的高考考场作文,文章大多重内容而轻语言。文意固然是文章要表达的核心,但考生的语言或过于质朴,缺乏生动个性;或语言滞涩不通,总是千篇一律地使用套版语言,落入“套版反应”。这样的作文往往在发展等级上“兵败滑铁卢”,着实难以在高考中斩获佳绩。

有什么妙招能扮靓考场作文的语言,做到妙笔生花呢?

一、没有表现力,怎么赢取阅卷老师的芳心

整句由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构成,形式整齐,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流光溢彩,妙不可言;散句则有错落之美,灵活多变,飘逸自然,生动活泼。长句结构复杂,表意精确、周详、细致、严密,一般用于精确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说理论证;短句词语少,结构简单,表意简洁、明快、有力,一般用于表达欢快、激动、愤怒的感情,渲染紧张、激烈、恐怖的气氛。写作时整散结合能使语言表达错落有致、丰富多彩;各种句式兼而有之,交错使用,能使文章富于变化,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阅读可以使我们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让我们领略庄子的深邃、诸葛亮的聪慧。在《老人与海》人鱼相搏的精彩瞬间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忍顽强;在《琥珀》尔虞我诈的社会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独立解放。在街边的旧书店、高大静谧的图书馆里,我们心接千载,视通万里。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三境”提升素养,语文浸润人生 》

二、只会堆砌辞藻?多没文化

考场议论文因采用以例释义的方法而形象生动。论述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概念、词语比较抽象而难以理解的情况,这时考生就可以举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解释说明。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能使读者迅速领悟概念、词语的大致内涵,解释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论证的过程。

大音希声与大智涌泉这两者看似相悖,实质上蕴含了文章的蔚为大观之实。大音希声,即他人之妙解应赞许默声,君子和而不同;大智泉涌,即于看似已至江郎才尽之绝境中,创新灵动,尽显思想之光辉。在这两种境界中游刃有余,文章的灵气便从纸卷中喷涌而出,留给世人以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充盈饱满。

——2016年江苏卷《大音希声,大智涌泉》

写文章不赘述他人之语,才可见心灵的契合。当崔颢在黄鹤楼上题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奇句时,李白惊喜、默叹,只留下一句文人相知相惜的话语:“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样的胸襟,不仅仅是自知、知人之明,更是对“文章千古事”的敬重和真诚。既然已有先知照亮,又何必巧言令色?

明晰了“大音希声”这一道理,更可贵的是“大智涌泉”。循序渐进,不用他人之言,又言他人之语言,创新的火花由此闪现,由此点亮文脉相承、继往开来的漫漫長路。

齐白石老人的智慧在那一幅名为《蒙宝斋》的画中尽显:晶莹的水晶盘中,盛满了饱满的、鲜活的樱桃,他题之为“女儿口色”,传统的樱桃已被寄予了伤感之语。“最是无情一点红”,但是齐白石老人却灵光乍现,为樱桃赋予新的生命力,这就是“无话则长”。

——2016年江苏卷《大音希声,大智涌泉》

文章以例释义,如借李白因崔颢已写黄鹤楼之诗而举笔又止之佳话来解释“大音希声”,然后结合作文材料中的“有话则短”来分析。难能可贵的是考生在举出正面事例后,还能举出反面事例做进一步的阐释。又如借齐白石画樱桃来解释“大智涌泉”,明扣材料中的“无话则长”来分析。文章采用以例释义的方法解释了题目“大音希声,大智涌泉”的含义,原来“大音希声”对应的是“有话则短”,“大智涌泉”对应的是“无话则长”,这样一解释,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三、名句那么多,用不好你心安吗

唯美的语言,是考生梦寐以求却又望尘莫及的。让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其实并不难。在平日里,考生可对做过的模拟试题中的成语进行理解记忆并加以积累,练习造句,做到学以致用;也可对考题中引用的句子和名人名言进行仿写,锻炼思维,做到灵活运用。功夫用在平常,考试时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满分与接近满分并无差别,是苛求在作祟;及格与接近及格亦无二致,是标准在捣乱。孩子本平等之身,为何相同的分数换来不同的结果?正如梁衡所言:“正常生活中我们人人都是国王,只是不必在意这王国的大小。”处于繁华的庙堂之高未必有碧树银台,处于寂寥的江湖之远也不见得缺失铁血燕然。标准不能一成不变,让孩子表现出最佳的自我,对每个孩子平等相待,方可让边缘之地闪耀如中心地带的光芒。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莫让固化标准束缚教育之道》

文中画线的部分不仅运用梁衡的名言阐发哲理,而且化用范仲淹《岳阳楼记》、卢照邻《长安古意》里的诗句以及对东汉大将军窦宪北破匈奴燕然勒功的典故做了形象的说明。作者能够把这些名言警句游刃有余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里,定然少不了在日常学习时走心的积累。正因如此,这篇文章才能够在几十万份考卷中脱颖而出,赢得名副其实的满分。

四、修辞,修辞,文采就靠你了

相传,苏小妹调侃苏东坡脸长、胡子多时曾有诗曰:“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未流到腮边,口嘴几回无觅处,萋萋芳草掩洞天。”可见巧用夸张修辞手法的妙处。考场上,巧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能打破文章平庸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素材的魅力。比喻被称作语言的艺术之花,它有助于说理和描写,增加文章的情趣和色彩。

创新的意识不断冲撞心田,如汩汩泉水始终如一地奔向前方。

创新是成功的基石。郎加明在《创新的奥秘》中说:“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一位奥地利的医生偶然看见酒店的伙计们通过敲击酒桶来判断酒的含量,从而他研发出了“叩诊法”。从另一个角度、另一种思路去看待世界,冲破束缚,敢于挑战,知识的芳香便会迎风而来。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冲破束缚,勇于创新》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不仅化深奥为浅显,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创新意识的作用,而且作文语言的芳香也扑面而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使文章不僵化。

包容,使亲人间不离不弃,相互扶助,构成了亲情的温馨史;包容,使友人间坦诚相待,互帮互助,书写了友情的长青史;包容,使愛人长相厮守,至死不渝,搭建了爱情的罗曼史。包容,使将相之和流芳百世;包容,使李清照化愁为美,为后人留下了唯美的诗词。我们因包容而感受到了爱,人间因包容而体会到了情;生活因包容而美丽,世界因包容而多彩。

——2016年百校联盟模拟卷《包容》

文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势一贯而下,感情饱满,富于文采,在反复强调之中,将包容的意义阐述得严密、透彻。

五、那些具有感染力的句式

反问句和感叹句在语气上比陈述句更加肯定有力,既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又能表达出强烈的感情。疑问、感叹语气的加入,使文章具有充沛的感情力量,既能增强个性,又体现出感染力。

李焕之说:“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好比是一条长河,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个继承关系。”这些古老的传统在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允许它们因着外来文化的渗透入侵,一点一点地被蚕食殆尽吗?这是不是我们逃避责任,只顾追逐现实的声色犬马,沉溺于轻快琐碎、轻浮平庸的借口?老腔重现带来的震撼并非偶然,这声吼唱是将这心灵的震撼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文化传承不只是一句空话、一个噱头。那些远去的时代、远去的文化,注定要被我们重新拾起,而这,是我们的责任!

——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让我们震撼》

文章通过一连串的反问和一句掷地有声的感叹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古老的传统在我们这一代因我们的种种借口或逃避的态度逐渐走向没落,我们应该响应作者的号召,担当起传承经典的重任!语气的变换,舍去了平铺直叙的呆滞,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六、没有论辩,你无法打动我

高考作文早已告别三个主体段的固定套版阶段,同时也与陈旧老套的素材说再见了。作文中需要新鲜而富有时代感的素材,更需要极具论辩色彩的语言,这样的议论文才更有说服力,更具论辩的力量。

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我们又收获了什么?凭借高分才能进入大学的大学生,犯罪率却逐年上升;《最强大脑》中比赛分数超高的李云龙却在失败面前不堪一击;为追求出勤率的老师竟上演了“你出钱我出勤,你发红包我回心”的闹剧。学生们的分数越来越高,但教育却早已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

幸而,《中国老师来了》让我们看到前行的希望。结合完备的评价机制与灵活的应对技巧,中国教育完全可以唤醒每个孩子的潜能,凝聚每个教育者的力量。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让教育抹去“唯成绩”之殇》

这篇文章以最近流行的电视节目和当下备受争议的社会现象论证教育的得失,事例点到为止,现象一笔带过,这不仅跳出了过去一大段讲故事、说道理的框架,而且文章的语言也在有针对性的议论中显得简洁凝练、生动新颖,是一篇当之无愧的满分作文。

猜你喜欢

涌泉新课标文章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涌泉村(组诗)
涌泉村 (组诗)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冯玉钦、崔泽东、周涌泉、陈鹤翔等同志题词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