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企业肩负的“一带一路”使命
——专访北大光华学院西安分院院长姜万军

2017-05-19雷怡安

一带一路报道 2017年2期
关键词:相关者一带一带一路

文:本刊记者 雷怡安

政府、企业肩负的“一带一路”使命
——专访北大光华学院西安分院院长姜万军

文:本刊记者 雷怡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有余,围绕着政府、企业各自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意义和面临的问题,本刊记者飞赴西安,在第六届北大光华“一带一路”发展论坛期间,专访了北京大学光华学院西安分院院长姜万军教授。

N O. 1:政府、企业、市场的角色分工

记者: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政府、企业、市场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是如何分工的?

姜万军:社会经济不是简单的数学问题,不是说谁解决好了就有一个标准答案。社会经济活动复杂无比,它要面对不同的国情和外围环境,外围环境又是随着时间、环境改变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一个真正有优势的国家是有应对本领的。政府应该起到引导作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到方方面面,按经济学角度讲就是“利益相关者”,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有他自己的诉求,他们相对的力量大小不一样,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利益相关者的力量是有变化的,所以如果只单纯注重一个或者一部分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而忽略其他的,是错误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认为政府从根本上应该搭台子、当保镖,适当地指引方向。不要变成一个运动员,直接上场。由于中国在快速变革当中,地区差异巨大,所以有政府进行适当地指引是很有必要的。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某些发展和政府的依赖关系是巨大的,更信服于政府的力量,所以政府就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指引工作。

市场是一个客观存在,它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行。所以作为参与者首先要做的是意识到市场博弈的存在,认识到它的动态运行规律,接下来有意识地适应市场,借势而行。另外,中国的市场是不规律的,所以建立规矩、法规、条款,明确哪些红线是不能碰是必要的。企业需要发现机会,即有足够良好的敏感性发现机会,继而让这个机会变成真金白银,这个是企业决策者、从业者应具备的本事。中国整体的消费者从原来吃不上饭到现在相对来说比较富裕,他们对这个消费水平的升级需求也是巨大的。对于这一点,我们的市场主体的认知是不太充足的,自身的能力也没有达到这样一个水平,所以可以看到中国的消费者到世界各地去“抢购”好东西,但中国自身生产的东西不见得能够卖得掉。这一点说明了我们的市场主体对市场的供应还是不足的。供给侧改革政策是非常正确的,它提醒企业,十几亿人的适当需求是存在的,而且巨大的,现在不是说靠行政命令可以执行的,而是说要真正理解市场需求,用别人没用过的方式,以一个合适的价格来满足消费者,这样一个互动配合关系还在磨合当中。

N O. 2:“一带一路”是共享共荣的过程

记者:之前有一种说法,称“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之一就是输出中国过剩产能,您怎么看?

姜万军:输出过剩产能这个说法一定是一个特别负面的说法。“一带一路”本身是一个共享共荣的过程,只有大家共同发展了,才可能持续下去。所以不能认为是我们国家用剩下的,不好的东西拿出去给对方,这个思想肯定是不对的,也不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通”的思想是很到位的,不是单纯地说我们有什么东西富余了,就拿去输出,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跟西方早期的大国沙文主义没什么区别了。最近几年大家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开始讲优势互补,全球范围内分享资源、布局市场,这才是我们的一个真正目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拿出自己的优势,营造出1+1>2的多赢共赢的局面,这才是可持续的。

N O. 3:市场对供给者的挑剔程度越来越高

记者:不论国企还是民企都面临“走出去”,它们会有哪些困境?

姜万军:到现在为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企业说遇到了困难,说到底,我认为是许多企业从自身想象中去造一堆东西,把所有需求用一招吃遍天就满足了。需求本身是多元化的,越是到了市场经济发达的时候,对供给者的挑剔程度也是越来越高的。在这个当中发现对方的需求是什么,然后根据对方需求提出解决方案,这才能谈到合作或是卖出好价钱。泛泛地认为我提供什么,你们就需求什么,这是30年前的做法,而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定制服务是现代需求者们关注的,在海外,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当中,面对的发展中国家或者发达国家,都没有像中国过去那种单一品种巨量需求,所以必须提供针对需求者的定制化服务。我们的企业被国内快速成长的大市场已经惯得不知道怎么做生意了,也从来没想过怎么做生意。所以不论国企民企,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一样的,即单品巨量,在海外没有哪个国家是这样的,只是民企的资源也许不像国企那么丰富,遇到的麻烦也比国企多,所以他们对市场的感知稍微好一点。所以“走出去”,还是需要实实在在地了解对方的需求。另外一点是,你能干什么,只是走出去中最基准的底线,如果你连自己要做什么都不知道,那么企业存在的价值也就没有了。因此,一定要看对方需要什么,用你能干的事解决对方的需要。我觉得一些企业的这一课还没补上。

N O. 4 :企业自身能力建设还是巨大的瓶颈

记者:面对“走出去”的瓶颈和困难,中国的企业或者企业家应该如何解决?

姜万军:我觉得中国企业得在这之前做一些准备吧。用我们商学院的说法,就是自身能力建设还是他们巨大的瓶颈。自身能立建设有两个能力是必须具备的,一个能力是认知能力,即能够认识到外在变化的大势,更重要的是知道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这方面主要是领导层需要具备的。第二是执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比认知能力更重要,因为如果想不明白,还可以借外脑,别人可以启发你。但是执行能力必须是自己实实在在已经具备的,如何让认知能力变成执行能力,变成消费者需求的东西,把资源融合成产业链,最后要保证这东西能交给人家,人家把钱付给你,变成真金白银,这是很难的一个过程。这一完整的过程必须要走一圈,这也是高管团队的执行力。比如华为,它老是和自己较劲,其实就是它的执行力。它从以前的一个小民企依附于移动等通讯供应商平台,帮他们做配套,逐渐有了自己的主导。在发展过程当中,他们开始是被动地学很多东西,后来又学I B M,现在又在逐渐改变。每个过程就是在强化整个企业的执行能力,这个能力打造好以后才具有战斗力,能够适应外在环境。所以为什么有些企业走着走着就“死”掉了,还是自身能力建设不足。

责编:彭纳

猜你喜欢

相关者一带一带一路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中国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商业模式设计:从共生体出发
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研究述评分类及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