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的符号生产与传播

2017-05-18朱丽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视觉符号文化传播

摘 要:符号,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其的生产与传播决定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本文将对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的吉祥物、标志的设计做一分析,旨在探讨中国的优秀文化是如何符号化于这种视觉的设计中,以及这种民族文化是如何走出中国,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创新。

关键词:符号生产;视觉符号;文化传播

作者简介:朱丽(1993-),女,汉族,甘肃崇信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2

一、引言

电影节,它在为普罗大众提供艺术盛宴的同时,作为新时代下的一种传播媒介,也为传播所在地的文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正是在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的号召下,成为继上海、北京电影节之后的第三个国际性电影节,可以说其出现是恰逢其时,一方面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电影交流,另一方面则为世界了解中国搭建起了关键的平台。形象总是符号的存在,吉祥物、标志,作为电影节中最直观的视觉符号,融入了特定的文化思想,当其在给广大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丝路文化中的点点滴滴。

二、文化符号及其表现形式

人类生活在符号的世界里,时刻进行着符号的解码与编码活动。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符号场对于符号的生产起着关键的作用。有学者指出“符号场是指诸符号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接近于卡西尔所说的符号世界或海德格尔的‘前见”[2]。所以符号的产生会受到社会、文化等元素的共同影响。

卡西尔认为:人是文化的人,而文化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符号[3]。正是有了符号的产生,这种历经岁月的文化精华才得以表现并传播。传播实际上就是文化符号及其系统的意义结构的生产、解释和传播。只有倾注了某种社会文化意义的符号,才具备传播的价值。

视觉符号,是文化符号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步入后现代社会的同时,以视觉符号为载体的信息传播与人类的生活已密不可分,这不仅是因为其直观的表现形式,更因为其所取得的经济效应。这种以视觉感官为主的符号传播,打破了因语言、地域的差异而造成的禁锢,完成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三、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的视觉符号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是由作为古丝绸之路要道的陕西、福建两省轮流主办。在这两个极具历史特色的地方举办国际电影节,一方面向国外友人表达出中国在当今世界局势下愿继续传承弘扬丝路精神,另一方面,也借此机会,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得以提升。相对来说,电影节中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有: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吉祥物——“丝丝”。此设计中,综合体现了视觉符号中的造型、色彩以及构图要素,通过点、线、面的完美结合,将一只张开手臂的卡通骆驼形象勾勒出来。(图1.)

图1.

2)第二届电影节中的吉祥物——“菲菲”。将电影的菲林(胶片)与硬盘作为图形构成,通过菲林的盘绕而设计成的一个皇冠佩戴于“菲菲”头部的右上方,并以“海洋蓝”为主色。(图2.)

图2.

3)首届电影节的标志。借助类似于丝绸的形状,绘制出极具文化特色的西安钟楼;钟楼城墙的设计,则是引入了电影胶片的基本造型,突出此次活动的主题。以中国富有象征意义的黄色作为主色。(图3.)

图3.

4)第二届电影节的标志,运用中国书法艺术,将书法的苍劲与丝绸的柔美完美结合。整个标志中,其左边似“丝”字,左右整体结合,则似“路”字,以浑然天成的手笔完成“丝路”二字。(图4.)

图4.

四、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的视觉符号与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吉祥物、标志作为电影节中所宣传的一类文化符号,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符号文化。符号文化与文化符号是具体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关系,文化通过文化符号表达,具体的实质性文化则借此传播。因而,这种文化符号及其所体现的特定含义,在受众欣赏其的同时,则会自然而然地转换到其意识之中去[4]。

首届电影节中的吉祥物,将古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骆驼的形象演化为张开双臂的卡通骆驼。张开双臂的设计,则表示对远方来客的欢迎之意。骆驼的上衣着为红色,裤子着为黄色,红色是一种喜庆的代表,而黄色这个色彩符号则是陕西古都的文化代表。卡通骆驼的袖口、袖腳有类似于胶片式的花纹设计,展现了此次电影节的文化主题。将吉祥物取名“丝丝”,也是取意于丝绸之路。

第二届电影节中的吉祥物“菲菲”,其外观形象的设计中以电影的菲林(胶片)与影盘作为基本元素,由菲林盘绕而成的类似皇冠的头饰佩戴于“菲菲”的头顶右上,充分展现了电影节这一主题。“菲菲”的形象以海洋蓝为主色,这是为了突出第二届电影节举办地——福建福州的特色。福州,不仅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背景,同时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港口,采用海洋蓝色,在宣传电影节的同时,也回忆起了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的区域文化特色。

首届电影节的标志,两条带状的丝绸,点明了丝绸之路,并由此绘制出古城西安的钟楼。钟楼的城墙设计融入了电影胶片的元素,这表明西安与中国电影对外交流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敞开的城墙大门,不仅暗示了西安作为东道主对广大来访者的欢迎,同时也寓意丝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届电影节的标志体现出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丝路”精神,有着“亦丝,亦路(一路),一带”的寓意。标志的设计,以中国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仅以一笔就勾勒出“丝路”二字,在这种苍劲有力的书法中,切实感受到丝路征程的艰辛。标志的整体设计呈一条金色的丝带状,这寓意金色大道,越走越宽;将其分开来看,上半部分的设计指代陆上丝绸之路,而下半部分则指海上丝绸之路。此标志,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与绵延不断的丝路文化,向世人坚定了“一带一路”的战略举措。“丝绸之路”就像是一个约定,从中国的汉朝起,到今天已经历经两千多年,而那源远流长的丝路精神、丝路文化却从未中断过。

吉祥物、标志是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最直观的文化符号,也是最永久性的传播元素,作为真实的符号存在,是集意义与形式于一体的。

五、以国际电影节为媒介的文化传播

曾有《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报告》中指出,我国的文化产品应该以创意来激活文化符号和文创产品。可以看出,文化的传播与走出去,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意。国际电影节,一个汇聚国内外优秀电影作品的巨大盛宴,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既带来了经济效益,也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享受。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下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新媒介,通过吉祥物、标志这类视觉符号的创作,为其赋予特定意义,成为传承丝路文化的一种直观的文化符号。其传播方式不仅经济,更重要的是直观且不失生动与形象。同时,借助这类文化符号,也传达了像西安、福州等丝绸之路发源地区的地域特色,这是对丝路文化的另一种宣传。

通过国际电影节这样的传播媒介,将电影节中吉祥物、标志这类视觉符号作为载体,对博大精深的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播,这是文化走出国门的一种新方式,这种新方式,既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在不失文化内涵本质的情况下,以极具创新的方式将文化传播出去,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六、结语

对于迎合特定时代下某一文化理念的符号来说,其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既是电影作品之间互相交流与学习的一个盛宴,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播的一个契机,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媒介。将博大精深的丝路文化寄托于吉祥物、标志这类直观的视觉符号中,随着国际电影节影响力的提升,中华文化、丝路文化必会为更多人所了解。

参考文献:

[1]马玲,2015,“一带一路”背景下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功能及推广策略探析

[J].《西部学刊》12(2):78-81.

[2]徐翔,2008,符号的生产与“符号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4).

[3]郭宗王,2009,浅析符号与文化传播的关系[J].《传媒论坛》(276):23-24.

[4]王力群,2016,文化符号与文化传播[J].《西藏科技》(2):20-22.

猜你喜欢

视觉符号文化传播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浅谈标志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浅析九江双蒸酒酒标设计的视觉符号
平面公益广告的视觉符号建构策略探究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城市宣传片在对外传播的推广策略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